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琳
博罗县博罗中学 广东 惠州 516100
摘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提到:“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一直大力倡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有效的古诗阅读课堂教学,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基于核心素养和文化传承下的高中古诗阅读有效课堂教学,可通过巧妙导入、反复诵读、纵横联系、创设情境来实现。
关键词:核心素养;文化传承;古诗阅读;有效;课堂教学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提到:“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文化,是人类存在的根和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大力倡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个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提升文化软实力、文化影响力。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中国古诗,沉淀了中华民族的千年文化,蕴含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瑰宝,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活力的巨大源泉。
古诗阅读教学,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那么,在高中古诗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课堂教学,进一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从而更好地进行文化传承呢?
以下,笔者将以粤教版必修一教材《汉魏晋诗三首》为例,浅析相关教学策略。
一、巧妙导入,营造传承文化的浓厚氛围。
若教师一上课,就让同学翻开书第几第几页,然后就噼里啪啦开始讲,学生难免觉得枯燥乏味。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同样的,良好的导入,也更容易使古诗阅读课堂充满活力,从而成为有效课堂。巧妙的导入,方式有很多,比如可以先说刚刚看到的校园一角、最近发生的一件重大新闻,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导入与课程相关的图片、照片、音频、视频等等。以《迢迢牵牛星》为例,教师可以以银河星座图来导入,让同学们辨析中国几大著名星座,也可以以牛郎织女故事来导入,请同学大致复述故事情节或者播放相关小视频,如此,不但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可以让同学们更进一步了解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而这些,都为传承文化营造了浓厚的氛围。
二、反复诵读,构建传承文化的语言基础。
语言的建构与应用是语文学习的核心素养之一。要建构语言,首先应感受语言,而诵读,就是很好的感受语言,乃至建构语言的有效方法。中国古诗,毕竟是经历了历史和时间的淘洗而留下来的,语言相当凝练。有些老师,担心学生不能看懂作品,为消除学生学习古诗的陌生感、畏难感,可能更多地把教学时间放在梳理字词、积累词语上,而忽视了对古诗的诵读。其实,此乃古诗阅读教学的大忌。梳理字词、积累词语固然重要,诵读古诗也必不可少。古人早有云“读书百遍,其意自现”。而孔子,更是反复诵读《易》,以至于“韦编三绝”。由此可见,诵读的重要性。而诗,本来就叫诗歌,本来就可歌、可吟、可诵,更加需要反复诵读。反复诵读古诗,有助于学生对古诗字词的理解、对古诗内容的掌握、对古诗意蕴的体悟、对作者情感的共鸣。在古诗阅读教学中,诵读应贯彻始终。诵读,从读的流程上可分为:初读,读准字音,整体感知;再读,读出节奏,感受韵律;三读,读出诗意,读出情感;四读,加深体悟,升华情感。诵读,从读的主体上,又可分为:老师范读,全班齐读,分组诵读,男、女诵读等。
比如《归园田居》一诗,学生通过多样诵读,对诗歌的内容和情感都有了深刻认识,到后来,读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之时,更是释放出囚鸟重获自由的酣畅气息。由是观之,反复诵读,有助于学生感受古诗阅读的文化语境,构建传承文化的语言基础。
三、纵横联系,拓宽传承文化的鉴赏视野。
《归原田居》一诗,学生一读,基本都明白,全诗围绕“归”字展开,那么为何要“归”呢?学生马上也能反应过来,因为“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但是,这样的古诗阅读教学,未免太浅、太流于表面。在此,可以回想初中学过的《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还可以练习册单元测试卷中的拓展阅读《桃花源里的陶渊明》,了解到陶渊明的“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了解到他的“日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了解到他的“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于是,学生对陶渊明的生平,他的思想,他的“归”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理解。同时,更进一步联想,历史长河中,你知道还有谁有这种“归”的情怀或行动呢?一下子,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同时,对于陶渊明的“归”,乃至于中国古代历史文人的“归”,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当然这是陶渊明的“归”,除了“归”,也可以联系到其他人的“不归”。比如同一篇课文中,《短歌行》的作者曹操,战败、高龄,却没有因此思归,反而依然锐意进取,这又是另外一种情怀和担当。课堂教学中,通过纵横联系,使学生对于中国古代文人不同的风骨,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认同,从而提升了对古诗阅读的审美鉴赏能力,拓宽了文化传承的鉴赏视野。
四、创设情境,提升传承文化的思维品质
过去的课堂,采用“满堂灌”、“一言堂”式的教学,学生被迫接受知识,效果不够理想。真正有效的课堂,应该发挥好学生的积极能动性。在进行古诗阅读教学时,若能创设情境,增加文化趣味,更容易激发学生求知欲,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之更深入学习古诗,理解内容和意蕴,从而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例如,学习《归园田居》,讲到陶渊明时,引入其他名人对他的评价,然后让学生说说对他的印象,并给他画像。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来了,七嘴八舌地说了开来,胡子要飘逸的,袖子要宽阔的……而老师,不失时机地进行引导,于是,人物个性和人物形象,瞬间明朗起来。同时,可以进一步设想,如果他没有回归田园,会如何呢?此外,老师还可以顺势点拨,中国文人之中,一大波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洁之士。再如,讲到《归园田居》的住处描写时,以图画形式呈现。同时,让学生回忆《桃花源记》中的环境描写,通过两处环境描写的对比,以及图画的直观呈现,学生感受到,即使没有细笔描摹,即使只是白描,但眼前景色,自然、宁静、祥和,没有黑暗、没有污浊,饱含了作者的神往和喜悦,于是,对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又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对作品也有了更深层次的品味。古诗阅读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增强文化趣味,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文化认同感,也可以更进一步提升传承文化的思维品质。
基于核心素养和文化传承下的高中古诗阅读有效课堂教学,可通过巧妙导入、反复诵读、纵横联系、创设情境来实现。基于核心素养和文化传承下的高中古诗阅读有效课堂教学研究之路,道阻且长,笔者将于一线教学中,继续摸索、实践,并不断改进,以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并且在潜移默化中引领学生接受中国古诗文化熏陶,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 版社,2020.5:
[2]程圆圆.阅读古诗,赏诗情画意———论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J].新课程. 2020(36):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