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引入史学前沿研究成果的必要性探究

发表时间:2020/11/16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8月第22期   作者:陈敏
[导读] 高中历史教学应适当引入史学前沿成果
        陈敏
        重庆市凤鸣山中学  400037

        【摘要】高中历史教学应适当引入史学前沿成果,这既是新课标和新高考的必然要求也是教材滞后性的客观要求,同时将史学前沿和历史教学的结合不仅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是学生发展,提高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关键字】史学前沿 历史教学 新高考 核心素养

        史学前沿是指史学研究中代表史学发展趋势,引领史学发展方向,累积史学研究的新范例、新方法、新观点、新视角等的学术领域。伴随着思想的解放、科技的进步再加史学研究者的不懈努力近年来我国史学研究领域硕果累累。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却出现史学前沿性成果与高中历史教学之间的断层。将史学前沿成果引入高中历史教学已经成为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历史教育的发展趋势。
        1.新课标和新高考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当今世界伴随经济、科技迅猛发展,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因此中学教育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的新成果,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话语体系,反映新时代下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的新成就。中学历史教育承载着历史学的教育功能,更应让学生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扩宽历史视野,发展历史思维,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因此在2017版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了课程结构的设计要关注历史学科的前沿成果,注意吸收历史研究的新成果,使课程内容体现出历史学科的发展,为学生提供认识历史的多个角度,注重引导学生对历史的探究。
        高考作为评价高中历史学习的重要手段,一直以来是老师和学生关注的焦点。高考既是对高中历史学习成果的检验,也承担着为高校选拔人才的任务,而高考的命题老师大多为高校的专家学者,他们本身就站在史学研究的前沿阵地,必然在命题时将越来越注重高考试题同大学知识和学科学术前沿问题的衔接。纵观近几年的高考命题,在试题设计方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大量引用新材料、变化新角度,提出新问题。如:2018年全国文综二卷的选择题第5题
        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
A. 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B. 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C. 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D. 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这道题的考点是中国的外交近代化。伴随着西方的外来侵略旧中国原有的政治、外交、经济等秩序被打破,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另一方面,在此过程中中国人民不断吸收西方文明,逐步向政治的民主化、经济的工业化、思想的开放化,外交、教育等的近代化过渡,最终完成了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社会转型。而社会转型这一课题正是近年来国内化史学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英国史学家汤因比通过对人类文明的研究比较提出了“挑战-应战”模式来解释文明的起源,文明的发展就是在这种“挑战-应战”中实现了向更高社会形态的质的飞跃,完成社会的整体性的转型发展。

无独有偶,在2018年全国文综二卷的41题,2018年全国文综一卷的选择题第5题也考到了“社会转型”这一历史学术前沿问题。学术前沿研究成果在历年来的高考题中都有较多的涉及,这无疑给“以高考为指挥棒”的部分老师敲响警钟,课标在变,高考在变,若历史老师还是守着自己的固有的历史知识而不去关注史学研究的前沿阵地将无法应对新高考的挑战。
2.教材滞后性的客观要求
        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科书在编写时有个约定俗成的规定:教科书必须写有“定论”或得到史学界广泛认可的成果,不能把学术争论问题编进教材,这使得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基本观点相对滞后与历史学学术最新进展,影响知识的更新。另外,教科书的使用有一定年限,在中学教学中长期是多年用一本教材,如现行的高中历史教材是2010年在重庆市推广使用的距今已有八年之久,相对于时代的发展,新的史学成果的层出不穷,中学历史教材出现了观点陈旧、内容落伍等特点。如现行教材中对中国古代“土地兼并”问题的描述为“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造成了社会的分化”,并长期受阶级斗争理论的影响夸大土地兼并的程度。而根据史学研究的新成果我们发现长期在高中教学中宣传的土地兼并较为严重的唐代和宋代并没有出现土地大规模的流转,地权也没有出现大幅度的集中,大土地所有制更没有高度膨胀。美国的赵冈教授更是指出,在中国所谓封建社会的两千年中,土地不是越来越集中,而是越来越分散。据张佩国先生分析,无论是从明到清再到民国的朝代更替,还是从清初到清后期、民初到民国后期的朝代内演进,土地都是趋向于分散,自耕农则持续在增多。正因为教材编写的滞后性,高中历史教学中更应该不断吸收史学前沿与学成果才能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时代性。
3.教师成长和学生发展的要求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和引导者,教师个人的史学功底和教学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在网络大数据时代,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更加多样化,学生通过网络获得新知识的速度越来越快,获得知识的面越来越广,老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也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如果历史教师依然固步自封,用滞后的理念和陈旧的观念来进行课堂教学,长此以往将失去学生的信任,也无法应对新课改的要求。史学研究是历史教学的基础,中学历史教学实际上是学术的下移,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引入相关的史学研究成果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时代性。因此,虽然学术研究虽然不是高中历史教师的工作重点,但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得到学生前沿的滋养,只是拥有一定的学术理解力,才能深入把握人类的基本价值观,也才能真正成为新时期学生的学科引路人。
        新的课程改革提出历史教学的任务是要让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拓宽历史视野,发展历史思维,提高历史学科素养。并制定出四个层级的学业水平等级的评价体系,通过对历史学科素养四个水平划分的研究,可以看出水平3、4总体对学生的要求着重考查学生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即在科学的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单一、陈旧的历史观点显然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在高中教学中引入史学前沿成果,实际上就是扩宽学生的历史视野,通过对学术争鸣问题的引导打破学生固化的历史思维,形成思维的碰撞,提升以多元视角解读历史现象的能力。
        综上,史学前沿成果不仅是高校历史关注的焦点,中学历史教学也应在教材知识基础上适当引入新的研究成果。关注史学前沿成果并采取适当的方式将其内化在历史课堂中,这既是新课程改革下新课标和新高考的要求,也有利于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扩大历史知识面和拓宽视野,同时也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吴琦,论高校历史学科史学前沿意识的培养,历史教学,2013年第08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