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新菊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永湖镇中心小学 广东 惠州 516000)
摘要:小学阶段作为学生思想道德、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德育教育工作对于学生正确价值观、良好思想道德养成具有引导、指示的作用。德育教育工作作为班主任班级管理的重要内容,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成效直接影响学生的后续发展。班主任作为与学生接触最频繁、交流最多的教师,要充分发挥德育工作的作用,贯彻落实德育教育的理念,确保学生德育工作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有效性;实践探索
新课改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强调促使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良好的德育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价值观念。小学班主任作为学校、学生、家长三方联系的媒介,既要响应学校的教学政策,又要随时和家长沟通确保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习生活,更要在进行自己本职学科教学的时候兼顾学生的德育教育,身兼数任,责任重大,班主任要调节好三方的关系,共同推进学生德育教育。
一、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德育工作作为小班主任教学工作的重要部分,是教师顺利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前提。班级德育工作的质量好坏直接作用于班级建设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德育工作的顺利展开有助于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形成,学生是一个独立发展的个体,除了学习能力要达标,道德修养也要达标,教书育人强调的是两者共同发展。小学阶段注重小学生德育的培养是为了让学生具备符合社会发展的基本素养[1]。另外,德育工作进展的有效性可以促进班级管理工作,德育工作与班级管理工作相辅相成,前者是后者工作基础,后者推动前者发展进步,德育可以让师生关系变得更友好,班级氛围更和谐,利于学生学习生活。最后,德育教学工作是对班主任工作水平衡量的标准之一,德育工作可以反过来提升班主任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教师可以在德育工作不断改进、摸索的过程中得到进步。班主任应结合实际情况,改进德育教育方式方法,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二、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有效性提高的具体策略
1.明确德育工作教学目标
德育工作的目的是通过德育教育引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朝着积极乐观的方
向发展。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的,班主任要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2]。首先,班主任要和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与发展趋势,并具体分析学生的发展需求;其次,班主任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和学习情况、兴趣爱好,制定相对应的德育教学目标和完善的教学方案;最后,班主任在进行教学目标制定时,要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化发展,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方式。
2.提高班主任自身素质,促进德育工作顺利展开
小学生因为社会经验不足、生活经验匮乏,由于自身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日常生活中会下意识的模仿学习身边的人,班主任是学校里和学生接触最多的人,是学生的首要模仿对象,所以班主任进行德育工作的前提自身德育修养的良好展现,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提升自己的学科知识,不断丰富自我,树立良好的三观,培养积极地兴趣爱好,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让自己由内而外的散发正能量,润物细无声,在于学生日常接触的时候感染学生,奠定德育教育工作的基础。
班主任可以积极参与关于小学生德育的培训、讲座,通过理论知识充实自己。丰富的文化涵养可以让班主任的言语更有感染力、说服力,班主任除了积累自己的学科知识以外,也要拓展历史、地理、生物、天文、艺术等各种各样的知识,在于学生交流的时候,做到了然于心,学生会感叹于班主任的学识,并将班主任作为自己的学习榜样。
3.课上课下同时开展德育教育,提升德育工作的效率
课堂教学是教师也是班主任进行教学工作的主要方式和主要场所,班主任运用教材内容,通过理论联系实践的方式,结合德育教育,依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习情况,通过多样的教学方式将德育教育工作融入课堂教学中。只有这样,才能在学生学到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确保德育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无形中让学生的德育水平得到提升。同时,班主任在德育教学内容搜集选取的时候,要确保能够适应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选取一些简单容易理解的德育知识,做到德育工作的科学化、合理化。德育教学和学科教学是相似的,也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具有逻辑性、关联性,班主任应按照德育知识的特性科学合理的引导学生内化德育知识。
课下德育教育是对课上德育工作的巩固和延伸,而且由于课下的德育教学工作时间和场所没有限制,教学方式和形式更丰富,班主任可以通过组织一些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3]。比如,班主任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红色博物馆,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组织学生去养老院拜访孤独老人,去孤儿院陪伴小孩,养成学生孝顺、友爱的美德;带领学生去农村体验不一样的生活方式,让学生学会适应环境,明白生存的不易,更加珍惜热爱现在的生活。通过此类活动,可以带给学生课堂上无法体验的感受,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
4.运用竞争机制,强化学生的班集体意识
小学阶段的学生自我意识较重,好胜心较强,班主任可以利用这一特性,用竞争激发学生不断进步的动力。班主任要科学合理的在班级中运用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在竞争中合作互助,共同进步。在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教师不应片面的批评指责,而是用适当的态度引导学生,明确的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让学生自主的把思想和行为转到正确的方向。在学生取得进步的时候,班主任也不要一味地表扬学生,而是先肯定学生的工作态度,鼓励学生进行下一步工作推进,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并改进,在班集体中促进个人发展。
5.创设良好的班级建设,营造德育教育环境
良好班级建设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彰显学生的班级主人翁意识,让学生产生归属感,感受到自己是班级的一份子,自发的维护班级名誉,为了班集体建设而奋斗。班主任肩负良好班集体建设的引导责任,应以身作则,提高自身的德育素质,日常教学过程中时刻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学生的楷模。班主任应利用和学生接触时间最长的优势,多和学生沟通交流,用师爱感化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帮助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让学生积极乐观的接受德育教育。
班主任应适应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及时转变自己的德育理念,充分发挥学生
的主体作用,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班主任可以在班级展示墙上张贴《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条例,制定班级纪律对学生形成强制要求;班主任可以制定班级相关行为规则,当有学生破坏课堂纪律时,对学生予以惩罚;班主任还可以组建班委团队,让学生团体从内在约束自己,让同学之间互相促进,共同成长。良好班级建设要求班主任的不断跟进,引导学生端正思想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结束语:
德育工作是一项潜移默化的工作,它的效果不是一蹴而就的,只要我们班主任持之以恒,在平时的德育教育工作中多一些耐心和细心,在符合教育政策的前提下,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己教育方式,就会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参考文献:
[1]康逢莉. 浅析小学班主任如何提升德育工作有效性[C]. 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第五次“教育问题时习会”论文集.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2019:219-221.
[2]郭筱凯. 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有效性的提高对策探讨[C].教师教育论坛(第五辑).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143-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