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短视频APP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启示及策略建议

发表时间:2020/11/16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8月22期   作者: 廖楚君
[导读] 短视频APP以短小精悍、感官刺激性强、娱乐性强等特点备受广大用户喜欢
 
        廖楚君
        广州市增城区实验小学   
        【摘要】:短视频APP以短小精悍、感官刺激性强、娱乐性强等特点备受广大用户喜欢,短视频APP的出现,对小学生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不少小学生沉迷其中,带来了不少的负面影响。本文通过分析短视频APP对小学生心理带来的负向影响,并通过分析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策略,维护和提高小学生在接触短视频APP时的心理素养。
        【关键词】:短视频APP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素养
(一)短视频APP对小学生心理品质的影响
1、习惯行为、模仿
        行为主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的大多数学习发生在社会环境中,儿童通过观察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而学得社会行为。短视频给我们展示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内容,生活中不管再小的事情都有可能被放在社交平台上去展示,内容大多是自身见闻、生活感受、影视作品、幽默段子、信息多而繁杂,有些网络博主为了想红甚至会拍摄一些危险、低俗,并且是社会并不提倡的网络视频,网络视频良莠不齐,更是缺乏网络监管。小学生很容易在这样轻松娱乐的氛围下,对视频内的种种行为进行学习和模仿,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是通过观察并模仿他人而进行的学习。此前有“小学生模仿办公室小野,在课桌上烤番薯”发生意外,另外一些偏激极端的短视频内容,比如吃玻璃碴、虐待动物、校园欺凌等,在没有正确引导下,学生会根据模仿和学习,从而习得这些不良的行为。还有一些不切合年龄的衣着、过激的言论,也在影响中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塑造。
2、道德品质、价值观
        小学生处于品德形成的初级阶段,思想道德观尚未成熟,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品德教育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小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很容易受到外界和他人的影响。短视频中的各种风靡的炫富,灌输了错误的金钱观、消费观,可能给青少年造成一种对生活的错误了解,沉迷对物质的幻想,缺乏辨别能力,长此以往会形成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小学生很容易通过短视频中热议的话题和网友的评论形成固有的思维判断和价值判断,他们的自控能力和认知能力都较弱,在接受短视频信息时道德判断能力欠缺,网络语言不加监管,个人复杂的情感、话语在网络环境中得到释放,不考虑道德法律因素,自身价值观也因此受影响。
3、学习情绪的影响
        短视频逐渐作为一种闲暇时光的娱乐消遣,大部分小学生都会选择它来作为放松,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们很容易误以为视频中的内容就是生活本来的样子。小学生学习缺乏自主性,很容易沉迷于短视频中无法自拔而耽误学习时间,短视频形式多样,在制作过程中,元素多样,特效功能炫酷,容易占用小学生大量的时间,而作为观众,小学生也很容易在一个又一个的短视频中进入角色,乐此不疲,享受着不用大脑思考而带来的感官刺激和短暂的放空,大大的影响了小学生学习时间精力的投入,正常的学习生活与休闲娱乐时间相互影响。
4、自我概念模糊
        在小学中年级阶段,小学生就会产生自我意识的需要,产生对自我概念的思考,他们会思考“我是怎样的人”“我有什么价值”,他们对自身的生理变化、心理特征、和与他人的关系产生思考,短视频网络给予了青少年一个自由表现自我、抒发情感的平台,青少年乐于在多元化的短视频中个性化展现自我、表达自我,通过他人的点赞、评论、转发,从而获得大大的成就感。在价值观尚未形成的阶段中,他们很容易陷入极端的个人主义,过度抬高自己的价值,很容易会对自身的自我概念界定不清,特别是小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和认识很容易因为心智不成熟,受到各种短视频的诱惑而无法对自己有个清晰的认知,陷入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进而影响青春期心理的健康发展,同时各种在群体下引发从众心理,青少年自我监控能力减弱,使得自我约束能力变低,不能很好的在这个阶段培养健康的自我认识。
5、人际关系恶化
        青少年作为短视频用户的主力军,俨然已将短视频平台视为自己表达心理诉求和获取他人认可的主要方式[1]。过度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人际关系,而忽略了现实的人际交往,过度沉迷网络的交往,会导致小学生在现实中有孤独感和孤僻感,缺少在现实中和同伴交往的机会。小学阶段是同伴交往的关键时期,学生的交往对象从家庭、教师逐渐转向了同龄的伙伴,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学生互相帮助、互相信赖。在短视频多元化、快速化传播的影响下,当他们习惯利用短视频制作去表达自己,吸引他人关注,以此与他人维持良好的网络关系,过多与网络中的好友、粉丝分享心情和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们就会逃避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很容易影响小学生之间互相处理同伴关系,在短视频上学习到的流行用语伤害到同伴而不自知,还有一些整蛊同学的做法,也容易与同伴产生冲突,挫伤同伴间的良性交往,容易导致人际淡漠等现象。


(二)短视频APP影响下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1、开展关于短视频的心理健康教育课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维护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一门课程,它涉及人际关系辅导、生活适应辅导、学习心理辅导、自我概念辅导等等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课能大方面的通过说理和活动形式给学生传播各种正能量的知识并给予学生正面引导,通过案例分析、情景体验,创设有效的心理情境或者心理剧,让小学生对短视频APP的知识有个清晰了解,通过心理投射技术推己及人,给自己产生思考,懂得辨别短视频的利与弊,并通过学习学会合理安排上网时间,通过活动设计,学会判断短视频上的行为是不是对的,而我们该不该盲目模仿。各学科也可以尽量挖掘心理健康教育课素材,学科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课有效融合,特别也可以利用班会课、道德与法治课,做好短视频下,对小学生道德观念和法治观念的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媒介素养和价值观。
2、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开展同质性团体心理辅导,针对短视频APP对小学生心理产生的影响,可以开展例如,因短视频而导致人际关系疏远、学习散漫的、行为习惯过度模仿、课余沉迷短视频等的同质性团体心理辅导。在团体动力学的推动下进行个体心理发展的探讨,通过团体中各种潜在动力的交互作用,团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团体成员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等去做一种本质性的探索。心理老师可以再通过创造一种团体,创造一种社会风气或生活风格,利用团体动力营造和推动信任、接纳、理解的团体氛围,通过商讨、训练、引导,解决团体成员共同的发展性问题回共有的心理不适用问题[2]。让学生在安全、方式的团体氛围中对自己日常从短视频中体验到个体行为进行思考和升华,提供更多的机会分享彼此的看法,互相倾诉,求得心理的支持。进而在团体凝聚力的催化下,转变固有的想法和行为,从而达到发展性、预防性、教育性意义。
3、针对性进行个案辅导
   针对对有个案需求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为个别化学生建立心理档案。部分孩子在短视频上面得到了存在感,其实也是现实不受关注的一种缺陷弥补,接受着他人的价值观,变得缺乏思考,而这无形之中稀释了自己在现实中的获得感、参与感[3]。心理咨询室给了他们一个不同于班级的安全氛围,在与咨询师建立良好关系后,他们的问题就没有那么难解决。因此我们在个案辅导时,通过设立咨询目标,互相制定咨询计划,咨询师要充分了解小学生的兴趣、体验、品味、认知结构、交往方式,尝试学习和运用短视频这种极简、率性而丰富的视听语言与小学生对话,也需要与小学生展开视频之外的讨论、反思[4],从而达到咨询效果。在过程中懂得倾听、共情、真诚、尊重和积极关注,适时运用面质技术去深剖他们沉浸在短视频和现实之间的矛盾,总之给予一个全开放接纳和关怀的态度进行个案辅导,必要时刻可以运用行为契约论、叙事疗法、认知疗法、行为矫正疗法等咨询技巧对其进行帮助。
4、合理开展教育实践活动
   在学校开展主题性教育,在校开展短视频宣传活动,从“关键少数”拓展到广大学生,从集中性向经常性教育延伸,防于未然,切实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预防性工作,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在小学开展“短视频知识你我知多少”活动,利用画册、文字宣传,提高学生对短视频知识的认知,通过深度学习而善于独立思考,通过宣传和教育,引起广大各学科老师重视,引导教师将涉及短视频使用规范的教育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传播正确的媒介素养,学生通过学习懂得在网络环境中提升自身安全意识,抵制不良信息的危害,学校通过主题活动的开展提升网络知识面,引导学生正确上网,辩证看待短视频热潮,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宣传、作风建设。
5、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融合
        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离不开学校和家庭的有效合作,家庭支持是学校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支撑。小学生上网浏览短视频大多利用家长的手机、平板电脑,而小学生在校表现出来的行为往往是受短视频影响的后果,老师应该加强与学生家长之间的相互沟通,了解学生兴趣爱好,了解学生的课余活动,家长要适时向教师反映孩子的上网习惯,教师也应当通过约谈、电话访谈或利用网络平台反映孩子在校情况,两者及时对学生进行督促和监管,共同探讨更有效的教育方式,对学生在浏览短视频时出现的不良言论和模仿行为进行适时干预,对积极的短视频信息给予正面的引导。家长也需要接受更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培训,提高家长自身的育人能力,家长只有在深入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阶段性特点,关注孩子心理方面的需求,才能很好的实施家庭教育,维护孩子的心理健康。
        总而言之,小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心重,容易沉迷于短视频APP的娱乐中而引发一系列的教育问题,新媒体下短视频APP的冲击对小学生行为习惯、道德价值观、学习情绪、自我意识、人际关系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学校工作者应加强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与干预,切实培养小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进一步加强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马苗苗,刘济良.“短视频热”影响下的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及其建构[J].青年探索,2020(01):89-96.
[2]钟志农,《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实务》[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7:7.
[3]李家家,张莉.抖音短视频APP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视听,2019(02):124-125.
[4]林可.从“谋杀时间”到“深度学习”——短视频时代的教育如何扬长避短[J].教育传媒研究,2019(05):44-4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