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要扮演好四个角色 ——谈班主任在家校关系中的作用

发表时间:2020/11/16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8月22期   作者:陈海燕
[导读] 班主任是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工作的教师

        陈海燕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所前镇第二小学  311254
                          

        提要:班主任是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工作的教师,他既是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也是各种班级关系的协调者。平时我们谈班主任工作,往往着眼于班级管理,其实维护家校关系也是班主任很重要的一块工作。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土壤,想要有效开展班级工作,带出一个团结进步的班集体,就离不开对孩子成长环境的了解,离不开孩子父母对教育工作的理解和支持,离不开和谐积极的家校关系。班主任需要在学校工作、教育教学、学生个性、家长理念四个维度上发挥应有的作用,扮演好联络员、指导者、保护者、咨询师等角色,从而实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效统一。

一、家校联系,为什么很重要?
        一天早上,同事气呼呼地进来,对着我们愤愤不平地说:“你们说说看,这也是我班主任的事情吗?”
        原来,班级里一个母亲刚才来找老师了,说自己孩子上网游戏买道具,在她的支付宝里花去了三千多块钱。同事很生气:“孩子在家玩游戏,用大人的支付宝。家长不检讨自己有没有错,反倒要我老师来管这件事?我是班主任,只管理孩子在学校里的事情,难不成我还是你家的保姆,还得回家替你带孩子?”
        说这话的时候,家长自然是不在场的。办公室的同事听了也都频频点头,有的说:“是呀,小孩只要出了什么事儿,现在的家长都把责任往老师身上推,真把我们当做全职保姆了。”
        有的说:“我跟家长说明白的,发生在校园里的事,我有责任来处理;至于学校外的事情,不要来找我,你是孩子的监护人,你该负起责任。”同事们神情激动,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无论如何强调都不过分。苏霍姆林斯基说:“家庭需要高度的教育学素养,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全面的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
        从同事对这件事的反应上来看,她完全隔离了两者的关系,以为班主任就是管理好孩子在校的生活,只要做好学校教育就行了;孩子在家的生活表现则是家长的事情,与班主任无关。但是从孩子成长规律来说,要让学校与家庭这两者分离是不可以的,也是不可能的。曾经很流行的“5+2=0”的说法,就是两者严重脱离的后果,孩子在学校五天所受的教育,在家里过了两天,全都化为乌有。要想让学校教育有效实施,在孩子身上看到效果,要让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学校与家庭必须拧成一股劲,朝着一个方向努力。既然如此,作为桥梁的班主任,怎么可以置之度外呢!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土壤,孩子的每一个行为都有着家庭教育的影子。同时,教育是一项整体性工程,学校与家庭理应是一个统一的生活环境,学校教育可以向着家庭延伸,家庭教育同时在学校生活中呈现,有意的隔离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不能正确认识家校联系的重要性,不能建立良好的家校联系,等于我们班主任工作拒绝了一个有力的盟友,我们的工作很有可能因此走上并不适合孩子成长的歪路。
        
二、班主任如何有效地家校联系?
        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个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中学,他们用20年时间形成了一套全体教师跟学生家长共同开展工作的的实际方法。那么作为班主任——一个势单力薄的教师个体能在家庭教育中发挥一点怎样的作用呢?
        1、从学校工作出发,班主任做好家校之间的联络员。
        学校与家庭的关系是因为孩子的存在而存在的,但是这种关系并不密切,在全日制学校里,很多家长可能一学期都不会到学校来一趟。缺乏交流,少于沟通,家长和老师、学校之间难免会有误会。班主任要成为两者之间的桥梁,做一个积极的联络员。
        第一,向家长通报学校活动。现在学校开展的活动很多,有些家长不明白它的意义所在,就会觉得活动没什么价值意义,在行动上,会有消极情绪,不支持孩子参与;甚至出现极端行为,反对拒绝,从而影响活动的正常举行。班主任不能自以为是,以为开学校展活动是我的责任和权利所在,家长只须无条件支持和配合。负责的班主任会活动前有通知,活动中有反馈,活动后有总结,让家长看到活动的意义和效果。
        第二,向学校反映家长的意见。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对教育有着自己的看法,他们会对学校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班主任有必要把家长的意见及时反馈到学校,促进学校工作的开展,同时让家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第三,做好任课老师与家长之间的桥梁。老师的变动,某些老师的做法,都有可能让家长心存不满。有的班级家校矛盾比较突出,家长三天两头到校长室投诉。如果班主任能够在家长和科任老师间做一做润滑剂,矛盾就会减少很多。
        如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军事夏令营。班主任A就很好担任起了联络员的作用,得到学校活动安排进程表后,立即利用家校通向全体家长发了短信,在短信里告知活动形式,收费标准,注意事项。家长看到这条短信后,一目了然,纷纷觉得这个活动很有意思。第二天报名参加的学生是百分之百。另一个班主任B只通知了学生,让学生自己跟父母去讲。第二天全班46个学生只报了13个名,其他家长都觉得这个活动要交钱,没意思。活动中,班主任A通过微信群,及时上传学生在活动中的照片,家长看到了自己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纷纷点赞。班主任B没有这方面的任何行动。活动接受后,班主任A在班级博客上,对本次夏令营活动进行了总结,表扬了好的现象,也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家长们纷纷跟帖点评,家校互动畅通无阻,使孩子在这次军事夏令营中收获满满,觉得这次活动相当有意义。但是班主任B的班级孩子却对此事活动没有多大兴趣,觉得没什么好玩,家长因为对本次活动过程全然不知,也感到浪费了钱,白吃了苦,没价值。
        家校和谐,是学校顺利开展一些大型活动的基础。生活中不少矛盾,都源自缺乏应有的沟通。班主任这个联络员的角色不可或缺。
        
        2、从教育工作需要出发,班主任做好知识方法的传递者。
        我们学校在农村,入学时学生基本情况调查,我们班级的家长大多数为初中毕业,高中及以上的屈指可数。学历和工作环境限制了家庭教育的水平,对生活的追求是“赚大钱,过好日子”,对孩子的要求的是“去读书,成绩好”,对孩子的付出是“吃好,穿好,身体好”;教育手段简单粗暴:不是打骂,就是引诱。不懂孩子身心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也不会关注孩子的内心需求。班主任从教育教学角度出发,有必要向家长传授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技巧。
        1、讲什么。班主任可以向家长传递孩子相应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告诉家长该年龄阶段的孩子最明显的心理需求是什么,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会发生哪些常见的行为问题,家长该如何处理这些问题。按照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划分,小学生正出于童年期,班主任可以让家长了解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能力品质。家长若明白了这一点后,就会用这个理念去教育孩子。还可以告诉家长,亲子关系随着年纪的增长会发生变化,对孩子的控制也要随着孩子年龄增长有所变化,在6岁之间,属于父母控制阶段,孩子需要从父母那里得到绝对的安全感;6岁以后,变为共同控制,在许多事情上,儿童具有一定的选择权和决定权。12岁后,儿童具有相当的判断能力,能够自己做出选择和决定。如果家长明白这一点,六年级时的亲子关系就不会产生问题。
        2、怎么讲。枯燥的理论说教是没有效果的,我往往会根据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事情展开,先讲故事,再讲处理过程,最后告诉家长这样处理的原理。因为故事的主角是自己的孩子,家长就会比较关心。
        如有一次接到一个学生家长微信,跟我讲了一件让自己非常担心的事情,为了这件事,他还把孩子揍了一顿。原来他的孩子与另两个同学相约,星期天骑自行车去了地铁站。
我马上根据这件事写了一篇文章,发在公众号上。
        的确,这个行为在我们大人看来,太不安全了。为了保护孩子,交通法也规定骑自行车上路的年龄是12周岁,五年级的孩子还没到这个年纪。但对他们来说,骑自行车已是一种日常行为,不少孩子完全能熟练操控,在村里自由往来。这一次远行,在我看来是他们对自我的挑战,也是对外面世界的一个探究。
        孩子要独立,要长大;家长放不下,要约束。这种矛盾将一直存在,有的可能会在孩子上大学后有所缓解,有的家庭可能会一辈子存在,直到家长去世为止。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第一步,家长要转变观念。每个家长都爱自己的孩子,但家长加在孩子身上的所有行为并非都能称之为爱。什么才叫爱?能够为孩子的未来着想的,能够让孩子独立自强的,能够让孩子面对生活的行为,才能叫爱。因为孩子并不是家长的私有财产,他虽然由家长带到这个世界上,但是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他就是一个独立的人。离开,只是迟早问题。
        第二步,家长要学习让自己强大。家长的担心,主要原因并不是孩子的冒险行为有多大的危险,而是我们脆弱的内心接受不了孩子的冒险。女儿独自骑车外出,我明明知道这条路很安全,孩子骑车本事也不算差,小脑平衡力不存在问题,可我还是非常担心,只能说这份担心只是我的问题,并非孩子的问题。所以现在还流行一句话:想让孩子学习成绩好,先让自己成为一个会学习的人。自己不爱学习,却不停督促孩子学习,这种努力很大程度上是白费劲。同样,想让自己的孩子变得强大,首先得自己强大。
        第三步,与孩子建立信赖关系,及时沟通。三个骑自行车去地铁站的女生为什么没有跟家长说这件事,我没有时间问孩子,但是与自己女儿之间展开了讨论。女儿认为这个问题的答案显而易见:“告诉家长后,就没得去了。不但没得去,甚至有可能被家长骂一顿。”孩子不信任家长,是彼此缺乏沟通的基本原因。
        父母们看到这句话,肯定会很委屈——我如此爱孩子,为什么孩子还不信任我?信任的前提不是被爱,而是被尊重和被宽容。如今的孩子得到的爱是多的,但是尊重和宽容却是少得可怜。不是建立在尊重和宽容基础上的爱,很多时候会变成溺爱,会成为孩子眼中的约束和负担,会成为对孩子的放纵。
        对尊重的认识,即我与你是平等的。
        对宽容的认识,即我有能力来惩罚和教育你,但我不使用,反而接纳你的错误。
        孩子就是孩子,怎么可能与家长是平等的?一个家长对我说,我是父亲有权决定孩子的一切,我爱孩子,我为他做的一切都是为他好,所以孩子必须按照我说的去做。我们不否认家长所做的一切出发点的确是爱孩子,但孩子接受吗?如果他接受,那就是爱;如果不接受,则是把孩子当做了实现自己爱的需要的工具。
        有的家长倒是很宽容孩子,不做作业,随他;游戏电视,随他。但扪心自问,你真的乐意自己的孩子这样做吗?肯定不乐意,只是自己没有这个能力去教育孩子,无可奈何而为之,这也不能称之为宽容,而是妥协。据我了解,现在条件越来越好了,孩子越来越宝贵了,这样的家长也就越来越多了。
        总是与孩子妥协的家长,并不会得到孩子的信赖,反而是越来越多的对抗和叛逆。因为他瞧不起父母,但是自己在金钱和体力上还斗不过父母,所以只能在精神上与她抗争,你这样说,我偏偏那样做。
        我不会阻止孩子对外面世界的探究,但我也不会鼓励他们独自冒险,而是对他们说,当决定去做某件事之前,要与家长沟通,告诉家长活动的方案,为此做的准备,争取得到家长的支持。
        网络上流行这么一句话:“当年你剪掉我的翅膀,如今却叫我去飞翔。”由此也诞生了 “天下父母皆祸害”的说法。这对全心全意为孩子服务的家长来说,的确显得不公平,但是作为家长的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反过来想一想:我如此爱孩子,孩子却这么不听我的话,是不我的爱出了问题呢?
        这篇文章发在公众号后,家长们在群里展开了讨论,纷纷表示受到了启发,以后遇到这样的事情,会把尊重放在首位,宽容地看待事情;在平时生活中,要多了解孩子,要建立彼此信赖。


        3、从关注孩子成长出发,班主任是孩子的保护者和潜能开发的推进者。
        1、坚决地保护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说:“爱孩子,就意味着保护他免遭邪恶的侵害。”如果孩子生长在一个不懂得教育的家庭里,免不了会有一些委屈,或孤独感,或面对家长暴力的无助感。老师如遇到无法教育的学生,总会把家长叫来,要他把孩子带回去好好管教。而家长对孩子的暴力是我接触到的最常见的教育手段,很多家长还一直坚持着“打是亲,骂是爱”的传统观念,认为“棍棒之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是有效的教育手段。而越是对孩子寄予厚望的家长,对孩子的打骂也就越狠。
        有一次,我在批改作业的时候,看到了一个孩子写给我的纸条:“老师,我哭了。我写作业无效,父亲用棍子打我,妈妈也在旁边骂我。我越哭,爸爸愈加打我。我好想哭,哭!我想死了!”
        这是一个外地孩子,平日里父母对他的要求挺严,很关注他的学习成绩,对老师也挺尊重,每次有事都会亲自跑到学校来向我请假。曾经与他父亲有过一次谈话,父亲的言语透露出“如果孩子不听话,就要严厉责打”的意思。对此,我特地在一次给家长的信上专门讲了教育孩子一定要避免粗暴的打骂。
        此刻,孩子的这一段话让我不禁心头一颤,昨天在孩子生命里发生了一件多么严重的事情啊!感谢他信任我,我一定要帮助他。
        我立即把孩子找来,查看家长在他身上留下的伤痕,向他表达我的心痛,了解事情的因果,询问他此刻的感受。知道基本情况下,我给家长打电话,从他口中再次确认了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然后问家长:“你打孩子的目的是什么?你想要的是一个怎么样的孩子?”家长打孩子的目的是希望孩子畏惧于棍棒而认真完成作业,其实让孩子潜意识中建立这么一个理念:日后他可以畏惧于棍棒而可以去做任何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也可以用棍棒的方式去强迫别人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情。我问家长:“你是不是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是这样的人?”
        我们打了近半个小时的电话,最后,家长承认了自己的棍棒教育存在着问题,问我该采用什么办法解决问题。放学后,我把父子俩找到了一块儿,给他们提出了协议解决的方法。两人各自写自己的愿望,征求对方的意见,然后以协议的方式写在纸上,贴在墙壁上,完成与否,就以两人都能接受的奖励惩罚来处理。
        对于家庭暴力,有的班主任只看到了家长为孩子好这一面,而忽略了简单粗暴的家教方式给孩子带来的心灵上的伤害。班主任有必要维护孩子的权利,敢于与家长的错误行为做斗争。只要真诚热心去做,家长还是能够理解,也乐于接受的。
        但是对于一些特殊情况的家庭冷暴力,班主任的参与更需要一颗对孩子发自内心的爱护之心。
        敏这个女孩的情绪很不稳定,了解家庭情况后,得知这个孩子是领养的,一年前又死了母亲。由于父母关系本来不和,母亲的突然去世让父亲与外婆家产生了矛盾,父亲不允许她与外婆家有来往,外婆又时刻挂念这个外孙女,让夹在中间的敏左右为难。我能够在这件事上出什么力,帮助敏呢?
        孩子外婆来学校偷偷看望敏的时候,我与她外婆聊天,探听她对女婿的看法。我又找孩子父亲聊天,把丈母娘说女婿的好话转述给他听,同情他这一年来一个人带孩子的辛苦,肯定他对女儿的一片爱心,告诉他,对女儿最好的爱,就是给她一个安全的家,不要让她害怕,不要让她始终生活在提心吊胆中,更不要一见到孩子不听话了,就把领养证拿出来威胁她。然后把孩写的相关练笔读给家长听。
        找了两人谈话后,我还找孩子聊天,告诉她,所有经历都是生命中的财富,与她一起诵读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而那过去了的,都将成为亲切的回忆。”
        几次协调,孩子的情绪渐渐稳定下来。每次看着孩子带着笑容走进教室,我就感到非常欣慰。
        2、积极地发现孩子。
        俗话说:“癞头儿子自家的好。”父母虽然是孩子最亲密的人,但因为多种原因,家长更多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对孩子成长上表现出非常强烈的现实性和功利性。但是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以考试为目的的语数英科学习并非适合每个孩子。通过各种各样的学校活动,孩子就会显示出各自的特长。一个善于也乐于观察学生的老师往往比家长更容易发现孩子的特长。班主任就有一个责任,那就是把这个发现落实到生活中去,与家长交流,与家长联手,促进孩子的特长发展。
        我老是想起美国一部电影《热血教师》中的一个情节。莎美卡是一个捣蛋的女孩子,但是克拉克老师发现她有领导能力,而且善于学习,家访后帮助莎美卡料理家务,但是这并没得到莎美卡母亲的感谢,反而被告到了学校。克拉克与她母亲讲了很多话,其中一个意思就是:她女儿很优秀,只要花时间读书,一定会有出息。他的热情,对孩子的信任,深深地感动了这位母亲,同意减少女儿做家务的时间,让莎美卡能够安心学习。莎美卡在期末得到了自己应有的好成绩,朝着自己的梦想前进了一大步。
        小董同学是一个很不喜欢读书的男孩,家长老师都对此非常烦恼。在一次与孩子的随便聊天中,我发现他对烹饪特别感兴趣,因为爸爸是厨师,每次给人家掌勺的时候,他都愿意跟在爸爸身边,为此爸爸老是骂他不务正业。知道这一点后,我马上找家长聊天,告诉他一个孩子的梦想是多么重要,做一个真实的自己是多么难得,希望他不要冷落孩子的兴趣。后来孩子初中毕业,进入职高学烹饪,一改以前读书吊儿郎当的样子,成为好学生,参加多次比赛获奖。毕业后马上找到了工作,在一家知名酒店做大厨。
        班主任老师要做孩子潜能的发现者,把自己的发现转告给家长,推动家长与自己一起支持孩子帮助他做最好的自己。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但并非每一个家长都能自主发现孩子的特长,这时候,如果班主任能够告诉家长,他的孩子有哪一方面的潜能,家长不但从中感受到了老师对他孩子的重视,也因为孩子的优秀而改变对孩子的态度。
        
        4、从家长需要出发,班主任是家庭教育的咨询师。
        尽管苏霍姆林斯基对家校关系的看法是学校引导家庭,老师引领家长,但是每个家庭都有各自的生活方式,班主任若以教育者自居,对孩子家庭生活指手画脚,势必会引起家长的反感。班主任应该学会做家庭教育的咨询师,为家长提供帮助。
        随着“人本主义心理学”“精神分析”等在心理咨询上的作用,心理咨询越来越走向“完整的人”这个目标,这与我们的教育目的是不谋而合的。心理咨询讲的是“助人自助”,咨询师不直接干预求助者的生活,只有在他人需要求助的时候,才给予帮助,而帮助的目的是让他自我成长。家庭教育也是如此,一个班主任做得再好,也不可能陪伴这个家庭这个孩子一辈子,最多不过六年,那么这六年里,班主任就应该扮演好咨询师的角色,热情接待来访的家长,深入探究家庭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与家长共同面对眼前的问题,促使家长反思成长。
        班级里有一个叫栋的男孩子,在学校里表现还可以,但是家里作业经常不做,还喜欢玩电脑游戏,我也自以为苦口婆心的跟家长聊过天,谈过话,给家长出谋划策,注意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当时母亲虽然听得连连点头,觉得老师说的很有道理。但是讲了后,并没有多大变化。
        有一次,孩子以买书等借口,在母亲那里拿了不少钱去买游戏卡,引起了母亲的担心,终于主动来找我了。于是,我与她之间进行了一次心理咨询式的交流。
        1、回忆母子关系。
        “你与孩子的关系怎么样?”我问。
        “老师,你不知道,栋是把我当敌人了。我在家也挺管他做作业的,一次次的催。可是每次只要我一问他作业,他说我烦,冲我喊……”
         “然后你就说,我给你吃,给你穿,把你养这么大,你还说我烦,我是希望你好,才来管你……”
         “老师,你说的太对了。我就是这样说的……”
         “结果孩子越讨厌你。”
         “是的,是的。有的时候我只说了一句,‘家栋,你的作业……’他就说,‘你烦不烦?’‘管你什么事?’或者就到自己的房间里去,把门锁上,不让我们进去……”
        2、追问产生这个关系的原因。
        “你觉得自己对孩子怎么样?”
        “我和他爸对他是有求必应。他姐姐到外地读书,家里就一个儿子,他要吃什么,我就给他买什么;他要穿什么,我饿给他买。只要他要什么,我都会答应。只有一个条件,每天一定要做作业。”
        “除此之外呢?”
        “老师,你知道我和他爸工作很忙,根本没有时间陪他。”
        “你做家务,会不会请他帮个忙呢?”
        “小孩子,哪会做?不帮倒忙就好了。我也不让他干,现在看他大了,有时会叫他,他也不肯。”
        “这是孩子平时写的作文,看看他是怎么说的。”我拿出了孩子的作文本。
        母亲对孩子的要求,决定着他们对孩子的方式。在平时生活中,母亲与孩子没有吃穿之外的交流,孩子只有想买什么吃才会与母亲说话。母亲也只有在吃穿两件事上,才会与孩子有对话,其他时间,都是各做各的事情。虽然孩子过着比较富裕的生活,但是他的内心是孤独寂寞的,电脑游戏恰好填补了这份空虚。
        我一篇一篇翻过去,挑选关键句子读给她听。
         “你有没有发现一个共同点?写家里生活的,就两个字,一个字是吃,一个字是骂。栋是个人,不是动物,而你,却是用动物的方式在对待他,肚子饿了,给他吃;听话了,就打他。你说,他会跟你建立好的母子关系吗?”
         3、寻找解决的办法。
         “你是孩子的母亲,两人却那么疏远。孩子需要爱,需要找人倾诉,需要把时间和精力用出来,你不给他机会,他自然只能去找电脑,玩游戏。”
        “那该怎么办呢”
         “首先自然是先改善彼此的关系。只有把关系建立起来,孩子喜欢与你说话了,他才会在意你的感受,到那时,你跟他谈学习的事情,他才会停到心里去。如果关系没建立,你再讲得多,也是白讲,反而还遭人讨厌。”
        根据栋的生活,建议父母俩拿出时间来,与孩子一起打羽毛球,锻炼身体。
        这次谈话后,我继续了几次跟踪,分别找孩子和父母了解情况,鼓励家长一定要有与儿子建立关系的意识,通过家务劳动和健身运动,把家长与孩子的这根纽带牢牢地拉起来,只有实现了良好的亲子关系,孩子的其他问题才有可能解决。
        两个月下来,家栋母亲告诉我,孩子与自己聊天的时候多了,对自己说的话,不像以前那样一来就冲撞,一来就反抗了。
        
        学校不是一个孤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相铺相成。而班主任就是此两者的纽带,是两者的协调者。我们若是能扮演好这四个角色,就能游刃有余地组织班级活动,开展班级工作,从而建立一个积极健康的班集体。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