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风来
江西省鄱阳县三庙前乡青泥小学 333125
摘要:所谓的思维能力,即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况、判断及推理的能力,注重用科学的方法,准确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的能力,该能力注重用数学思维去观察和分析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数学应用习惯,让学生通过实践和应用提升其数学素养,学会利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难题。思维能力能够让学生有条理、层次的分析数学问题,进而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提升学生的逻辑性和严密性有着重大意义。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引言
小学数学的内容和形式比较繁多,它不仅要求学生要深入理解、掌握要点知识,还需要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多种数学思维,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养成思维能力,进而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学生要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利用思维作为解答疑难问题的钥匙,以高效快捷的解决数学难题。小学数学思维的培养过程应该是富有探究性的,教师只有将不同数学理念教学融入教学活动中,才能培养出学生灵活的思维方式,促进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吸收和理解,全面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和知识应用水平。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必要性
新课程改革对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让学生具备思维能力,还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在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要从它的整体性、独特性出发,注重条理性和层次性分析,以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为出发点,以在解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落脚点,让学生的思维得以发散,并为其今后成长提供有效助力。所以,在当下小学数学课程中,教师应该要更加注重思维的灌输,并借助于课堂活动做好教学布置,转变学生的解题思路,全面提升学习解题效率和综合素养。小学数学可拓展的题目较多,难度不同、侧重点不同的题目比较多,这些都可以作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例题,学生接触了足够多的解析类、计算类问题,导致他们对固定的、思维方式僵化的训练模式提不起兴趣,数学教师应该要及时意识到这一点,引导学生利用数学思维多角度思考问题,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1.注重数学探究,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要想有效实现思维能力的培养,首先需要选择典型习题,其次就是给学生讲述数学思维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或者日常生活中更多的有条理性的思考问题,这不管是在数学课堂中,还是数学考试当中都尤为重要。例如“多边形的面积”这一章就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绝佳时机,在各种图形面积中,就属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转化最为重要,学生只要掌握平行四边形的转化,其他类似于梯形和三角形面积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先采用故事讲述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同学们,老师这边有一条绳子,想用它围成一块地,同学们觉得围平行四边形面积大呢,还是圆形面积大呢?”这时同学们就会积极探究和思考,教师找准时机,让学生明确只有计算出其面积,才能真正比较出谁“大”,因此,学生通过观察,知道了解决这道题需要一定的层次性,要先计算出面积,才能得出结果,通过学生的探究,发现原来数学是一件十分注重条理性和层次性的学科,其思维能力也在这一过程中形成。
2.渗透数学思维,转化学生的思考方式
思维能力培养的内涵在于通过观察、对比、分析 、推理将原本复杂的内容简洁化,将原本繁琐的知识层次化,让学生在解答过程中有层次的、循序渐进的解决问题,一步一步的获取到最终答案,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意识到逻辑思维带来的明显优势,从而更多的运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例如在“鸡兔同笼”的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鸡和兔一共有12只,脚共有28只,那么鸡和兔分别有多少只呢?”部分同学用传统的算术方法解决,然而这一方法比较复杂,但是借助于数形结合和层次性的逻辑思考,就能让学生在轻易理解的基础上快速解决。教师首先引导学生画出12个椭圆来表示鸡和兔,假设全部是鸡,那么就在椭圆下面各画上24只脚,还剩38-24=14只没有画,然后教师继续引导,“这十四只脚会是哪种动物的呢?”同学们恍然大悟,立马就轻易得出鸡和兔的数量。通过引导学生利用思维解决问题,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思维的优越性,进而在解题过程中或者在日常生活中更多的应用数学知识,无形中养成其思维能力。
三、总结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题型的讲解,还要注意思维能力培养,通过选择典型的例题,让学生在获得探究过程中意识到数学思维的重要性。因此,在当下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意识到思维能力的内涵,结合活动探究等多种教学手段,实现数学思维的渗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全面提升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陈章平.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20(29):89-90.
[2]陈文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9):292.
[3]虎主草.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家长,2020(25):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