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职教育中上好研讨课的几点思考

发表时间:2020/11/16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8月22期   作者:罗兆成
[导读] 研讨课是研究式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当前任职培训中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

        罗兆成
        国防大学政治学院  
        摘要:研讨课是研究式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当前任职培训中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它以学员为主体,有利于学员的知识重构和能力培养。作为研讨课的驾驭者,教员需要在研讨选题、课前摸底、课堂掌控等方面下功夫。
        关键词:任职教育;研讨课;组织
        任职教育是一种应用型、技能型教育,最鲜明特征是岗位指向性和能力导向性,最根本要求是实行专业化培训,通过传授知识和教练方法要领,培养和提高基于任职需要的专业能力,研究式教学正是适应了这一特点而在实践中被广泛运用。作为研究式教学的关键步骤,研讨课是检验学员学习效果,提升思考问题、辨析问题的能力,实现知识结构的完善与重构的重要环节,组织和开展好研讨课,对于提高研究式教学的教学效果十分重要。
        一、抓住“痛点”设置研讨选题
        认知学习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认知结构不断完善并重构的过程,学习的结果是学员认知结构的变化、认知方式的变化,最终促进认知策略的变化。研究式教学充分发挥教员主导下的学员主体作用,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用主动探究型的学习模式培养学员思维方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研讨课是以思辨和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选好研讨题目,对于成功组织研讨课至关重要。好的、有价值的选题是研讨式教学成功的一半。任职培训的学员有着丰富的工作经历,他们在工作中遇到过各种难题和困惑,培训的目的也是来寻求解决的方法和指导。对于同一班次的学员来说,由于岗位相似、相近,一定会出现大部分学员共同关注的“痛点”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最贴近工作实际,而且学员的求解欲望也最迫切。这些“痛点”问题恰恰是设置研讨题的最佳参考,教员就是要把这些问题找准,在教学准备中汇集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和观点,精心设置研讨内容。
        研讨题的设置必须紧贴课程理论知识。要真正把学术研究的前沿问题和工作岗位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作为研讨的主要内容,使教学取得最佳效果。教员结合研讨题通过布置自学内容,引导其学习了解课程相关理论的最新信息和发展动态,结合研讨题独立钻研和认真思考,深化学员对课程理论问题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员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研讨题的设置还应当具备分析研究的价值。研讨的主题应清晰明确、导向鲜明、难易适中,紧扣教学重点难点和学员关切,具有较高的思维挑战度,能够充分调动学员主动思考、深入研究、积极参与。任职培训学员实际工作经验丰富、善于独立思考、思维层次较高,对问题有自己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只有具有一定深度的研讨问题,才能引起学员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开展集体讨论得出合理的解决方案,才能激发学员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在分析与讨论中才能使学员的研究水平和认知能力得以提高。反之,会使学员觉得研究过程索然无味,失去学习动力和学习热情,无法激发学员的创新思维和开拓研究能力。
        二、瞄准“短板”进行课程调研
        教员是研讨课的设计者组织者,应充分准备,找出学员知识结构的短板弱项,挖掘和激发学员的内在学习动力和自身资源。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教材的知识结构或逻辑结构,忽视学员头脑中的认知结构改善。认知学习理论更加注重提高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员主动完善认知结构。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课程调研等途径,精准把脉学员认知短板。
        进行问卷调查。为有效了解培训学员的认知结构,收集制定教学目标与实施方案需要的信息,教员可以依托课程教学组教学问卷调查。测试问卷应以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目标为依据,预先设置课程相关理论知识的测试问卷,以期发现学员认知结构中的缺项和弱项,在教学设计时有针对性的进行补充和加强。


        组织课程调研。任职培训学员都已完成了学历教育,具备相应的知识储备,又在各自的岗位上工作了一定年限,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工作经验,甚至对本岗位的工作有不少深层思考,对新知识往往有独立见解,这些鲜明的认知特点为教员课堂传播信息提供了基础,便于挖掘学员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员在学员入校后要主动开展课程调研,与学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向学员介绍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安排、阅读材料和教学团队等内容,重点讲清研讨课的组织方式和对学员的学习要求。同时,收集任职培训学员对课程教学的期望以及建议,一边进一步修改完善教学计划。
        三、立足“全员”进行课前准备
        在研讨课开始前必须针对研讨内容进行充分的课前准备。教员应重视对学员如何广泛获取知识、高效整合信息等方法的引导,提前下发阅读材料,对课程的难点、重点进行提示,解答学员的疑难问题,指导学员有针对性的进行提前预习;为保证每位学员的参与,组织开展好分组讨论,每个学员都需要进行发言准备,同时收集各组观点,发掘活跃学员,为课堂讨论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课前布置的时候,要使学员明确研讨主题和各自所需要完成的工作。教员要明确每位学员在研讨课实施过程中的作用、任务以及工作量,包括研讨子选题、需完成阅读的文献资料、需准备的发言稿等。教员还应指导学员发现阅读材料中可满足研讨题目要求的内容,收集整理,准备进行分组研讨。
        在分组研讨时,一般以学员班(组)为单位,教员应当旁听并记录。每位学员在深入研究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员指导小组成员认真分析每位学员的发言,对各类不同观点进行比较,并形成小组的见解和观点,并记录整理成为小组发言提纲。在此过程中,教员不发表意见,但应注意收集小组中比较有思想(个性)的观点和方法以及提出来的小组成员,以便在开展课堂研讨时发挥作用。
        四、抓住“亮点”掌控课堂节奏
        充分发挥学员主体作用是研讨课设计运用的根本着力点,也是掌控研讨课课堂节奏的关键。研讨课着眼提高学员研究创新能力,重在碰撞思想、分享经验、研究对策,提高学员研究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它对教员的能力素质要求比较高,需要的教学积淀更深厚,尤其是在研讨过程中,会出现教员完全设想不到的意外情况,如果课堂驾驭能力不够、应变能力不强,就很难及时化解这些突发情况,研讨课就会陷入尴尬的境地。
        教员要善于利用和挖掘学员的实践经验和理性思考,调动学员参与研讨的积极性。课堂研讨主要是分组讨论后的各组代表进行发言,由于观点是经过经过整理提炼的,小组代表发言完后可能会出现冷场的情况,这时候教员在课前准备阶段发掘的小组研讨中的“亮点”就可以发挥作用,这些比较有思想(个性)的观点恰恰会激起学员的发言辩论的热情,只要有适当的引导,研讨课就可以进行的十分流畅又富有激情。为了把课堂研讨交流引导更深一步,教员在研讨过程中还可以有意识的设计一些“模糊”问题,放到课堂上让学员研讨。根据教学实践表明,一个有富有争议的高价值问题可以引领十几甚至二十几个学员发言,可以极大活跃地课堂气氛,
        研讨交流以学员个人发言、观点质询、辩论交流为主,学员通过辩论,逐渐暴露出自身的认知问题,这时就要求教员及时给出明确答案或指导意见。从认知学习理论来看,这是学员的认知结构不断完善与重构的必经之路。因此,研讨过程中,教员要及时进行点评引导,对学员发言要积极鼓励、注重启发、适度质疑,及时纠偏、适时补充,掌控研讨全过程。
        最后,教员应对课程教学进行总结反思,既要总结教学全过程中的亮点与优点,更要查找教学中的不足与短板,同时结合学员上课研讨交流的内容补充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下一步授课质量和水平。
        小结
        总之,研讨课教学方法虽然已经在任职教育中普遍使用,但是作为一种理念创新的教学法,良好的教学效果仍然需要授课教员精心组织、科学设计,紧紧围绕培育学员创新意识和提高学员实践能力的目标,不断加强教学规范化和多样化研究。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