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婷婷
佛山市禅城实验高级中学 528000
德育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需坚持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并重,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并行,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结合,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并举,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统一等原则。还需注意的是,班主任工作需要远离隐性暴力。
隐性暴力是一种区别于肢体暴力造成伤害他人的行为。与体罚不同,它的危害常常被忽视,甚至有时候被界定为一种“习惯”,有些虽未伤及学生的身体,却容易损害学生的心理健康。
班主任作为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师长,学校德育工作最直接的承担者,应该用正确的方法将健康的德育教育引入班级管理,远离隐性暴力。
一、切忌使用“情感操控”
“情感操控”译自英文“emotional manipulation”,属于心理虐待,是以感情为武器操控别人的行为而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样一种行为。
“情感操控”的征象之一是“情绪环境掌控”(emotional climate control)。譬如班主任由于自己情绪不佳而迁怒到整个班级,在德育过程中表现出“我不好过,你们也别想好过”的类似行为或言语,让学生处在随时警惕的心理状态之下,生怕触到班主任的情绪“雷区”,如此就容易使学生的学习生活受到班主任心情的影响,没办法按原本的计划进行。班主任如果习惯于“情绪环境掌控”,学生则没办法拥有稳定的心理和健康的心态,就不利于整个班级氛围的营造,更不利于德育教育的进行。
“负罪感过量”也是“情感操控”的一种。负罪感是一种较为主观的感受,当人做了自己觉得违反自己良知的事,在事后对自己的行为产生后悔的情绪,被视为“负罪感”。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常常会利用轻度“负罪感”来促使学生改正错误,譬如“你这样做怎么对得起父母的养育”、“你怎么对得起全班同学的努力”等,以激起学生内心愧疚从而更正错误。但假如班主任太过细心的记下学生所犯的错误,并且无论其是否更改,都在下一次犯错时统统拿出来作为“呈堂证供”,就容易产生“负罪感过量”,令学生觉得无论做什么都弥补不了之前的错,只能小心翼翼以求风平浪静。如此内心便容易失衡,觉得自己很渺小、很卑微,导致自卑情绪,更甚者会厌师、厌学,最终不利于德育的开展。
二、切忌使用“言语伤害”
言语伤害包括漫骂、讥讽、挖苦、乱起绰号、揭短取笑、推举“最差”、随意定性、怀疑诬陷、侮辱性的语言等等,言语伤害已经成为校园的杀手。
常见的“言语伤害”就是讥讽挖苦,如“我没见过比你还笨的学生”、“你的脑子跟猪头有的一比”,此类话语很容易打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事实上,青少年的内心世界尚在建设阶段,心理发育远没有成熟,脆弱和敏感是他们普遍的心理,“言语伤害”是对他们幼小心灵和精神世界的毁坏,容易导致焦虑、抑郁,更会增加将来反社会行为倾向的可能性。文艺评论家梁文道认为,老师用什么态度对待学生,他们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
所以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切忌讥讽挖苦和漫骂学生,要做到“良言一句三冬暖”,用真诚的话语与学生交流,才能保证德育的可持续效力。
避免“言语伤害”还应注意不要推举“最差”。不少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通过树立榜样来带动班级进步,同时也会让学生推举“最差”来鞭策后进学生,如集体评议“最爱讲小话”、“最没团队精神”、“最没上进心”的学生。马斯诺的心理需要层次表明:人具有归属感和成就感。班级成员也有班级认同感,希望自己的班级是优秀的,希望自己在班里是优秀的。推举“最差”这种举措显然易将学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降低,甚至引发师生和生生间的对立、冲突,从而拉开后进生在心理上与老师、班级的距离,轻者破罐子破摔,重者滋生破坏倾向。
三、切忌使用“表情暴力”
“表情暴力”包括“面部表情暴力”和“肢体语言暴力”。班主任身兼教学任务同时需要负责班级事务管理,杂事琐事、问题学生、家校沟通等都容易积攒一些负面情绪,一旦疏导不及时便容易造成“表情不好”,如眉头紧锁、焦躁不安、唉声叹气等,也会表现在用力摔门、踢凳子、扔粉笔、叩讲台等肢体语言方面。校园常见的表情暴力就是冷漠、愤怒、悲伤、猜疑等。
面部表情是内心体验的外部表现,是人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班主任面对学生的面部表情不同,学生所获得的内容体验是迥然不同的,产生的效果当然也不一样。譬如班主任对学生爱搭不理,遇到问题一副“你自己解决”的冷漠,遇到疑难一副“这还用得着问”的鄙夷,这些表情对学生而言都构成一种隐性暴力,带有很强的压制性,不仅起不到任何德育作用,反而会扼杀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和尊敬。相反,如果班主任经常保持微笑、和蔼、鼓励、肯定等表情,学生便如沐春风,精神轻松,从而利于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利于整个班级的建设。
同样,肢体语言也很重要,任何体现出焦躁、愤怒、粗暴、不安的肢体语言对学生而言都是精神和心理的摧残。如摔作业本、用教鞭击打桌面、摔门而出等,这些不但有损班主任的修养、气质、风度,更有害教学与管理的感染力。罗曼罗兰说过,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班主任想要进行有效的德育工作,必须先端正自己,展示出正面的肢体语言,包括身体各部分的无声动作,如步伐稳健、轻拿轻放、文雅有序等,以收到“无声胜有声”的德育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教育中的皮带和拳头——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羞愧与耻辱——教师在学生手册里写上:‘你们的儿子不想学习,请采取措施。’”这实质上就是教育者在实施隐性暴力,通过对家长的精神施压来威吓儿子,而接下来的情况很可能是父亲就用这根鞭子来抽打自己的儿子。所以班主任需要保持警惕,隐性暴力不仅要对学生避免使用,也要对避免通过家长对学生使用。
班主任德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一个班级要形成良好的班风,学生要形成健康的心理,班主任的思想、言谈、举止都起着重要作用,切忌在德育过程中实施情感操控、言语伤害、表情暴力、心理摧残、人格藐视等隐性暴力,争取创造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做到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我们)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
参考文献:
(苏)苏霍姆林斯基著. 黄之瑞译. 公民的诞生[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美)苏珊·福沃德. 情感勒索[M]. 北京:金城出版社,2010.
(美)马斯洛著. 许金声等译. 人类动机的理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张春兴. 教育心理学[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