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军辉
(广东省惠州市第一中学 广东 惠州 516000)
摘要 课程化是实现研学旅行目标的有效手段,是学生活动从室内课堂向课外延伸的根本保障。依据现行政策,结合实践,开发研学旅行课程,从课程目标定位、内容设计和主题呈现形式进行初步构建,运用适当手段和相应方案参照课程设计开展实施。在实践过程后通过问卷调查得出课程开发符合学生、家长、老师的要求,能实现预期目标,且有助于在本校推广及给惠州地区其它学校提供借鉴。
关键词 研学旅行 课程 内容 方案
教育部等十一部门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了各地要将研学旅行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从而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这标志着我国中小学研学旅行发展迎来了特殊时期[1]。初中阶段是少年向青年过渡的关键时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素质和能力更为重要。那么,初中研学旅行课程如何研发?研学旅行活动如何组织实施?作为初中生阶段的学生,他们有着不同的特质和需求,基于国内目前的初中学校并无规范和统一的课程体系,也无具体的实施要求,本文根据实践工作中的一些尝试和体会,提出一些对初中研学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初步探究。
1 课程的研发
广东省教育厅等12厅局在2018年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意见》推动我省研学旅行的落地实施。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作为新时代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在这份文件里第一次聚焦教育质量与育人方式改革,提出把“知行合一”列为教育质量观,新时代的义务教育将更加重视“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意见里明确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提出优化教学方式,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坚持教学相长,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融合运用传统与现代技术手段,重视情境教学;探究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以上这些对中小学研学旅行进行全面规定,从政策层面将其列入中小学课程的一个部分,为中小学研学旅行提供了政策支持与导向。
研学旅行课程化是研学旅行科学化的必然要求,是保障研学旅行规范化的应然体现,是实现研学旅行有效性的实然路径,是推进研学旅行常态化的根本保障。开展研学旅行,有利于促进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有利于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2],促进他们主动适应社会,把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结合起来;有利于他们了解各地的历史文化,了解各地经济、资源和民俗风情,提高生活品质和艺术熏陶,有利于培养初中生的文明旅游意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达成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2 课程的实施手段和方案
联系研学基地。2016年,国家旅游局公布了20家全国研学旅行的示范基地名单。主要有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等地,宁夏的贺兰山市岩画遗址公园就是其中的一个。但是,广东省没有一家。课程内容和形式要多样化。包括体验、观摩、情境、讨论、游戏、采访、分享、研究等。
组织与管理需要规范严谨。要做到活动前有方案,活动中有备案,应急有预案。
第一项进行学生分组,根据初中生的年级、性别、性格特点等,将他们分为4人小组或者6人小组。方便他们在活动中分工合作,取长补短。每个小组有自己的队歌、队旗、队徽、口号等。
第二项研学手册,研学手册是学生研学旅行活动基本学习记录本,包括研学旅行主题及目标、基本行程安排及活动反思等。
第三项研学工具。包括指南针、望远镜、照相机、环保袋、徽章和营币等。
第四项收获分享。学生在手册上记录研学旅行活动的情况,任务分组情况、观察体验情况、发现问题情况、合作探究情况、反馈评价情况等进行小结,同时,利用简报、美篇、微视频、微电影的现代方式来分享收获。如,宁夏研学活动结束后,学生把从沙漠中采集到的最美的沙子制作成流沙画和沙漏,把自己在基地亲手制作的陶艺品带回学校展出等。
3 评价
(1)学生评价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需求,将研学目标、研学活动形式、研学课程设置等情况,做一个比较全面的评估,掌握其变化和实施过程,不断完善课程设计,优化研学路线,改进后续活动,达到研学的行之有效的目的。
(2)家长评价
由于初中生是未成年人,研学中经常可设计部分亲子活动课程。父母陪伴孩子一同成长,给孩子埋下一颗颗爱的种子,家长也在成长,亲历孩子一次次蜕变,家长最有发言权。让家长参与研学,把家长评价设置到课程里,更好地体现家校合作共同育人的教育理念。
(3)教师评价
活动实施前,研学团队要给每一个活动制定评价方案、评分细则,教师采用积分和奖励营币的方式对学生活动进行合理评价。活动实施阶段,教师要多角度地激励和引导学生,做好活动过程的记录、拍摄和资料整理。活动结束厚度反思与表达、撰写活动报告等,将活动过程的拍摄作品制作成美篇,在学校或班级宣传、分享、展示,进一步深化主题探究和体验。
4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没有专业研学导师,目前,各中小学没有专业的管理人员和教师团队作为研学旅行的活动负责人,要培养一批专业导师,加强研学专业人员的队伍建设,确保活动规范有序地开展。
没有经费来源,研学旅行活动的实施需要社会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其中,经费是最重要的保障。在研学旅行尚未课程化的条件下,各校都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采取多种渠道自行筹措资金,有的学校利用社会捐赠、公益项目,有的学校直接摊派到研学人员的旅行费用中。这样难免出现一些经费不足,研学质量下降,反而引起一些社会问题,目标无法达成的局面。
基地资源缺乏,前面提到,2016年,国家旅游局公布了20家全国研学旅行的示范基地主要在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等地,广东省没有一家。
管理难度大,各地各校初中研学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实际上一般都是利用节、假日组织活动,缺乏持续性,疏于管理。特别是对手机的管理,学生研学途中既要使用手机,又要他们人机分离使他们更加专注投人到活动中去,这个矛盾一直困扰着团队的执行者。
出行有风险,安全责任大,学生走出校园参加研学旅行活动,涉及学生安全问题,这是阻碍研学旅行活动得以顺利实现最重要的因素。
5 取得的成果
研学实践活动成果显著,学生通过参加徒步穿越沙漠,认识自然,保护环境;通过亲身采访名人,讲解历史遗迹、认识浩瀚星空、学习古民居建筑、泥塑、皮影、沙画等,提高演讲才能和审美意识;通过传统食品制作、农耕体验,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通过学习摄影,合作搭建帐篷,夜宿荒漠、游戏及心理辅导等团队活动,加强学生户外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团结互助的精神,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提高终身竞争力,值得借鉴和推广。
参考文献
[1]申红燕..教师教育论坛.2017(10):3
[2] 教育部.青春期健康.201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