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的实用主义因素评析

发表时间:2020/11/1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22期   作者:吕亚楠
[导读] 从历史上看,国外学者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久已有之,其中不乏有益的研究成果,
        吕亚楠
        (中共三门峡市委党校  河南三门峡  472511)
        摘 要:从历史上看,国外学者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久已有之,其中不乏有益的研究成果,但由于主客观条件限制,难免出现曲解和误读。一些国外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存在着实用主义因素,其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早期渗入了实用主义因素”和“邓小平理论是实用主义的代表”这两种观点最具有代表性,这种认识上的错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是有害的,本文主要对第一种错误观点进行评析和澄清。
        关键词:国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实用主义因素
        
        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国际社会掀起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热潮,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助于我们了解世界人眼中的中国,树立全球视野,但由于环境、立场、认知、价值观等的不同,国外学者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不可避免地会有不合理之处。其中一些学者认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进程中“渗入了实用主义因素”,其主要依据是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传播介绍马克思主义时,把重点放在了唯物史观部分尤其是阶级斗争学说。
        中国先进分子开始在中国接受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是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和“改造世界原动的学说”而展开的。这也是符合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的。但问题在于,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性,就意味着渗入了实用主义因素吗?我认为,这种观点又有其偏颇之处。
        一、实用主义与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
        实用主义者把获得实际效果当作最高目的,信奉有用即是真理,无用即为谬误,否认真理是人的观念对于客观世界及其规律性的正确反映。他们认为实际经验是最重要的,原则和推理是次要的,把主观臆想的纯粹经验当作最根本的东西,否认有独立于经验和感觉之外的客观存在。我们承认,过去的经验对当前的决定和认识有重要的作用,但经验并不起决定作用,起决定作用的最终还是人们的社会实践,因为经验从实践得来,即使是间接经验也是来自于他人或者前辈的直接实践。马克思曾说:“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要改变世界,就要坚持唯物主义,从实际出发,投身实践,靠观念、意志等唯心主义无异于纸上谈兵。强调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难道说,为了同实用主义完全划清界限,人们就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与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没有任何关系的纯粹的、抽象的理论吗?从这点来说,实用主义就犯了主观主义错误,和马克思主义宣扬的实践决定认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归根到底都来自实践的观点背道而驰。
        二、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矛盾不平衡原理告诉我们,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决定的,我们要集中力量解决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在实际运用中,根据不同时期的需要着重强调某一方面是常有的事,对于马克思主义来说,也是这样。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内忧外患的窘境决定,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中国先进分子强调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学说,也是十分必要的。

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和巩固最广大的联盟,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达到革命胜利的目的。这绝不是什么实用主义,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的运用。
        三、中国一开始所接受的是完整的、没有被阉割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早期的先进分子在一开始所接受的是完整的马克思主义,是没有被歪曲和阉割的科学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而不是马克思主义的个别部分如阶级斗争学说。早在1919年,李大钊就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他的历史论、经济论、政策论,即唯物史观、经济学说和社会主义理论的统一。”这说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早期已具有相当完整的理论形态,并且已经得到基本正确的阐释,当然其中有一些内容还不深入,甚至某些方面可能存在错误。但国外学者认为中国早期知识分子宣传马克思主义把重点放在唯物史观部分尤其是阶级斗争学说是渗入了实用主义因素的观点是不合理的,因为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并没有把马克思主义归结为阶级斗争理论,没有用阶级斗争理论来代替马克思主义的完整的理论体系,这是很清楚的。
        四、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及其在中国的运用
        马克思曾说:“迄今为止,一切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2]恩格斯曾说:“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一生中两个最大的发现”[3]。也正是由于这两个发现,马克思主义才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飞跃。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条指导性的线索……,这条线索就是阶级斗争的理论。”[4]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唯物史观尤其是阶级斗争学说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本身就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强调阶级斗争理论也是无可厚非的。而且,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用这些理论,结合我国特殊的国情,制定不同时期的阶级政策和正确的纲领、路线、方针,尤其是妥善处理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关系,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最根本的经验,这些都是不可抹杀的事实。在革命时期重视阶级斗争学说,不仅不是实用主义因素的体现,而且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当然,毛泽东是历史地、动态地看待阶级斗争问题。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我国进入全面建设时期,毛泽东指出:“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疾风骤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基本结束,但是阶级斗争还没有完全结束,”阶级斗争“已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虽然,1957年夏以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并演化为“以阶级斗争为纲”,最终导致文化大革命,给党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但是,这也不是实用主义因素的渗入,而主要是由于对当时的形势判断出现失误。而且在邓小平复出后的几年,党中央下大力气拨乱反正、进行社会主义观上的全面纠正,并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我国进入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他们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党和国家采取充分尊重的态度,积极引导他们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因此,对于阶级斗争问题,我们要坚持动态发展的眼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外国学者把中国的“阶级斗争”看成是实用主义渗入,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他们不了解中国的具体国情和现实需要,做出的结论只能是不合实际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马克思和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5.
        [4]列宁全集,第二十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