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晓霞
山东省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初级中学 264006
摘要:生物这门课程以实验为基础,实验过程就是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探索,对于学生的生物学习有着极大的影响。生物实验是以认识生命运动的本质以及规律为目标开展的,并不是盲目的,而是在理性指导下组织的实践性活动。在实验过程的各个环节中都伴随着思维活动,可有效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要认识到生物实验教学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影响,在实验环节中适当的融入,充分使学生锻炼自己的思维,推动初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生物;实验;思维能力
引言:质疑提问是思维活跃最直接的表现,也是独立思考的源头,是知识探索的基础。只有认真的思考才能够产生质疑,而质疑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开展对初中学生的生物实验课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对实验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引领学生大胆的提出自己的疑问,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问题意识,也在此过程中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生物教师要发挥实验课的优势,结合教学内容引领学生思考与分析,在深入探究中加强对知识理解,也实现个人能力的强化。
一、启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兴趣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激活学生的思维。同时,兴趣也是学生学习动机的基础[1]。在教学中,当学生对相应问题产生探究兴趣时,就会主动的根据问题思考。但是,若是仅仅通过实验的表面吸引学生的关注,无法引领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探析,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能长时间的保持。如果想要使学生保持对学习的持续性关注,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不同的诱因,使学生始终全身心的投入学习。教师可以将生物知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引出相应的实验内容,提出有关问题引领学生思考。也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操作,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等。教师要灵活的应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将学生的从表面的直接兴趣变为间接兴趣,促使学生在观察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思维能力的提高。通过调查发现,若是人一旦坚定解决问题的想法,思维相较平常明显更为活跃。基于此,教师要结合学生情况与教学内容适当设计问题,可推动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思维水平。
如,在《植株的生长》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引领学生实际的观察,通过实验视频激起思维的积极性。在教学环节中,教师为学生播放植株生长过程的视频,并展示幼根不同部位在同一时间生长变化实验的结果。
要求学生将自己观察的内容记录与汇报。在此环节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维,互动质疑,在讨论中解答生物问题。而且,教师还要提出讨论性问题,各个小组测量数据出现不同的原因是什么?面对此情况应该怎样处理?如果只有一个人开展探究活动,只观察一株幼苗可以吗?为什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可以激发其思考,促使学生思维与分析,并与小组伙伴形成有效交流,在相互沟通中达成对问题的解决,也充分锻炼思维能力。
二、加强思维操作技能训练
思维操作技能包括分析、综合、比较等步骤。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应对实验之中的相关材料开展一系列的思维,才能够得出相应结果。在实验过程中,需要先对研究的事物分析[2]。通过系统论观点,任何生命或是生命现象都是部分、层次等组成的整体。对于这样的整体,仅仅是大致的理解是不行的,需要将其分解,一部分一部分的分析,明确其本质。想要使学生强化对生物知识的理解,教师还要带领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学生也要学会在头脑中将各部分属性联合,形成整体性的认知。在比较中,应对生命体各部分的构造、属性等对比,明确其存在的相同点以及差异。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思维操作技能训练,在此过程中不断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在开展对初中生的实验教学之中,教师应带领学生观察直观的感性化材料,通过对感性材料的抽象与思考,理解生物知识的本质。教师一定要引领学生自己体验与学习抽象化知识,并组织其表达,训练其思维的逻辑能力。
例如,在《种子的萌发》的学习中,教师要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帮助学生强化对生物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设问的形式与学生交流,你可以描述种子萌发的过程吗?你能谈谈种子萌发的条件吗?你认同对照实验的重要性吗……。教师不断的提出与学习内容相关的问题,帮助学生理清学习思路,实现对知识的掌握。同时,在学生回答问题中,教师会适当的提供相应的文字、图片等资料,使学生重新经历知识的思考过程,强化思维,也深化对生物知识的认知。
结束语: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紧跟时代发展,学习最新的教育理念以及手段等,联系教学内容与学生情况适当落实,推动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共同进步。教师需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引领学生获得全面素质的强化。教师要结合当今时代思想,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确定对学生的教育目标,坚持开展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使学生在长时间的训练中形成思维能力,也强化生物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陈攀峰.浅谈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及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0):288.
[2]廖秋华.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优化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4):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