科学微视频 探秘大世界 ——“微视频”在科学教学中的运用与思考

发表时间:2020/11/1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22期   作者:胡建树
[导读] 笔者在一线任教科学已有十余年,学校、社会、家长三方面对科学的重视度越来越大
        胡建树  
        浙江省海宁市斜桥中学  浙江省海宁市  314406
        笔者在一线任教科学已有十余年,学校、社会、家长三方面对科学的重视度越来越大,但科学的学习境况却愈发尴尬:
        困惑一:爱上科学很难:科学学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现实中,我们常看到的是学生疲于应付各种科学作业试题,学习的兴趣不浓厚,学习的过程苦不堪言。笔者所在的农村学校,处于城乡结合部,优秀生源大量流失,班里缺少榜样的引领,学习氛围也越来越不浓厚。
        困惑二:学好科学更难:复习阶段,老师讲的很累,但学生却鲜有兴趣听,即使听了,也未必能听懂;科学知识的逻辑性强,稍有知识的断层,想听也听不懂了。“一刀切”的教学模式,让“前20%率”的学生浅尝辄止,学不深入;处在队伍后面的学生想追上来,却又“望尘莫及”。“两头”学生都很无奈。
一、“微视频”介入教学
“微视频”是由“慕课”和“翻转课堂”延伸出来的产物。国内微课领航人李玉平关注的是课程的视频呈现,认为:这种生动活泼、短小精悍的视频形式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引发思考,实现“5分钟完成一次学习,300秒经历一次思考”。笔者认为,着眼农村初中科学教学的现状,立足学科中的重点、难点、易错点,通过微视频的开发与运用、导学案的助学以及进阶练习的检测,必定可以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科学学习能力。
(一)课前:自主学习,基本学会
1.开发微视频:
微视频对于科学学习的优势是毋庸置疑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将抽象概念形象化、将微观世界放大化、将宏大宇宙缩小化、将变化过程动态化。科学教师借助于现代数字化技术,整合图、文、声、像等要素;根据下阶段的学习重点制作成基于知识模块的小视频,通过清晰可观的视频图像将深奥难懂的科学知识再现出来。微视频的制作在于精而不在于多,这个知识点应该是供学生自主学习时,必须要教师讲解、实验演示、画面展现才能理解的内容,是学习的重点、难点、易错点。
2.制作导学案:
根据微视频开发的内容,分知识模块编制导学案。导学案需清楚指明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法指导以及微视频链接等,使学生能通过导学案的引导,更好地运用微视频,进行课前自主学习。导学案后需设置一定数量的进阶练习,编制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如:意在考查学生在独立学习教材的基础上,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3.自主学习:
课前发放导学案,学生拿到后根据导学案的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法指导进行教材的课前自主学习。根据导学案的提示观看微视频,突破知识的重点、难点部分,有所不理解的可以发表评论,与老师、同伴探讨难点。微视频的出现,网络平台的引入,使得老师从“讲台上的圣人”变成了“学生身边的指导者”,学生乐于倾听,也可反复观看、先行讨论,兼顾了“两头”的学生。
4.进阶练习:
导学案中编制一定数量的进阶练习,遵循由易到难、从低级层次到高级层次的原则,体现了科学学习的因材施教。科学课堂应该让学生发现问题,并引导学生开拓视野、自由自主、驰骋思维。对于不同学生要求分层达标,知晓难点,有疑而学,既让教师初步掌握学情,也让课堂学习更有目标性。
 (二):课中:合作学习,巩固要点
1.合作探究:
导学案的预习反馈由学生分六人小组合作,在组长(学优生)领导下完成,并记录每个学生的达标情况。老师降低地位,多让学优生去解题,去答疑,可以促使学生在课前主动拓宽知识网络,反复观看微视频,挖深对知识理解。
2.聚焦问题:
在高效课堂上,教师不用过多地关注流程和知识,应该用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关注学情、关注学生,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给予一定指导。简单题由组长组织学习,解决落实;稍难题通过小组内的交流与合作,基本能落实;确有难度的,小组长可做记录,反馈给教师。这些共性的问题需要聚焦,通过课堂上教师的点拨、指引下,在质疑补充、思维碰撞中下予以突破。
3.练习巩固:
当堂检测,可链接期末检测题、中考真题,梳理知识,考查学生对本模块知识的重点、难点、易错点的掌握情况,教师巡视课堂,给学生以必要的个别指导。学生共同出现的问题予以及时的解疑答惑。
4.评价反馈:
  学生完成本知识模块的学习后,可就微视频进行打分评析。学生反馈的信息有助于教师不断优化微视频的制作,同时也是学生科学能力的提升。
在学习了《太阳系》后,我组织学生观看了《太阳系漫游者》的微视频。学生在反馈中明显表示对太阳系中自然环境最接近地球的火星感兴趣,于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再通过观看《火星探测》以及《科普手抄报》的课外活动,让探秘之旅得以延续,微视频的运用真正实现了课后的拓展与延伸。
(三):课后:拓展提升,深度学习
1.再传微视频:
经过学生学习、评价反馈后修改的微视频,可以重新上传网络,有助于中等以下学生学习巩固知识;课堂上出现的新问题,教师也可以通过制作新的微视频予以解疑答惑;深入该知识模块中的难点,教师可以再上传新的视频,让学优生去挑战难度,激起学习的新鲜感。
2.反思再研究
通过再次上传微视频的学习,学优生挖掘深度,中等生拓宽广度,学困生扎实基础,反思自己的学习历程,发现问题,钻研难点,整理归纳自己的学习心得。
学生再学习反思,研究成果展示分层:






二、“微视频”在科学教学中运用的优势
        《科学课程标准》强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微视频”不同于传统教学资源。它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将知识内容按照学科逻辑与学生的认知规律划分为若干小知识模块,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整合图、文、声、像等要素,便于学生使用的学习资源。微视频以其独特的优势,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自主学习实现充分的发展:
1.聚焦性:微视频目的明确,短小精微,一般时长不超过10分钟,在短时间内点拨难点,突出注意点,教学目标明确,知识容量小,集中阐释一个知识点,易于学生掌握,让学习更加高效。
2.反复性:微视频的学习具有便捷性和可重复性,学生借助微视频,想什么时候学就可以什么时候学;一遍没学会可以再来一遍。如七下《牛顿第一定律》中的难点是“探讨力与运动的关系”,笔者拍摄演示实验上传网络,便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课后学习,有学生坦言:“反复观看,自己模拟实验,总算是了解了其他奥秘!”
3.悦读性:《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教学应当是开放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仅仅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 教师制作微视频充分考虑视觉效果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利用微视频,将课堂研究延伸到课后,打造活力、开放的课堂,势必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的积极性。
4.合作性:小组合作学习,由组长带领的六人小组团队学习,既发挥了学优生的优势,也实现了学生间的互助互学,真正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方式”。
5.分层性: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进阶练习让每位学生在练习中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明确学习方向、挖掘潜力得到,学困生也能“跳一跳”摘到适合自己高度的“桃子”,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
结束语:
        随着“微时代”的来临,“微视频”作为20世纪末的新生事物,以不可抵挡之势来到了我们身边,我们的科学教学也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科学教学中,利用合适的时机、恰当的环节,运用好“微视频”,必能带来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切实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我们的科学课堂才能真正实现从有效到高效的转变,我们的科学教学的步伐也可以走得从容而自在!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