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发表时间:2020/11/1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8月22期   作者:徐鸿燕
[导读] 数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需要对学生进行理论教学
 
        徐鸿燕
        (广东省湛江市遂溪县遂城第二小学  广东  湛江 524300)
        【摘要】数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需要对学生进行理论教学,同时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将数学理论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当中,本文主要对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动手操作能力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性
        1、激励学生们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
        在我国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小学生活泼好动,其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就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尝试新鲜事物,他们也就会对数学知识内容产生学习兴趣,并且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安排,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1]。
        2、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
        小学生的活泼好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会对课堂秩序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可以将学生的这种活泼好动引到动手操作练习中,这样可以有效减轻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好动对课堂纪律产生的影响,并且可以利用学生的动手操作的机会,加深学生们对相关的数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如此一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也会有相应的提升。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策略
        1、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动手操作兴趣
        小学生活泼好动,但这并不代表着学生们愿意在数学课堂上根据老师的要求动手操作,教师要想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参与到动手操作中,就需要激发学生的的动作操作兴趣。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通过情境教学的方式,给学生们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中,并且对相应的动手操作产生兴趣。由于数学是一门应用科学,是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因此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的时候,可以借助于相应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创设出生活情境,这样可以给小学生带来熟悉感,让学生们可以更好地沉浸到教学情境中,并对相应的动手操作产生兴趣,积极配合教师参与进行动手操作[2]。只有在学生们自己参与到其中之后,学生们的动手操作能力才有可能得到提升。如在《长方体(一)》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们更加了解长方体的特点,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专门自己动手做长方体,但是在教师直接让学生跟着做长方体的时候,他们虽然会有好奇,但是同时也不能理解怎样做长方体,因此学生们的参与并不会特别积极。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PPT展示一些长方体盒子的用处,同时也可以携带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包装用的纸盒,这样一来学生们也就知道了制作长方体的作用,在这样的纸盒教学情境中,教师再来组织学生用硬纸板制作长方体,学生们已经产生了制作长方体的兴趣,他们也会更加愿意参与到制作长方体的动手操作中,随着学生们动作的熟练,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也会得到提升。
        2、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
        小学生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好奇心也让学生们对未知的东西方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应该利用学生们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去验证自己的推测。

而要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提问,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的求知欲,并让他们通过动手操作去寻求答案[3]。如在《长方体(二)》的教学中,其中有两个新的概念,也就是体积和容积的,如果教师只是通过理论教学,学生们不一定可以完全理解这两个数学概念的含义,因此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们制作不同的长方体,主要是包括有盖子的和没有盖子的,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制作出两个一样尺寸的长方体,然后将有盖封闭的长方体放到无盖的长方体中,学生们会发现刚刚好的,然后教师让他们将两个长方体分开,那个封闭的长方体的大小就是体积,而无盖的长方体中间的空间的大小,可以装下多少东西就是容积。在学生们掌握了体积和容积的概念之后,教师还可以给出两个规则物品,让通过动手操作测量出这两个物品的体积,具体的物品可以结合课本的内容,选择小土豆让学生们测量,同时给出学生们动手操作中需要用到的尺子、水和方形水缸,自己动手计算出这些不规则形状物品体积。
        3、加强学生动手操作练习
        熟能生巧,对于小学生来说,各方面的能力都处在成长阶段,只有通过不断的联系,他们的能力才能得到提升,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学生动手操作练习,这样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相关的教学内容,设计出相应的数学练习题,让学生在完成练习题的同时,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练习[4]。在教师给学生们布置练习题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学生的能力范围内设计习题,并且习题的内容应该结合教学的重难点内容的,同时还应该选择一些学生们感兴趣的内容融入到习题当中,这样可以有效保障习题的针对性和趣味性,同时可以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了解,提升学生们数学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如在《多边形的面积》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出一些由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等构成的多边形,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测量和计算,最后得出各个图形的面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需要自己动手将不同的多边形分割成为一些自己熟悉的图形,然后测量不同图形的边长宽等,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会得到明显的提升,同时也可以加强学生们对三角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等基础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
        4、通过探究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不仅需要让学生熟练相关的操作,最终的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们将自己的抽象思维创新可以通过动手操作实际呈现出来。抽象思维是学生们学习数学过程中应该掌握的一种思维方式,同时也是学生创新的主要来源[5]。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探究学习,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们的动手操作能力,而动手操作能力也能够提升学生的抽象思维,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提升反过来也能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如学习了《长方体(二)》之后,学生们对表面积和体积相关有了基本的认识,教师可以给学生们设计动手操作习题“将八个棱长为1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或是大的正方体,不同的平法下获得的新的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分别是多少?”这样的一个练习题,可以让学生们进行尝试,并且计算出不同体积和表面积,让学生对立体图形的体积和面积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同时可以有效加强学生们动手操作的练习,提升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三、结束语
        总之,动手操作是一种发展学生思维和创新的重要教学活动,一种让学生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重要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有目的、恰当地科学地安排学生动手操作,养成学生动手操作的习惯,学会操作的技能,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闫淑慧.小学数学动手操作能力训练方法研究[J].科学咨询,2019(37):158.
[2]刘爱荣.论小学数学动手操作能力训练方法研究[J].中外交流,2019,26(29):378.
[3]李雪梅.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J].数学大世界(上旬),2019(1):12.
[4]王雪涛,王丽丽.关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几点措施[J].考试周刊,2019(39):88.
[5]崔文广.动手操作实践感知——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J].知识文库,2019(14):1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