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护生医德职业素养培育实施课程思政的途径

发表时间:2020/11/16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8月第22期   作者:杨绍芬、王舜、冉春燕
[导读] 国家重视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背景给高校课程思政
        杨绍芬、王舜、冉春燕
        (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云南,景洪,666100)
        [摘要] 国家重视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背景给高校课程思政,即在传统专业课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带来新的契机。作为医学院校,要想培养时代需要的医务工作者,更应该对课程思政在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的意义进行思考与探索[1]。本着课程思政实践融于中职护生医德职业素养培育,强调学生是实践教学的主体。对中职护生医德职业素养培育现状进行分析和归纳,为中职护生医德职业素养培育实施课程思政提供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 医德;职业素养;课程思政;中职护生
        中职护生是护理人员的一个重要来源,是不容忽视的群体。中职护生缺乏学习动机,临床思维和实践经验不足,常以“自我”为中心,医德职业素养能力培养不够,近年来医德医风已成为社会各界讨论的焦点。为了提中职护生的职业道德和教育质量,培养适应临床的工作者,培养出社会满意的高素质人员。在教学中积极融入“课程思政”的教育方式来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更好地提高教育和教学水平。“课程思政”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方法指导下,以专业课程为载体,挖掘蕴含在专业知识中的德育元素,自觉地把学生的专业知识、人文和思政素质恰当融合,把“思政元素”渗透于专业课程教育教学全过程,助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2]。根据目前对中职护生医德职业素养培育现状进行分析和归纳,为中职护生医德职业素养培育实施课程思政提供有效的途径。
1  中职护生医德职业素养培育的现状分析
1.1中职护生教育医德素质培养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大多数护理学校的中职护生培养模式为“2+1”,即两年在校学习,1年临床实习。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授课科目等还在延用过去的,没有根据现阶段社会和医学发展特点来作出修改;学校教学方法上多只是遵循生物医学模式,大力宣传专业知识至上的理念,将医学基础知识和专业能力培训放在首位,而忽视医德素养的培养。中职护生缺乏学习动机,临床思维和实践经验不足,职业目标不明确,这些因素的存在,使学生没有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忽视了中职护生医德能力的培养。  
        强化对医学生的思政教育,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从长期发展上看,对国内医疗行业的整体发展是有利的。中职护生是护理人员的重要来源之一,在医疗单位或企业的工作人员占有一定的比例,基层医疗单位尤为明显,对国家的医疗事业发展也贡献着重要力量。中职护生的医德素质培养不能被忽视。
1.2培育过程过于形式化,培养方式单一,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医德课程是培养中职护生职业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大部分护理学校对中职护生医德培养以医德课程为主,也就是只有理论课程作为支撑,没有实际的行动中职护生教学开设的公共思想课程有《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等,其余课程均为临床基础课和专业课。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式以理论教学为主,这样的教学方式单一且陈旧,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课程结束后对学生的教学效果的评价以笔试为主,学生不仅对理论知识掌握不扎实,也没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职业素养。
        医德素质培养应通过言传身教、以身作则进行,但现状是教师在课堂滔滔不绝的空谈职业道德,学生在台下被动地听教师的教化,却不会将职业道德与实际情况结合,学生体验不到患者的角色,缺乏情感体验。最终这种教育方式只能是纸上空谈缺乏实际意义。学生没有亲身的体验,在临床上,遇到有关事件的处理上缺乏经验,为医患关系恶化掩埋祸根。
1.3外在因素的影响
    很多医学院校对医学生职业理解及医患纠纷的有关调查显示,医闹事件对于医学生选择医学这个领域产生了影响,同时担忧医患关系的持续僵化,持乐观态度的比率下降,而持悲观态度的比率上升。

医疗行业、医患矛盾这个问题上采取有效措施迫在眉睫,否则选择医学的学生将越来越少,未来的医疗行业人才储备将远远不够。要改善医闹事件的不良影响,改变医学生职业选择的意愿,政府和卫生机构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改善医疗环境,学校对学生医德素质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也必不可少。
2 中职护生医德职业素养培育实施课程思政的途径探索
2.1 积极推进课程思政教学和教师队伍建设
护理职业学校应重视思政课程的建设。精选教材,精编教材,对《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职业道德与法律》这些课程的内容和案例作出适当调整,结合中职护生的年龄和职业特点,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在讲授知识点的同时,有机地切入优秀医学家的故事,弘扬他们的科学、人文精神。提高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效果的评价方式也应多元化,不应像以往一考定生死,除了期末考试外,制定出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制,要体现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程度,考核内容的更新,方式的改变。
教师知识能力和教学方法决定教学质量,教师应注重个人能力提升。课程思政不仅是公共思想课教师的责任,每位任教老师都要参与课程思政的实行,在备课过程中认真提炼思政元素,每位老师在传授相关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应结合讲课内容联系医德的实际事例,将医德教育的内容渗透到课堂中,除了使学生们掌握理论知识外,还帮助学生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
2.2 转变学生学习观念,使学生养成知识与思想素养并重的学习理念
        中职护生缺乏学习动机,临床思维和实践经验不足,医德职业素养能力培养不够,但他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在教学过程中,思政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运用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融入教育中,多渠道开展,使思政教育与人文教育渗透到学习和生活中。开展思政教育,可以让中职护生具备更强的责任意识,并强化自身的道德观念,让中职护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医德和职业精神。学校应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开展读书节、护士节等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通过一些有趣的活动陶冶情操,丰富业余生活,培养人文素质,养成知识学习与思想素质并重的学理念。
2.3 课程思政教育与临床相结合
        要实现人文教育的有效开展,就要明确培养目。中职护生教育过程中,除学习专业课程和临床课中,还应安排一定比例的实践课和临床见习,除了安排综合性医院外也应到专科性医院或福利机构,使学生接触到各类疾病的患者。假期间也应鼓励学生到医疗机构临床见习,并纳入考核中。
        2.4 注重学生实际能力培养
   教师在教学中多将案例和情境教学引入课堂中,教师教学和学生模拟练习,把情境融入,使学生亲身体验,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提升,不同的角色扮演也会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医患关系,教学情境模拟练习逐步推广,形成一部部情境剧,向更多学生演示,使更多学生意识到医德素质的重要性,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性。
3  小结
        医学生的医德职业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是在医学生长期的日常生活中慢慢养成的,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一个由外部教化慢慢性形成个人性格的内容过程[7]。由于中职护生的特殊性,医德职业素养的培育更应重视,教师应当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一直坚持,必须通过与学生进行深切的互动,从而提升学生对于医德职业素养的认识。
参考文献:
[1]殷樟凤,朱姬莹.课程思政对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现代医生,2018(5):129.
[2]马兴铭,王竞秋.“思政元素”融入医学免疫学课程的教学探索[C].第十三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摘要汇编,2018:495.
[3]王昕晔.大医学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与人文精神的培养研究[J].科技资讯,2018(32):178.
[4]杨 玲,陈 莉.基于遗传学家故事的医学遗传学“课程思政”的设置与实践[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8 (9).127.
[5]蒋碧梅.临床医学八年制《消化系统》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9(12):49.
[6] 吕春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 学 研 究——以“ 概 论”课为例 [ J ] . 现代商贸工业,2018,39(36)
[7]侯钰熙 .浅谈思政课程对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思考与探索[J].广东蚕业,2019(1):8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