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疑思导学”     ——由一堂公开课引发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0/11/16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8月22期   作者: 刘艳
[导读] “疑思导学”作为我校的课题研究项目

        刘艳
       (四川省成都高新区实验小学)
        摘要:“疑思导学”作为我校的课题研究项目,经过几年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该思想不仅能提高一线教师们的理论水平,更能理论指导实践,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成果。我在此思想引领下,在公开课的实践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引发了一些思考。作为教师层面来讲,着重培养学生“疑”的精神、“思”的习惯,坚持“导”的思路,但是作为学生层面来讲,如何学?怎样学?却是一个大的问题。以我个人的拙见来讲,万事离不开认真,也最怕认真二字。那如何能让学生认真学习呢?首先,要有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次,再谈认真,“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所以,只有学生有了兴趣,认真起来,善于怀疑,勤于思考,老师再加以引导,哪里还有做不好的事情呢?
        关键字:怀疑;思考;引导;兴趣;认真
        今天有幸在学校里上了一堂公开课——《荷塘旧事》,结束以后我认真听取了我们高段年级组老师的点评,老师们都非常中肯地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对于我来说,也是受益良多。俗话讲“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听罢各位资深前辈的发言,我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让学生“学会学习”是“疑思导学”的指导思想。“学会学习”包括学生学习的意愿与态度、习惯与兴趣、方法与能力等,其重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其中包括基础性学习能力、发展性学习能力和创新性学习能力。其中基础性学习能力以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为主,发展性学习以习得学习方法和策略、增强元认知能力为主,创新性学习能力以培养具有独特性和个性化的思维品质为主。
        《荷塘旧事》是一篇内容和情感都相对简单的课文,虽然简单,但是也不能掉以轻心。因为每个班都是由层次不同的学生组成的,理解能力也随之不同,所以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充分提问,然后再进行思考斟酌,组织语言,整理归纳,形成问题。提问的最高水平就是能提出作者的所思、所想,替作者发声,这样一来,学生就能通过提问,读懂课文,通过思考,能够自己解决问题,并且能有自己独特的收获和感受。“提问”这一精神,平时,我充分贯彻在学生的平时作业——预习作业中。我在学生在预习作业中至少提出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不能太过简单:不能只问作者是谁、主人公是谁、哪件事情是谁做的这种太过浅显的问题。提问的层次,应该从文章的字词起,涉及主题(或称作内容),止于文章的写法,最高水平可进行拓展,可例举其他类似的文章进行横向对比。设计这一作业环节,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提问精神,激发他们的怀疑意识。自从增加这一预习作业,学生认真完成提问这一环节,我明显发觉学生的怀疑精神被激发出来了。由此,我觉得课堂教学一定要克服传统观念,不要有患得患失的心态,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展现自我,实现真正的“生本课堂”。但是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从理论落实到实践,总是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例如,少部分学生仅仅把提问当成是作业来完成,敷衍了事,流于形式,更有甚者抄袭教辅资料。这样,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怀疑精神,而且就连最基本的作业都没有认真完成。这部分对待学习不认真的孩子,不仅需要老师的教导,更重要的是需要家长进行监督与沟通。
        如何能让学生在做作业时一丝不苟、认认真真,做好自己的事情呢?那就需要学生进行仔细思考、反复斟酌。提出问题来了以后,是不是就可以撒手不管了呢?当然不行。关于文章字词与主题的问题,答案可查字典,可从文章当中去找,实在是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可以参看各类教辅资料。但是,我更多的时候是主张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答案。如何得出较难问题的答案,就要看学生是否用心了。

这个时候,有人就会问了,你一个劲地让学生提问题,学生毕竟是小孩子,他们能提出多高水平的问题呢?确实,对于,理解能力稍次的学生来说,的确难以提出水平较高的问题,他们的问题流于表面,没有经过仔细的思考。但是,部分水平较高的学生的确可以提出一些让你吃惊的问题?
        例如,某次,我在教学《爷爷的毡靴》这一课时,有个学生提到:课文中“永世长存”这个词语反复出现,究竟世界上什么东西会永世长存?人的精神吗?时间会冲淡一切,现在的社会物欲横流,人们为求名利,不择手段,精神这种意识形态的东西就能永世长存?为什么中国几千年的传统仪礼没有被国人良好地继承与发扬?我竟无言,片刻之后,答曰:如何让每一个独特的个体在浊世当中“永世长存”?唯有保持自己的一颗初心:一颗来到这个世界之初最真、最善、最纯的心,也许,只有这样纯粹的初心才会“永世长存”。
        有了善于怀疑,勤于思考的好习惯,那是否就能在学习上一往无前了呢?肯定不行,学生由于其自身的身心特点,思想不成熟,语言不够凝练,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进行引导。老师的引导相当重要,在学生提出一些不够的问题,或者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甚至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老师的引导就显得相当重要。
        例如,某次语文考试,有篇名为《快乐如风》的阅读,其中有一道选择题,题目如下:两年后,凯特在国际田联大赛夺得冠军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正确答案为C(多次领跑,实力大增),多数的错误答案都集中在选择了答案D(观众捧场,给他支持)。深究其错误的原因在于,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水平不够。成人很容易理解,内因才是人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力,外因只起辅助推动作用,一个人要从屡次失败到最后夺得冠军,靠的肯定是个人的勤奋努力。别人的呐喊助威并不能改变什么。就正如,一个人不认真学习,老师父母的谆谆教导,耳提面命,他可能完全听不进去,所以成绩一直很不理想,但是后来,随着年级渐长,他某天突然觉悟,琢磨着这样下去不行,于是发奋学习,终于名列前茅。例子一举,一个人的发展,到底是内因在起作用还是外因在起作用就非常简单明了。
        当然,学生的学习仅靠外因——老师的引导,是远远不够的,还是学生个人的努力——勤于思考,积极主动。学习其实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如果每个学生都把学习当作自己的兴趣,当成一件乐事去做,而不是敷衍了事。目前,有部分学生中存在着这么一个问题:不把学习当成是自己的事情,更不能把学习当成是一件乐事、趣事,而是仅仅奉了父母之命来上学,作业是老师要求我做什么就做什么,老师要求我读什么书,我就读什么书,其他的一概不看、一概不管。在这种心态的指引下,学习效果可想而知,那么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首先,要从学生自身出发,让他们主动去寻找学习当中的乐趣,就算某个科目或者篇目计较枯燥无味,也去积极去寻找其中的乐趣。所以,“疑思导学”中的前三者在都能得以保证的情况下,学生如何去学,不仅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而且是一个首当其冲的问题。我认为,目前的关键问题就是:学生首先一定要当学习当作是自己的事情,因为“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其次,学生一定要把学习当作是自己的爱好、兴趣,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不仅能增长知识、拓宽眼界,而且能让人变得更急有气质、有涵养,因为“腹有诗书气自华”;再则,功利一点,可以让人取得功名,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因为“书中自有黄金屋”,行走世界,环球旅行,不得需要钱吗?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绝对是最好的老师。
        “疑思导学”,作为我校的课题研究项目,不仅能够指引我们日常的教学思想、教学行为,更能为我们的人生发展指引方向、点明道路: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必定要善于怀疑、勤于思考、勤学苦练、终身学习。
        参考文献:
        [1]疑思导学:学起于思,思源于疑[J]. 胡文东.教育科学论坛.2016(2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