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进果
河北省张家口怀安县柴沟堡一中 076150
摘要:这篇文章主要针对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应用语篇分析展开探讨,详细叙述了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应用语篇分析的实质性意义,对阅读前和阅读中两个阶段应用语篇分析的优势展开深入研究和探讨,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
[关键词]语篇分析理论 高中英语 阅读教学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英语已经成为沟通世界的主要语言之一。如何培养学生英语核心素养以及英语能力是当今高中英语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经过实践研究证明,语篇分析理论可以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还能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截止目前为止,很多高校已经开始应用语篇分析理论。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灵活运用语篇分析理论,以便快速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得到发展和提升。本篇文章围绕如何将语篇分析理论应用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展开探讨,希望给各位高中英语教师一些参考。
一、传统的阅读教学
目前,高中英语阅读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过于单一,教学内容仅停留在分析文章的表层含义上。英语阅读方法仅是一味的死记硬背,这种机械的教育模式制约着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阅读方面,教师往往从某一段落或某一章节进行微观分析,没有从宏观的角度展开分析,导致学生欠缺从整体阅读的技能。从语言教学方面,教师仅对篇章的内容展开分析,语言整体教学的内容比较匮乏。总体而言,传统的阅读教学被动的为了学习而进行阅读,为了应付考试而去阅读,完全忽略了阅读的语言过程。
二、语篇分析理论的基本内容
作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主要内容之一,语篇分析使教师的阅读教学更加有效。语篇简言之是指交流过程中一系列语段或句子的整体。语篇分析通过相应的语境表达完整意义的自然语言,完全不受句子语法的约束。语篇分析注重的是文章中段落之间、句子之间的层次关系以及段落之间的语言形式和思维逻辑间的联系。很考验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能考察学生是否理解文章的核心思想。学生通过语篇分析文章时,需从内容的结构形式和中心思想为切入点,对语篇进行细节上的推理以及整体的分析,简言之即微观分析和宏观分析。微观分析指的是通过字词涵义、句式以及句子间的联系对语篇内容进行辨别,宏观分析指的是对语篇的整体结构进行分析,以便理解其深层含义。
三、语篇分析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1提高学生的微观分析能力
微观分析主要对语篇结构的语境、衔接和句式关系进行分析。衔接是文章整体保持连贯的重要条件,也是语篇分析内容中的主要因素。当语篇的某一段内容需要进一步进行解释和说明时,就和后面一段内容形成了衔接的关系。微观分析主要对文章中句式结构、单词识别和句子间的联系进行分析,能从文章中直接获取信息,很多高中生都擅长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寻找语篇的衔接关系。微观分析语篇主要借助语法使用、词汇衔接和逻辑关系等,找到能够证明其关系的理论依据。然后分析这些句子是怎样变成一篇连贯的文章的。学生由于逻辑推理能力不足,在分析文章整体时,很难把握文章的走向和文章的整体内容,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深刻剖析文章的衔接及推理,让学生能够深入的理解。
2重点培养学生的宏观分析能力
很多高中生由于没有充分理解文章内容,导致英语阅读能力偏弱,究其原因,他们往往对文章进行浅显的微观分析,没有对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行深入的理解,也就没有把握文章的隐藏内涵。分析文章不能仅表现在理解字面层义上,还要挖掘文章的深层含义,剖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在微观分析的基础上,对语篇进行宏观分析。所谓宏观结构的分析,就是从文章整体和结果层次进行分析,借助篇章的分析手段, 推理出作者整篇文章的结构及所要表达的意图,进一步了解语篇深层次的含义。 虽然语篇的内容各有不同,但其结构都是有限的思维模式,这就需要学生针对不同体裁的文章做出相对应的分析模式。
在英语阅读中,有三种实用性较强的语篇模式,分别为主张与非主张模式、问题解决模式以及一般和特殊模式,在比较复杂的篇章中,这三种模式往往是互相嵌入的,对语篇进行宏观分析就可以通过这几种模式进行。所以教师在阅读理解的教学过程中,不仅对文章展开微观的分析,还要深入挖掘文章的内涵,进行宏观方面的讲解,使学生能够对文章进行正确的语篇分析,使学生的宏观分析能力得到提升,唯有如此,才能让学生从整体上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总而言之,语篇分析需要学生结合现有的知识,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理解。在高中英语课堂运用语篇分析,能使英语阅读教学氛围更加活跃,还可以让学生从语篇水平上对文章的内容和脉络结构进行理解,以此提高英语实际的运用能力,让学生明白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获取信息,从而使自身的阅读水平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郑锐 . 语篇分析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J]. 内蒙古教育 ,2018(2):57-58.
[2] 周新宇 . 语篇分析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J]. 校园英语 ,2018(39):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