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审定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0/11/16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8月22期   作者:胡晓洁
[导读] 从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了解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胡晓洁
        四川省宜宾市第五初级中学校  644007
        【课程标准】
从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了解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用关键词描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人们在衣、食、住、行、通讯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分析这些变化带来的影响;认识社会生活发生根本变化与改革开放的推行、思想观念的解放、经济体制的变化等因素息息相关;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图片史料、数据史料、口述史料,学会提炼关键词,并进行对比归纳,培养史料实证的学科核心素养;开展小组讨论,学会提炼和总结,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改革开放的巨大意义;体会中国人民共创美好生活的勤劳、共享美好生活的和谐。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直观的视觉材料很感兴趣,能对历史现象做一定的理解、分析,但比较及归纳能力还有待训练。有一定的学习自主性,具备合作学习的能力,但发言时概括性、条理性有待提高。
【教学方法】
讲述法、问题探究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宜宾市翠屏区城区的一组今昔对比照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改革开放前后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
[设计意图] 以乡土材料中学生熟悉的地方切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在直观的视觉冲击中感受家乡面貌的巨变,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法指导
1.解读课题
第一个关键词“变迁”:变迁,意味着前后的不同。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第一段,找出变化的时间节点——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后。
第二个关键词“社会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本课主要指物质生活,涉及衣、食、住、行、通讯等诸多方面。物质生活的发展也折射出人民精神生活的变化。
[设计意图] 了解本课的主要内容,提高学习针对性。
2.老师设问:假设你是《宜宾日报》的记者,要报道家乡社会生活的变化,可以从哪些途径去了解情况呢?
    学生回答。(上网找老照片,采访老宜宾人等历史亲历者,到图书馆或档案馆查找宜宾市年鉴等资料……)
[设计意图] 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了解史料的主要来源,进一步掌握搜集和整理资料的方法。
3.根据学生总结的资料来源,总结本课学习中将采用的三种证据类型——图片(图说历史)、数据(数读历史)、口述记录(口述历史)
[设计意图] 强化学生史证意识,指导学生利用史料开展研究性学习。
三、教学流程
(一)感知变化
1.穿在身上的历史画卷——衣
展示50年代-70年代的服装VS改革开放后的服装图片,引导学生用关键词描述变化,利用表格进行对比归纳。
    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后
衣    数量有限
色彩和样式单调    丰富多彩,
显示风度、展示个性
2.吃在嘴里的贫富历史——食
展示改革开放前排队凭票购买食物VS改革开放后的食品图片,引导学生用关键词描述变化,利用表格进行对比归纳。
    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后
食    食物匮乏单调,凭票供应
营养不足,温饱还是问题    吃饱,还能吃好
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
3.屋檐之下的发展变化——住
展示改革开放前农村、城市的住房VS改革开放后的住房图片,引导学生用关键词描述变化,利用表格进行对比归纳。


    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后
住    住房比较拥挤,室内设施简单    居住面积扩大
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4.关系出行的交通变迁——行
展示改革开放前后的交通状况对比图片,引导学生用关键词描述变化,利用表格进行对比归纳;再以一组数据呈现宜宾市翠屏区交通现状和全国积极发展公共交通的概况,了解政府为了缓解交通拥堵做出的努力。
    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后
行    交通条件落后
步行、自行车、公交车    形成综合交通运输网
汽车、火车、飞机、高铁等
[设计意图] 见“图”如面,教学中尽可能选择本土照片,既可以给学生以亲切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学生直观地进行比较和概括。见“数”有据,利用宜宾市翠屏区交通流量统计、国家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等数据材料,引导学生挖掘数据背后的真相,从数据中推导出结论。每一变化后用表格进行归纳,简洁清晰,既有利于培养学生提炼信息的能力,又能培养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科核心素养。
5.飞速发展的通讯事业——信
展示两位受访人的口述史料:“通信难”(受访人:杜老、年纪:70岁、身份:宜宾县电信局退休职工)、“大哥大趣事”(受访人:胡女士、年纪:40多岁、身份:普通市民)和反映通讯事业发展的一组对比照片
【学生活动】
受访人:在座的同学们   年纪:14岁左右   身份:学生
畅谈其使用手机、电脑、互联网的现状。
    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后
信    通信条件落后    普遍使用电话,
互联网普及率越来越高
[设计意图] 通过不同年龄(70岁——40岁——14岁)事件亲历者的口述,特别是学生对当下的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的使用具有相当大的话语权,既拉近了学生和历史的距离,又生动展示了我国通讯事业的发展历程。学生将自身体验与祖辈、父辈的曾经做比较,有助于加深对我国通讯技术迅猛发展的理解。本环节旨在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从文字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二)探究原因
逐一展示改革开放前的各类票证图片、改革开放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数据图表、改革开放大事记视频等史料,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
要求:时间3分钟;组长组织,组内交流;小组长负责记录并形成答案要点;先讨论完的小组展示答案,其余组补充完善。
[设计意图] 小组讨论符合启发式原则,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从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探究原因的思维能力。学生在讨论中,充分利用教师提供的各种史料,从中找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对比改革开放前后经济体制的变化、体会思想观念的不断解放、人民的辛勤劳动等因素对社会生活的变迁的影响,强化了学生“论从史出”的意识。
(三)拓展升华
播放成都地铁抵制万圣节的新闻报道,展示网络暴力、赵薇军旗装照片,尝试引导学生分析社会生活变迁中出现的这类现象折射出的问题——有违社会公德、侵犯他人隐私、伤害民族感情等等,让学生明白不是所有的变化都对我们的生活带来积极的影响。对于社会生活的变化,要辩证地分析,理智地选择。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变化中有没有不变的东西?”,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认识到,虽然社会生活不断变迁,“尊老爱幼、礼尚往来、谦和好礼、精忠报国”等观念始终被广大中国人坚守和传承。从而感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引导学生做社会生活的改造者和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根据唯物史观全面客观地认识社会生活的变迁,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的普世价值,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四、教学反思
优点:教学流程清晰,环环相扣,通过“感知变化——探究原因——情感升华”三个环节,自然流畅的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滋育了学生的家国情怀。本课的史料类型丰富,充分利用图片、数据、口述史等史料,特别是贴近学生生活的乡土史料,着力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不足:囿于教学时间的限制,课堂上只能展示社会生活变迁的部分缩影,史料以教师提供为主。课后还应充分发动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以各种形式调查改革开放前后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完成调查报告,强化学生对改革开放巨大意义的认识,坚定继续深化改革的信念,培养改革创新的责任意识。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