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芳
福州市晋安区第一中心小学 350011
【摘要】课后习题微课可以帮助学生转化被动接受学习方式,给与不同层次学生更多选择的学习方式,使课内与课后的学习得以一致、延续。本文笔者从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向,就课后习题微课有利于低年级学生核心素养的构建模型、演绎推理、归纳能力的养成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低年级数学 核心素养 课后习题微课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化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基于这一课程理念,微课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定制性地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自主权,同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落实核心素养的养成。
课后习题的微课有别于其他微课,课后习题微课以教材课后习题为切入点,创设的情境趣味性强,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习题微课不仅高效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而且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下面笔者从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向,就课后习题微课有利于低年级学生核心素养的构建模型、演绎推理、归纳能力的促养成、见实效进行阐述。
一、基于核心素养,“微”在构建模型
史宁中教授认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最终要落实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上,如果数学学科主要培养的是逻辑思维,而逻辑思维主要包括演绎和归纳。”[1]基于数学教育专家对核心素养的阐述,笔者认为,核心素养要在小学低年级数学学科教学过程中落地生根,要利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培养孩子的演绎和归纳能力。而课后习题的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查缺补漏,培养归纳能力,通过课后微课拓展学习资源的广度和深度,帮助学生巩固数学知识,培养学生演绎推理能力。
例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70页第6题《6月1日是星期几?》微课中。要解决“6月份有5个星期六和星期日,那么6月1日是星期几?”,通过习题微课的两个动画角色胖胖喵和巧巧兔的语言提示,引导学生观察书本上的日历图(图1),发现教材习题中呈现的图片中的日历上6月只有4个星期六和星期天,而有5个星期一和星期二,多了两天,这“两天”在除法模型里原型是余数。再通过回顾余数相关的例题,提取知识模型。例题6的数学模型是“余数是几就代表第几面小旗”,通过微课直观对比发现排日历和书本例6“摆小旗问题”(图3)的规律一样,接着通过微课直观呈现日历的星期排列位置图(图2),一行可以为一组,每7天为一组,30天排列有四组余2天,30 ÷7= 4(周)……2(天),这里的余数是2,代表多出来的两天29日和30日,相当于小旗的第一面和第二面,通过视频动态呈现了只要这两天是星期六和星期天,那就有5个星期星期六和星期天。也就是说,要使6月份有5个星期六和星期日,那么29日和30日就必须是星期六和星期日。这样每组的第一天就都是星期六,从而推出6月1日作为第一组的第一个日期就得是星期六。学生通过观看聆听微课,在卡通加角色引导下进入微课角色,通过观察分析,理解了这个余数2代表的含义,回顾余数的意义,找规律,通过微课能更直观理解模型,从而解决问题。
二、基于原有起点,“微”中演绎推理
教育心理学理论指出,当前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主要经历记忆、理解、运用,在知识的分析、评价、创新上很大程度上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教师对于创新的思路出现时,应对上表现为“你的想法很新颖,但是其他学生不一定理解”。[2]利用课后习题微课捕捉这些课堂上生成的观点、解决方法,给与学生另一种形式的时空,在微课中将自己原有的理论知识进行加工,对新的问题展开思考,迁移转化,从而进行有效的演绎推理。为学生提供展示思维的机会,示范创新思考行为,将获取知识的选择权交于学生手中,提高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同时,也是一种为学生质疑、思考、创新行为点赞,在低年级就可以非常有效地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有爱和归属感,这也是维持学习动机的前提条件。
例如,在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85页第7题《括号里最大能填几?》微课中,解决40>9×( )括号里最大能填几时,大部分学生通过熟练应用9的乘法口诀,找到积比40小又最接近40的那句口诀:四九三十六,从而得到括号里最大能填4。但课上有一个学生举手示意,告知笔者他有其他思路和想法,这位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要解决40里最多有几个9,可以将9估大,估成整十数10,利用40里有4个10,推出40里最多有4个9,并且4个9一定不会超过40,并结合画图说清了道理。笔者将这位学生的想法绘制成图,录制成微课,在班级中分享,提高了这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节约了课堂时间。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渗透了数形结合进行估算的思想方法,让学生经历推理过程,发展了演绎推理的能力。
三、基于有效探究,“微”时归纳整理
通过课后微课的探究,引导学生将知识进行一般化归纳,从浅显易懂的举例子解决到抽象归纳出知识本质,借助数形结合直观理解,让层次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例如,人教版一下P68课后思考题《原来芳芳的邮票比平平的多几枚?》的微课中,要解决“芳芳给了平平三枚邮票后,平平和芳芳的邮票就一样多了,原来芳芳的邮票比平平多几枚?”这个问题,通过微课呈现探究过程,让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微课中先是展示了学生的一般做法,通过举例子,假设芳芳有10枚邮票,根据题意,画图观察,平平就有10-3-3=4(枚)。通过卡通角色的质疑思考,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如果芳芳有20枚、100枚邮票呢?那平平会有几枚,原来芳芳比平平多几枚,结果会一样吗?学生通过和微课一起画图思考,从三幅图(图5)中观察对比分析发现,芳芳比平平多的部分必须有2个3,才能满足芳芳给了平平3枚后,他俩一样多。因此,原来芳芳比平平多2个3枚,3+3=6(枚),原来芳芳比平平多6枚。并不需要知道芳芳原来有几枚邮票,从而理解了题干中为什么没有给出芳芳或平平具体的邮票数,使学生感受到不同解决方法间是有联系的。而如果在习题课上归纳、对比,因客观条件操作受限,无法直观对比,单纯讲解太过于抽象,学生不一定能及时地在课上听明白其中的数学道理。通过经历微课中直观的线段图视频演示对比的过程,让学生明白了线段图中芳芳比平平多的部分的数学本质是什么,从而在观察、对比、归纳中,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发展。
图5
我国著名教学专家江山野研究员认为:“教学方式不论怎样灵活变换,都应遵循一条原则,那就是要适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且能够充分发挥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课后习题微课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助力教师不断完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动力,化被动为主动,成为数学素养的提高的催化剂。
参考文献
[1] 潘旭东.思维发展: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基点[J].小学数学教育,2017,(1-2):9-11.
[2] 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3] 李新林.浅谈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小学数学教育,2017,(11):28.
[]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规划2019年度立项课题“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低年级微课开发与应用的实践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FJJKCG19-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