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学困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探索

发表时间:2020/11/16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8月22期   作者:钟素香
[导读] 学困生的形成与诸多因素有关,对于学困生,教师应采用科学正确的思想理念与方法帮助其解决学习问题

        钟素香
        (紫金县瓦溪中学  广东 河源 517400)
        摘要:学困生的形成与诸多因素有关,对于学困生,教师应采用科学正确的思想理念与方法帮助其解决学习问题,提升其核心素养。本文结合实际,对初中历史教学中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做简要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培养学困生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历史;学困生;核心素养;培养路径
        
        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历史教学要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理念,在教学中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学生历史素养,使学生形成终身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的品质与能力【1】。下面联系实际,就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困生历史核心素养的过程以及具体策略做详细分析。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学困生形成原因
        (一)学生因素
        首先就学生自身说,在智力正常的情况下,历史学习能力与效率较低与学生的自我认知、思想观念与努力程度等有很大关系。大多数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为兴趣淡薄、积极性低、学习习惯差,思想意志不坚定,学习品质较差。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这部分学生不能积极请教同学、教师促成问题解决,而是选择性忽视,最终导致问题越来越多,最终陷入恶性学习。
        (二)教师因素
        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教师的能力素质、思想态度、教学方法等会对学生产生深刻且广泛的影响。会影响到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思维、学习能力等等。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部分教师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不注重教学方法的丰富创新,导致历史课堂枯燥无趣,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也有一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不能一视同仁,过分关注尖子生,忽视学困生,导致学困生的学习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三)家庭因素
        家庭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情况的一大重要因素。部分家长不重视家庭教育,不能给学困生提供很好的辅导与帮助,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孩子历史学习效率低下。也有部分家长的教育理念与方法存在错误,很多家长在平时不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品质与习惯,只在考完试后对孩子进行打骂教育。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学习态度,使孩子学习兴趣、学习信心受到影响。
二、初中历史学科学困生的核心素养培养过程
(一)史料实证
        在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实证不仅能丰富学生知识储备、拓宽学生知识视域,还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价值概念,促进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发展。对于学困生来说,史料是他们了解历史的重要素材,浏览越多的史料掌握的历史知识就越多,历史素养就更加深厚。在培养学困生历史核心素养时,教师要加入一些史料实证例题的讲解,让学生将史料相互联系与对比分析,逐步培养学困生历史思维,促进学困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发展【2】。
(二)时空观念
        对于学困生来说,要想具备优秀良好的核心素养就必须具备正确的时空观念。在学习历史时,学困生要能根据某一事件的发生时间、经过与结果联想到其他历史事件,要能对历史有一个系统统筹的认识。但目前大部分学困生不具备时空观念,教师要能意识到学困生的这一薄弱点并结合学困生学习习惯与能力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学困生时空观念,为学困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唯物史观
        历史唯物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套理论,强调事物的发展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对于学困生,要采取有效措施培养他们的唯物史观,逐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但对于学困生来说,学习与理解唯物史观具有一定的困难性,这一理论知识比较抽象,然而学困生的历史基础相对薄弱,理解能力也相对较差。立足这一学情,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能结合具体的案例、事例向学生讲解唯物史观,降低学生理解难度,增加学生对历史的理解,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3】。
三、初中历史教学中学困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转变教学理念,关注学困生学习成长
        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要树立正确教学观以及人才培养观,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学困生往往是容易被忽略的一个群体。基于此,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与态度,提高对学困生的重视度,将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放在重要位置,采取科学有效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策略促进学困生历史核心素养发展,为学困生的学习成长奠定良好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认识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根据学困生的特征特点适当抓变教学策略,引导学困生有效学习。如在课堂上教师可利用时空观念进行教学,指导学生利用时间线去梳理历史事件,以此降低记忆难度,实现对知识点的融会贯通。
(二)丰富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结合
        新课程理念要求初中历史课堂进行革新,革新教学理念与方法,做到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有机结合,实现教育全面培养每一位学生的目标。对于学困生这一特殊群体,教师要能做到不抛弃不放弃,要关注、关心、关爱他们,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核心素养发展。具体来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充分给学生展示历史学科的魅力,让学生体会到历史学科的广博性、趣味性,从而提高学生兴趣,增强学习动机。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科学运用教学规律,将教师教学与学生自学有效结合起来,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调动,使历史学困生主动学习历史知识,并体会到历史学科的价值与历史学习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运用历史教材中一些充满正能量的历史事件与人物激励学生、引导学生,使其克服懒惰等不良学习习惯,让历史学困生的历史意识、历史学习动机得到培养。
        很多老师在教学中不注重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调动与发挥,只是相对机械地向学生灌输历史事实,让学生简单了解历史影响等,这样的教学无法让学生的历史意识得到培养与发展。因此在促进历史学困生核心素养发展过程中,教师需要准确把握人文学科的特征特点,立足核心素养培养要求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向历史学困生全面展示历史学科的多样性、趣味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广泛探究、科学评价、深刻感悟,逐步推进历史学困生历史意识与核心素养发展,实现历史教学目标。
(三)完善教学评价,巩固教学效果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与技能,还要培养学生包括性格、兴趣、意志、情感以及动机等在内的非智力因素,要增强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交互作用,有效促进学困生学习能力发展与核心素养提升。具体来说, 在培养历史学困生的核心素养时,初中历史教师要能准确把握新课程教学标准与理念,结合历史学困生的学习特点、发展潜力以及核心素养发展需求更新历史学习评价标准,完善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学习评价的功能作用促进其核心素养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以及总结性评价有机结合,并在各项评价过程中扩大个体内差异性评价的比重,融入知识、技能、情感、态度、思想、方法、价值观等多项要素,以此提升教学评价的科学性、有效性,促进学生个体的进步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在历史教学中,学困生是特殊群体,教师要能准确把握这一群体的特征特点,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培养其核心素养,促进学困生学习态度转变、学习能力发展,为学困生的学习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晓娟.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学困生转化策略的研究[J].家长,2020.
[2]蔡斌.初中历史学困生的成因与转化[J].文教资料,2018.
[3]韩洪霞.初中历史教学中转化学困生方法探究[J].人生十六七,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