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杨
北京市第十一中学分校,北京 100050
摘要:《历史课程标准》在论述课程的基本理念时指出:历史课程要“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为宗旨”,“以普及历史常识为基础,是学生掌握中外历史的基本知识”。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有这样的困惑,精心准备的一节课,学生却不能识记、理解教师上课所讲授的内容。这是因为历史课程有其自身特点,讲述的知识为过去所发生的事情,学生并不能完全感受当时的情景,进而不能很好地去识记、理解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只有开发多种课程资源,再现历史情境,让学生切身感受当时的情境,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真正记住并理解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其中,博物馆资源就是非常值得老师引进课堂中的重要课程资源。
关键词:博物馆资源;历史课堂;问题
引言
博物馆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公共资源,日益发挥着重要教育作用,任何一座现代化的都市必定会有与之相称的现代化博物馆。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全国的政治及文化中心,有着其他地区无可比拟的雄厚的博物馆资源。北京就有100多个博物馆。究竟怎样选择博物馆,如何利用博物馆,就变为了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如何选择博物馆
(一)充分利用综合博物馆
中国的各个城市,都有其综合博物馆,比如位于北京的首都博物馆,位于济南的山东博物馆,位于西安的陕西历史博物馆,这些都是综合性的博物馆,大多都体现着一个城市发展的历程,展览着这个城市的重大考古发现。尤其是在北京,还有国家博物馆,展示着中华民族这个古老民族诞生、发展的历程,可以说,这个博物馆,就是一部描绘出中国历史的大画卷。所有能证实一个时期重要事件发生的历史文物,全都陈列在其中,这就为我们搜取一手的课程资源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在进行古代史教学时,我们可以利用这里展示的真正的文物,让学生感受祖国的灿烂文化及精致技艺,使其对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产生认同感,增强其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比如,在讲解中国先秦时期青铜器制作工艺之时,老师一般会采取给学生观看图片,再辅助教师语言讲解,来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但是初中学生由于思维的受限,并不能通过图片和语言在头脑中有此概念,但是当学生来到博物馆内,亲身参观了国家博物馆,看到了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之后,才能感叹于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了解古代青铜制造的。
(二)广泛选择主题博物馆
除了综合性博物馆,城市中还罗列着许多主题性很强的博物馆,这些博物馆以时间为轴,罗列了某一个领域在各个时间段的特色及其发展,例如北京印刷博物馆,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中国金融博物馆等。这些博物馆虽然只讲述了某一领域的历史发展,但是这些领域从侧面都可以深的刻反映出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在参观中国金融博物馆的展览时,我本意只是想到能了解天津这个城市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作为中国第二大商业城市和北方最大的金融商贸中心,有着怎样繁荣的商贸景象。但是,一组展览却给了我别样的惊喜。这是一组关于中国不同年代的存折的展览,其中几张存折,就是建国后我国一个特殊的时代——文革十年之中人们使用的存折,存折正面的大面积部分被毛主席语录所占据,下面才写着活期储蓄存折与中国人民银行几个字。我们总是告诉学生,在文革时期,党内及党外充斥着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但是,只是从史料入手,学生并没有太深的理解,如果展示了这一存折的封面,恰巧可以看到,当时的毛主席语录充斥在人们的生活之中,无处不在,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达到了顶峰。
(三)深入研究专门的历史考古博物馆及纪念类博物馆
由于学科特性,我们关注和利用博物馆资源之时,最应该利用甚至深入挖掘的就是这类专门的博物馆及纪念馆。
这一类别的博物馆很多,周口店猿人遗址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虎门林则徐纪念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等等。这些博物馆,有许多一手史料可以让教师去深入研究,把这些史料补充进课堂,使我们的历史课堂不仅仅在照本宣科,拿着教科书进行教学,而是让老师对这些知识有了深入、全面的了解之后,再进行教学,使历史真正丰满起来。我在做“改革开放之路”这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之时,怎样让学生感受到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问题难住了我,因为我所教的学生,大部分在城市生活,他们的年龄,更是让他们根本没有经历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的那个年代,怎样去让他们去感受这样一个变革,成为了我要去攻克的难题。教材上举出的改革著名村落“韩村河”引发了我的关注,查了相关的资料,发现了韩村河有个著名的“韩村河档案展览馆”,在经过两次实地走访,参考了许多书籍后,我决定以这个展览馆为依托,深入调研这个村落的发展历程,以此来让学生感受改革开放农村变革的经过。在讲解了韩村河今昔对比之后,学生理解了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在农村改革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地位,也感受到了农村发生的变化。
二、如何利用博物馆资源
(一)把全体学生带出教师,走入博物馆
博物馆之中,许多珍贵的史料、真实的文物陈列其中,如果真的想让学生对历史有所感悟,最好最直接的方式当然是组织所有的学生来参加走进博物馆的活动,许多的文物,只有真正看到了,才能感受到其中的韵味,才能体味其中的历史沧桑。现在,很多的博物馆开展了与博物馆主题相关联的科普性活动,以周口店遗址博物馆为例,学生除了参观猿人洞遗址,观看展馆的展品之外,还可以参加该博物馆设计的“石器制作”、“模拟挖掘”等丰富多彩活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对该部分的知识加深记忆,还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情,让他们有兴趣继续去追寻历史的踪迹,去探索我们还未知的历史。在组织全体参观的活动中,学生很容易把参观学习当做春游,走马观花的看一篇,却什么也没有留下,所以,这就要求老师在参观之前要布置好参观的任务,把参观当做和课堂上一样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所收获。
(二)带领部分学生进行参观,其他同学观看参观成果
由于受到时间等原因的限制,不可能所有的同学广泛的参与到每一项活动之中,而是要选取部分对此次内容及其感兴趣的同学,进行参观。由于只有少部分的学生参与,而且在这些学生对参观的主题也有一定的了解,教师可以在参观之前设计参观报告,参观结束后,进行小组汇总,进行深入讨论,完成参观报告,把结果落实。回到学校后,经过整理之后,把参观的成果以画报、制作、PPT展示等方式展现给其他同学。这样,历史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也可以广泛的参与到教学之中,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而教师变为学习的引领者。对未去参观的学生而言,同龄人设计的报告,由于思维模型、理解能力相似,可能会更加容易的接受所讲授的历史知识。
(三)教师自己进行参观,把原始史料带入课堂
受时间和空间的影响,许多活动并不能带领着学生展开这些活动。这就要求教师独自参观,把参观的成果以课程资源的方式展现到学生面前。博物馆通常展出大量的信息,而这些信息都反映了历史事件的原貌,这就要求教师在吸收大量信息的基础之上,对博物馆的信息进行筛选,找出最能体现出所要讲授知识特点的史料,不要让历史课堂变为史料的堆积,而是要让这些材料真正服务于课堂,融入于所讲授的知识。
三、结语
博物馆资源的利用,其实需要教师利用大量的课余时间去了解各个博物馆,有目的的走访各个博物馆,回来之后,还要精心的选取与课程相关系的内容进行存档保存,如果设计学生的参观活动,更是要面临种种问题。但是只有去多积累,多开发课程资源,才能丰富我们的课堂,让历史变得丰满,让学生感觉到历史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宋娴.博物馆与学校的合作机制研究[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