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阶思维发展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16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8月22期   作者:刘建如
[导读]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英语学科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

        刘建如
        东莞市长安实验中学,广东 东莞523000
        摘要:《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英语学科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强调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性。培养、促进高阶思维能力是新课标的发展方向。本文以人教版九年级Unit 12 Section B阅读为例,提出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文本解读坚持宏观视野、整体把握,问题设计要有梯度、重视开放性。
        关键词:高阶思维;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开放性问题

        引言
        2012年在格拉斯哥(Glasgow)的国际英语外语教师协会(IATEFL)会议上,来自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共同讨论研究外语教学的目前发展状况和将来发展趋势。会议中,学者们对如何在中学外语课程中发展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了重点探讨,更将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作为当代外语教学的重中之重。
        一、高阶思维与初中英语阅读
        (一)高阶思维的含义
        根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Bloom's Taxonomy),人的认知思维过程包含六个层次,依次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其中前三项被称为低阶思维 (Lower Order Thinking),而分析、评价和创造被称为高阶思维 (Higher Order Thinking)。
        (二)初中英语阅读课中的高阶思维发展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发展学生语用能力、自觉主动学习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搜寻和加工信息、习得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发展学生高阶思维是新课标的重要发展方向。工具性是英语学科的基本特征,这就要求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促进学生的语言能力;而人文性特征则要求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文化品格。语言学习应重视阅读的学习,特别是脱离了语言学习环境的二语习得者。
        二、基于高阶思维发展的初中英语阅读课教学实践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新目标(go for it)九年级Unit 12 Life is full of unexpected Section B 的阅读课。该单元的主题是生活中发生过的意想不到的事情,B部分的阅读内容主要讲述愚人节发生的出其不意的玩笑。学习该篇文章后,学生可以了解愚人节的相关知识,进一步感悟中西方文化差异,提升国际文化素养。同时,通过文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学会理智使用幽默语言,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能够了解愚人节知识;能够理解文章故事。
        技能目标:能够通过略读概括文章大意;能够通过寻读获取相关信息;能利用已有背景知识加强获得信息的能力;能使用过去完成时叙述发生过的事件。
        情感目标:能够感悟中西方文化差异,形成国际文化意识;学会理智使用幽默语言,提升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思维目标:通过给段落排序,发展逻辑思维;通过赏析文章故事,发展探究思维和批判思维;通过设计活动方案发展创新思维。
        (三)教学思路
        本文以“愚人节玩笑”为阅读主题,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依托文章与学习任务发展学生高阶思维组织阅读教学。在自主学习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开启高阶思维之旅。合作探究环节中,不仅对文章文字层面的信息进行解读,还对文章内容做深度赏析理解。在发展学生逻辑思维、概括思维的同时,促使学生探究思维、批判思维的形成。最后的拓展延伸环节,在习得内容与既有经验的结合基础上,通过联想、想象,学生创造出新的成果,发展了创新思维。
        (四)教学过程
        1. 自主学习。教学活动1:教师呈现一则愚人节玩笑漫画引入本课主题,然后针对主题进行提问并完成表2-2的前两个问题:
        Q1.What do you know about April Fool’s Day?
        Q2.What do you wonder to know about April Fool’s Day?
        Q3.Have you played jokes on others on that day? Have you been fooled by others?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se jokes?
        [设计意图]通过漫画导入本课主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Q1激活学生已有背景知识,与学习内容相关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Q2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思考,为探究指明方向。Q1和Q2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生成新知识做准备。Q3是三个连续递进的问题,需要学生分析既有信息并作出评价。特别是最后一问,对所经历的玩笑进行评价。
        2.合作探究。教学活动2:将文章以自然段为单位分成四部分打印出来,以小纸条的形式发给学生。学生需要先对每一部分概括大意,填写表2-1,(教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给与提示,如表2-1中划线词汇)然后小组讨论进行排序,并说明排序的理由。


表2-1 Summarize and Reorder
Part    Main idea    Order    Reason
1     Introduction    
答案不唯一   
合理即可
2    Short stories        
3    A “tragedy”        
4    The word-famous joke       
        [设计意图]概括大意需要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分析、归纳;排序需要对文章内容进行演绎推断,在此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思维得以发展。学生概括段落大意的过程也是解读文本的过程,能够初步感知文本,掌握表层信息,整体把握学习内容。活动2的排序有多种答案,给出理由合理即可。该活动的设置没有唯课本为权威,在合理范围内充分发挥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概括思维。小组讨论催生不同观点,学生在解释说明自我观点时进一步促成了逻辑思维的发展。
        教学活动3: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Q1. What did the people do when they heard the news about spaghetti in England?
        Q2. Who told people the aliens from Mars landing on the earth? When did it happen?
        Q3. Why did the TV star lost his girlfriend and job?
        Q4. Why did so many people believe Orson Welles?
        Q5. Do you think these stories believable or unbelievable? Why?
        Q6. Do you think you will be teased by these jokes?
        [设计意图]问题在思维发展中占据重要位置,它是学生学习的起始点,是开启思维的源动力。问题设计的巧妙合理,能够生成智慧之力,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而开放性问题的提出可以引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学生的批判思维和探究思维。杜威(Dewey)在《我们怎样思维》中指出:思维是连续有序的链接,它需要从有目的的反思到探究再到具体质疑批判,最终能获得有证据的信念结论。活动3设置了6个问题,Q1和Q2是表层性问题,答案显而易见,通过寻读学生可以找到信息。Q1、Q2中愚人节的意大利面玩笑引起的大众反应及1938年演员 Orson Welles对民众开的巨大玩笑都是学生解决Q3-Q6的基础。问题层次各异,习得知识能力弱一点的学生亦有学习机会,真正实现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Q3和Q4是开放性问题,答案不唯一,这就需要学生利用思维的灵活性等发散思维,给出合理解释。尤其是Q4,仅从文章中无法获取完整信息,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给出有说服力的答案,比如结合当时的政治经济背景讲解。在此过程中,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学生的探究思维得到发展。教学活动4:完成KWL Chart(表2-2)。
        表2-2 KWL Chart
Topic: Unit 12 Section B Reading
K(What I know)    W(What I wonder to know)    L(What I learned)
       
        (注释:课本中该部分文章没有标题)
        [设计意图]表2-2的前两个问题在活动1已经完成,阅读的最后引导学生回答“What I learned”,最终完成表2-2。该表格不仅帮助学生梳理了文章内容,还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KWL表格不仅需要学生的已有知识,并且鼓励学生思考、提出问题,最后进行总结和反思,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探究思维和批判思维。
        3.拓展延伸。教学活动5 :设计愚人节活动策划案。假设学校正在为马上到来的愚人节征集活动方案,如果你要参加,你会设计出什么样的活动方案?请和小组成员共同完成策划书,并派一名代表作出详细解说。(使用过去完成时态)
        [设计意图]联想、想象和创造是创造思维发展的基础,即习得内容与原有经验的结合获得创造性的成果的过程。学生通过学习该文章,获得了愚人节的相关知识,尤其是了解了玩笑的适度性、合理性。基于这些信息,学生设计出的活动方案肯定是认知与实际的结合体。小组合作也是学生思维碰撞的过程,学生对各自持有观点的阐述、讨论能够促进思维的多样性、灵活性和独创性,实现创新性思维的发展。最终方案的确定需要学生的对比分析、接受与包容,这个过程不仅使创新思维得到发展,也是学生高阶思维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学生在讨论、解释说明过程中对过去完成时态的使用也是语言能力发展的过程。同时,学生使用习得知识阐述观点,也实现了创新性语言的输出。
        三、基于高阶思维发展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反思
        (一)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
        新课标要求教育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要发挥主导作用”。在教师有效的组织下,遵循“最近发展区”原则,指引学生实现由低阶思维到高阶思维的跨越。教师在进行阅读课设计时应注重三大阶段的着重点。读前:教师利用或有趣或新奇的事物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的思维集中于课堂,做好课堂小主人的准备。在读中和读后拓展环节中,教师作为组织者应有效设置任务、开展活动。活动的设置应考虑到全体学生,进行差异化教学,让全体学生都真正参与到学习任务中,避免成绩差的学生沦为课堂的“配角”。
        (二)文本解读坚持宏观视野,整体把握
        阅读课的教学设计,应重视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以宏观视野解读文本。加强学生对文章背景信息的了解,将人物、事件放到当时的大环境中,结合政治经济文化形态等去理解。
        (三)问题设计要有梯度、重视开放性
        杜威指出思维的来源与“疑问、怀疑或是混淆”有关,并强调了问题和思维的关系:问题促成了思考,思考决定了思维。由此可见课堂问题的设计对学生高阶思维发展至关重要。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渐加深的过程,因此阅读课中,应该注重问题的设计有梯度地层层推进,同时要强调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开放性问题一般没有固定的结论,需要学生处理已有知识经验,经过分析、综合、概括、联想等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独立性都得到训练,从而促成、发展了高阶思维。
参考文献:
[1]L.W.安德森,L.A.索斯尼克主编,谭晓玉,袁文辉等译.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40年的回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钟志贤.如何发展学习者高阶思维能力[J].远程教育杂志,2005:(04):78.
[3]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