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以教学团队开展本科教学的利弊

发表时间:2020/11/1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22期   作者:马瑞 朱锐 叶一琳
[导读]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国家教育措施的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本科教学的需求
        马瑞  朱锐  叶一琳
        (内蒙古工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呼和浩特  010051)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国家教育措施的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本科教学的需求,而以教学团队开展本科教学有利于培养高质量人才,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本文在教育部大力推行高校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分析了以教学团队开展本科教学的必要性与遇到的障碍,并针对遇到的障碍提出了应对措施。
关键词:教学团队;本科教学;团队建设;教学质量
一、前言
        高校教学团队建设不仅是教学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学术队伍建设、教学质量建设、实验室建设、学位点建设、学科建设等的重要保证[1]。目前随着各个高校各种扩招措施,其规模也随之扩大,各个高校面临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如何推进本科教育改革和提高本科教育质量成为了重中之重,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自国家教育部颁布《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以来,全国各级政府与高校都特别重视关于教学团队的建设和发展。将高校的教师在教学管理中合理地组织起来,创建一支适合高校教育改革、与时代的发展相契合的教学管理团队,在有效的合作机制的配合下,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经验交流,不断提高高校的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为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以教学团队开展本科教学的必要性
2.1教学团队有利于培养高质量人才
        就学生总体而言,以教学团队开展本科教育时,首先要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如家庭住址和联系方式等)以及身体心理健康状况。其次在掌握了学生的基本情况后,按照所统计的数据中的一些关键词对每位学生进行分类,再将其归纳到对应的班级中,在入校后对每个班级的学生是否是外地生源进行分析,教学团队开始研究并探讨如何促进外地学生尽快适应本地学生的生活习惯从而更好地融入到大学生活环境中。
        就学生个体而言,我们要进行聚合交叉比较,深入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分析每位学生的优势和缺点,在教学时要针对每位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即培养学生发挥其优势,克服其缺点。教学团队要深入了解每位学生的需求,不断修正对每位学生的固有看法。例如大一时有的学生焦虑如何提高学习成绩,等到了高年级的时候又纠结于找工作还是考研等问题。因此,要结合大数据及时更新学生信息。
        总之,教学团队的建设可以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这些教师正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前提和基础。同时教学团队也是高校教学改革的主要开拓者与实践者。将教师团队在教学管理中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起来,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在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的同时,可以开发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水平,并在日常教学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教学团队要时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在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发展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是教育部大力实施高校教育改革的原因和目的。
2.2教学团队是高校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的基础
        教学团队中的老师往往需要科研和教学同步进行,而教学团队的建设,可以帮助教师实现科研与教学的融合与转换,将科研的最新成果应用到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也可以将教学中的新知识应用到科研中进行创新。因此,以教学团队开展本科教学不仅是高校开展教学科研活动的基础和重要的组织形式,而且还是培养优秀教师、教学骨干以及学科带头人的重要渠道[2]。在教学团队中,各个老师可以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交流切磋、互帮互助,在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与教学水平的同时,培养一批擅长教学和科研的高水平教师。教学团队成员树立共同的奋斗目标,团队成员之间积极交流,利用专业特长和知识结构的互补可以促进学科和专业的发展,为以后的教学和科研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并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这样的氛围不仅可以帮助团队成员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还可以为科技教育创新提供动力。教学团队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学团队帮助教师提高教学与科研的创新能力。为了加强教学团队的建设,教学团队要实现科研与教学的相互转换,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以推进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
        教学团队在克服以往教学模式的缺陷上起着积极作用,以团队模式进行教学能更好地整合教学资源以促进教学模式改革。在这种以团队为核心的组织形式下,每位教师在团队研究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在团队协作中实现优势互补和知识共享[3],最大程度地提高整体教学成果。基于目前大部分高校教学的特点和未来科技发展的方向,以教学团队为核心,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相互利用和相互转换,在提高团队成员教学水平的同时,还对强化团队成员的科研创新能力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3教学团队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教育部在启动关于教学团队建设的项目时明确指出: “本项目的实施,旨在利用团队合作机制,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和较为落后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学工作的高效进行,采用老中青相结合的措施以提高教学水平。”由此可看出,教育部启动教学团队建设项目的根本目的是利用团队合作机制创新教学内容,从而提高高校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2]。为了落实把高等教育的工作重心放到提高质量上,在教学团队中, 尤其要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这样既可以挖掘教师潜力,也可以整合教师资源,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中发挥教学团队的最大效力。为了杜绝目前一些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通过教学团队的建设,让每一位团队教师在日常的相互交流中取长补短,年轻教师学习老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老教师学习年轻教师的新思想、新方法。彼此之间相互补充,团结协作,在和谐温馨的教学环境中不断提高教学能力,更新教学方法。
        在如今“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高校教学管理团队在做好团队建设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建设一支服务型教学管理团队,将全新的教学管理理念、成熟的互联网技术、先进的个人学习观念及人性化的服务方式相结合,充分发挥教学管理团队的团队优势和专业精神[4]。在“以生为本的”服务理念的基础上,教学团队要善于借助信息化手段,深入了解师生,更高效快速的促进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及时了解教师和学生的需求,更精准、高效、规范的为师生服务。此外,教学管理人员要不断提升自身职业素质、组织协调能力和专业技能,以提高教学服务水平为根本任务,学习科学的管理方法,努力用新技术、新方法、新思想服务师生,将扎实的专业知识、最新的政策文件、高效的工作能力、高尚的奉献意识融入到为师生服务中去,高效率高质量的做好教学管理工作,真正获得师生的信任、尊重、支持和配合。
        教学团队可以迅速扩展团队领导人的辐射作用,带动教师共同发展,有效促进教学系统的优化。在以往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个人的教学水平是影响一门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而建立一支优秀且高效的教学团队,再推进高校教育改革的同时,团队成员之间互相启发、补充和激励,不断提高创新点,一方面可以提高团队成员之间更和谐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还可以迅速提升个人的专业能力,在充满生气和活力的教学环境中,使高校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得到同步提升。当然,一支高效的教学管理团队,还需要团队带头人在高效的领导下使团队成员们相互信任、沟通良好、积极协同工作,拥有大局意识和服务精神,这样才能显著提高工作效果,发挥教学团队的最大优势。
三、以教学团队开展本科教学的障碍
        以教学团队开展本科教育可以带动各个学科的发展,培育出一批优秀的师资队伍和高质量的人才。但是就目前高校团队建设水平可以看出,部分高校的教学团队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对教学团队的认知缺乏一定的理解,如团队的总体目标建设,组织结构和绩效评价存在不足之处,没有发挥出教学团队在教学活动中应达到的理想效果。
3.1团队建设目标不够明确
        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根本目标是提升教学服务质量,但就目前部分高校实际情况而言,一些教学团队存在因急功近利而出现临时拼凑的现象。教学团队虽然已经组成,但是大部分团队成员因忙于自己的任务而忽略了团队的整体目标。团队建设目标不够明确主要存在以下障碍:一是教学团队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将工作任务转化为实际目标,无法发挥教学团队的整体作用,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延误工作进程,目标缺乏整体规划,或没有将团队的整体目标进行更具体的划分,没有精确分配给每位团队成员现阶段应该实现的目标;二是教学团队成员对共同目标认知不到位,在团队中缺乏奉献精神,甚至不清楚自己在教学团队的建设中应该做些什么,团队成员之间没有达成共识。
3.2团队组织结构不尽合理
        良好的组织结构将有利于团队的有机运作。高校教学团队的组织结构,主要包括团队规模、团队负责人遴选以及团队成员的构成等[1]。在团队规模方面,部分高校存在人数与规模层次不齐的现象。有的教学团队因为人员过多,团队带头人无暇照顾到每位成员以及无法及时熟知每位团队成员的专业特长,并在整个团队中加以整合,未深入思考团队成员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在团队成员的选拔上存在临时拼凑的问题。在带头人遴选方面,缺乏公平合理的筛选与竞争机制,一味地任命有丰富科研成果的老教师或已经有行政职务的领导担任,而不考虑其是否具有领导能力和大局意识。在团队结构方面,选拔团队成员时缺乏合理的规划,缺乏一定的梯度,没有综合考虑成员的年龄、专业特长等因素。
3.3团队绩效评价不够科学
        高校教学团队的激励机制需要一套科学的评价标准。一些高校的绩效考核过于重视团队带头人的作用而忽略了其他团队成员所做的贡献,激励措施存在不公平现象。就目前部分高校团队绩效评价的标准来看,主要存在如下问题:一是激励机制不够全面。大多数教学团队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中单一的激励机制,没有创新出更加合理的激励措施。二是激励措施的制定不成熟。没有综合考虑团队成员的贡献与其在团队中所担任的职务等各个方面的因素,激励措施仅以经费激励为主且又存在不公平现象,会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团队成员工作的积极性。三是激励程度不完全公平公正。虽然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达到完全地公平公正很难做到,但是也不能在激励过程中出现过于倾斜的现象,如某些团队仅认同团队带头人或团队骨干成员的作用,而忽视其他成员的贡献。在有些教学团队中还存在“平均主义”的现象,如经费平均分配,不考虑每位团队成员的贡献程度,长此以往会让团队成员产生“做多做好,做与不做等都一样”的心理。
四、应对措施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突破团队教学遇到的各种阻碍,我们需要针对不同的问题制定不同的解决措施。因此,我们需要建立广泛认同的目标机制以健全团队建设目标,团结互助的合作机制以优化团队组织结构,公平公正的激励机制以保障团队成员应有的权利义务。
4.1健全目标机制
        教学团队需要建立一个清晰的、易被接受的团队目标,同时也要满足传统教学模式改革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不断创新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提升团队工作热情与团队凝聚力[5]。因此,高校教学团队还需要结合每位团队成员的特点与优势,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潜力并使每个成员的根本目标上保持一致,将长远规划与短期目标相结合,才能将团队作用的效果最大化。为不同阶段的成员设置不同的挑战目标,如给经验不足的新教师和有一定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制定不同的目标,但这些老师实现目标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各阶段的老师在相互交流配合中不断突破自我,使他们在教学团队建设中找到自己的存在价值,不断产生成就感和归属感。
4.2 优化合作机制
        构建一支高效的教学团队,首先需要培养团队的合作精神。基于目前高校存在团队规模不合理的现象,可以严格把控教学团队成员的选拔标准并制定相应的制度。例如可以将某一学科经验不足的年轻教师和在这一学科有着优秀教学经验的老教师结合在一起,年轻教师也可以将自己的创新思想与老教师的教学经验相结合,彼此相互交流分享教学经验,充分发挥每位成员的作用。从而提高团队合作的能力,促进教学工作的高效进行。教学团队应当创建相互信任的环境,彼此之间坦诚相待,制定公平公正的制度,保证充分的沟通交流。另外,还要做到保持团队的规模处于适当位置,规模不宜过大或过小,否则会导致教学团队的作用无法充分发挥,合理选择团队成员并配置优秀的团队带头人是优化团队合作机制的关键所在。
4.3健全激励机制
        高校教学团队的激励方式应具有多样性,建立科学的考核激励机制,除了保证团队成员的基本薪酬之外,还应该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例如可以综合考虑团队成员所承担的教学任务、发表的论文数量和获得的科研成果等因素。将以往的单一激励机制转换为多种激励机制组合的方式,以满足不同团队成员的不同需要。最后再将每位成员对团队的贡献大小来确定内部分配标准。
五、结语
        自2019年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以来,全国高校积极响应深化教学教育制度改革的号召,不断引导教师潜心育人,完善教学制度改革措施。其中以教学团队开展本科教育的教学理念无疑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但是教学团队的运行也会因为各个高校实际情况而存在不同的障碍,本文仅述以上三点较为常见的障碍,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应对措施。除此之外教学团队的运行还存在保障机制不全面、信息共享不及时、技术手段较落后等弊端。因此,各高校应该加强教育管理,创新教学模式,定期培训教师。教学团队的教师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确保教学工作质量。学生应该积极配合老师,不断克服困难,取得进步。


        
参考文献
[1]肖久灵.高校教学团队运行障碍与对策研究[J].管理观察,2018(20):109-110+118.
[2]蒋建平,刘文白,吴相豪,史旦达,李俊花,邓益兵.本科生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必要性分析[J].科技资讯,2012(04):226.
[3]林授锴,林国荣,林建城,周凤超,黄建辉.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食品生物化学教学团队建设研究[J].广东化工,2018,45(24):58+60.
[4]阮心明,李志敏,吴彦.“互联网+”背景下服务型教学管理团队的建设研究[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0,28(18):13-15.
[5]曹秀平.“互联网+”时代高校计算机教学团队建设的有效途径[J].造纸装备及材料,2020,49(04):163-16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