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乾荣
宁波市鄞州区五乡镇中心小学
[摘 要]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是首次实施,其特质是自主开发主题。对教师而言,这意味着实践课程将没有可以借鉴的材料,实施难度较大。教师在具体实施时,需要做到: 灵活运用现有教材,深入挖掘合适主题; 巧妙改变常规分组,适时培养合作意识; 多元整合家校资源,创意开发评价体系。
[关键词]低年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家校资源
教育部要求在小学低年级段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该课程对于一、二年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十分必要。综合 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是首次实施,其特质是自主开发主 题,这对于一线教师意味着没有可以借鉴的材料,实施难 度较大。另外,小学一、二年级学生自觉性、自律性较差, 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小组合作的能力比较薄弱,教师很 难组织学生认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如何带领一、二年级学生进行主题活动研究,是每个教师 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灵活运用现有教材,深入挖掘合适主题
( 一) 主题贴近学生生活
教材中对一年级学生的自理能力、劳动能力特别关注,而这正是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必须习得的综合素养。《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以下简称《纲要》) 关于“责任担当”的定义是: “围绕日常生活开展服务活动,能处理生活中的基本事务,初步养成自理能力、自立精神、热爱生活的态度,具有积极参与学校和社区生活的意愿。”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责任担当”就是先学会做自己的事,比如系鞋带、叠衣服、理床铺,而后用这些习得的技能去服务他人。
( 二) 教材重组
在教材中,“劳动”主题的内容安排为: 各种各样的职业、家务劳动计划表、系鞋带、叠衣服、理床铺。与上述活动方案中内容进行比较,该主题活动的内容选择对教材进行了有机的重组、整理以及补充。
方案中,笔者将“家务劳动计划表”内容安排在了学生具体劳动技能学习之后。除了有关自理能力培养的 “系鞋带、叠衣服、理床铺”内容之外,还结合班级的卫生岗位增加了“扫地、拖地”的内容。这两项内容都是学生进入一年级以后需要着力培养的能力。
二、巧妙改变常规分组,适时培养合作意识
《纲要》明确指出: 综合实践活动以小组合作方式为主,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多种组织方式; 要引导学生根据兴趣、能力、特长、活动需要,明确分工,做到人尽其责,合理高效。
案例一: 同桌小小组( 一年级“扫地”)
在一年级“扫地”的教学中,在指导了学生如何正确使用扫帚扫地、如何将垃圾扫进簸箕后,笔者采用了同桌小小组互相合作的方式开展活动。在合作的过程中,笔者要求学生互相观察对方的动作,互做“小老师”帮助和纠正同伴动作。在评价环节,笔者设计了比赛,看哪对同桌会合作,把垃圾扫得又快又好,而获胜的同桌组合会得到相应的奖励。
案例二: 前后 4 人组( 二年级“纸陀螺”)
在二年级“纸艺”主题下“纸陀螺”的教学中,笔者主 要采用了前后 4 人组的方式开展活动。首先,在 4 人组中,大家推荐卷得最好的学生做“小老师”在小组内演示, 再通过观察组员的操作方法,“小老师”进行适时的指导。接着,“小组玩转陀螺”环节同样请转得好的学学生做“小 老师”,指导组员方法。
之后“全班比赛玩陀螺”环节,小 组内推荐转得时间最长的“小能手”代表小组上台比赛。整个环节,学生热情高涨、积极参与,氛围融洽。
( 一) 缩小小组规模,提高课堂效率
在低年段的日常教学中,同桌小小组、前后 4 人组的活动方式是笔者的首选。纵观以上两则案例,一、二年级的小组规模都比 3 ~ 6 年级的小组规模小。这主要是因为,低年段的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而小规模的小组形式能有效降低组员之间的互相干扰。所以,应缩小小组规模,提高课堂效率。
( 二) 发挥榜样作用,强化方法要领
通过上述两则案例学生在小组合作体验的表现,教师 都关注到了学生能力的差异,并尝试用各种方式发挥榜样 的作用,以帮助学生强化方法要领。“扫地”案例中,同桌 间互相观察指导对方的动作是否规范正确,这既是对教师 方法指导的反馈,又是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大大提高了 合作的效能。“纸陀螺”的案例中,“小老师”的示范演示、亲自指导让学生在获得成功的喜悦的同时,更尽心尽责地 帮助组员,使组员的技能方法都得到更进一步的强化。
( 三) 凭借小组荣誉,培养团队意识
以上两则案例中,教师均设计了小组比赛的环节。第一则案例,同桌合作拨垃圾比赛; 第二则案例,4 人小组内推荐 1 人代表小组进行班级比赛。小组比赛环节的设计是为让学生逐渐地意识到小组是一个团队,慢慢地培养起学生的团队意识,也是为让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小组合作的活动方式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三、多元整合家校资源,创意开发评价体系
小学低年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首次实施,鉴于低年段学生的特质,该课程的评价体系也需要创意开发。以一年级的“我们爱劳动”主题活动的评价体系为例,笔者做了如下尝试:
( 一) 多元评价主体
第一,学生评价。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重要主体。在“我们爱劳动”的主题活动中,让学生通过自评、同桌互评学会如何评价。但由于是低年级学生,他们的评价内容往往不聚焦、不全面,教师仅将其作为参考。
第二,家长评价。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很多时候教师无法掌控学生在校外的活动及安全。这时,教师就要充分利用家长资源,邀请家长作为校外活动顾问。活动中,笔者邀请家长作为评价主体,根据“家务劳动计划表”按孩子完成的情况进行打星评价。家长的评价更加全面和真实,是教师了解学生完成情况的重要依据。
第三,教师评价。除了任课教师的综合评价外,教师还要学会巧妙借助其他教师参与评价。在一年级的“我们爱劳动”主题活动中,关于扫地、拖地的内容,以及学生主动服务他人的意识,我们邀请了班主任参与评价。通过班主任的描述与评价,笔者也能得到更全面、更真实的信息。这项评价也将作为对学生总体评价的重要依据。
( 二) 多元评价方式
第一,评价表记录评价。在活动中,根据上述评价主 体的多元化,一年级学生每人有几份评价表: 自我评价表、组员评价表、家长评价表、教师评价表。这些都是教师对 学生劳动实践的评价资料和依据。
第二,成长册记录评价。我校学生每人均有一本成长 册,成长册成了各类课程评价依托的一个载体。活动中, 利用成长册“我的 N 个体验岗”中的班级、学校、家庭、社会的各级各类劳动岗位的实践体验评价,真实地记录下学 生成长的轨迹,使家长、教师、社会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过 程。为了保障该课程的评价效果,多元的评价方式是必需 的,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而且也便于学生自 我反思和进步。
参考文献:
[1] 高生.浅议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探究性学习
[J].基础教育参考,2018( 23) .
[2] 陈群波.从纲要走向实践: 小学低年级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的校本化设计[J].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18 (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