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芬
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灵芝街道城北小学 312000
摘要:
新课程、新理念将时时刻刻冲击着我们的头脑,冲击着我们的课堂,为小学数学教学带来许多的思考。面对新课改我们都要经历苦恼、反思、探索、实践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创造性的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创造性地驾驭教材,处理教材,不断地自身调节,以达到课程目标。
要想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了解当今教育形势的发展,掌握这些新理念,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的编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激励起学生的学习热情,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真正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有效生成:契机:兴趣 ;亮点;装饰; 口头禅;有效行为;创新
正文:
在各级各类公开课、观摩课上,有的教师过于讲究教学环节的流畅、完美,过分珍惜课堂教学时间,有意终止了学生的思路,我们经常能听到“这个问题我们课后再讨论”的声音。看来,“这个问题我们课后再研讨论”已经被很多教师当成“令牌”熟练地运用着,成为教师用来应对课堂中一些突发问题的法宝。反思一下,“这个问题”讨论的契机是在课后吗?在“课后”去“讨论”了吗?教师参与了吗?教师有没有关注讨论的结果?教师有没有再安排时间让全班同学交流讨论的结果?对“这个问题我们课后再讨论”谈谈笔者自己的看法。
一、别把“这个问题我们课后再讨论”当“令牌”
在我们教师的头脑中,课堂上学生将教案预设中的问题个个击破,所谓师生配合滴水不漏,那么这课就是自己理想中的好课。而对于学生在生成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往往不敢直面。课堂上常出现这样的一些现象:当学生提出教师课前没有预想到的问题时,不少教师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便会简单拿起“课后再讨论”这个消极回避的令牌,把学生可贵的质疑精神在顷刻间给扼杀了,而错过一些难以预约的精彩。
有一次学校教研活动听一位教师教学三年级的“认识几分之一”的内容时,让学生通过折纸并涂色表示出1/4。有一个学生这样表示:将一张长方形纸沿着对角分别折了一次,分成了四份,涂了其中的一份。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认为正确,有的认为错误。教师利用“这个问题我们课后再讨论”便匆匆结束了学生的议论。
面对课堂中的有效生成,面对学生兴头上的议论,面对讨论的最佳契机,一句“这个问题课后再讨论”岂不可惜?课堂似乎不是思考的场所,不是解决问题的地方。课堂上,教师完全可以不说或等一下再说“这个问题我们课后再讨论”。教师可以将此图展示在黑板上,让学生充分辩论,先让认为“不是”的“反”方同学说出理由,再让认为“是”的“正”方同学进行反驳。学生的思维不可低估,说不定就会有学生跑到黑板前,将纸片再对折两次(或在图中添上两条线),使纸片变成8份。这样,不用教师再做多少解释,认为“不是”的同学就会豁然开朗。
如果让正、反双方辩论后,正方不能用上面一目了然的方法使反方认同,而教师一时也没有想到较好的方法,或教师虽然知道但不想简单告诉学生其中的原由,这时教师可以先肯定正方的观点,然后再说“这个问题我们课后再讨论”也不迟,因为这样处理这个生成性的问题后,更能激发学生课后探究的兴趣。
二、别把“这个问题我们课后再讨论”当“装饰”
一位教师教学二年级的《角的认识》,从“角”的引入到“角”的具体认识,每个环节的处理细致入微,教师引导得法,学生探究有序。在离课堂结束还有好几分钟的时候,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道习题:请看大风车图片,上面有哪几组不一样的角?请同桌同学相互讨论一下。但是,迟迟不见老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后的交流,一直到下课铃声响起的时候老师才说:“这道题目比较难,我们课后再讨论。”
听课的老师感到纳闷了,到交流评课时才明白:原来,教师的教案就是这么设计的,本打算在新课结束的时候出示此练习,用以增加课的“亮点”。但没有想到课堂上的时间会空出那么多,也没有认真思考过此题到底有哪几组不一样的角,没有充分地准备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交流,只好干等着下课铃声,使“亮点”成了“黑点”。
新课改大力提倡在学习内容上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一个拓展、延伸的平台,使学生进一步深人研究,开拓视野。但是如果只是把这样的拓展、延伸当作一道“风景”来装饰、点缀课改后的课堂,那就丧失了课改的本真。
三、别把“这个问题我们课后再讨论”当“口头禅”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流,总是会产生思维的碰撞、意见的分歧,这些在教师的预设中不可能全部考虑到。“这个问题我们课后再讨论”只能慎说,不可能禁说。一方面因为人非圣贤,即使教师再怎么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和随机应变能力,也不可能时时、事事皆成为先知先觉。课堂上,当学生提出的问题师生都难以解决或没有时间解决时,这时会无奈而说;另一方面,是教师有意要把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在课尾精心设计一些具有开放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问题,让学生到课后进行更深刻、更广泛、更自主的学习,这时会有意而说。但是,问题的解决、能力的培养不是老师说了“这个问题我们课后再讨论”就成功了,关键是,学生课后讨论了吗?尤其是一些公开课、观摩课、比赛课,教师基本上都是借班上课,有多少教师真的关注了学生的课后讨论?如果教师常说“这个问题我们课后再讨论”,却很少关注或从不关注学生课后讨论的情况,结果会怎么样呢?会不会使学生渐渐养成不负责任的浮夸作风?
所以,不能将“这一问题我们课后再讨论”当成漂亮口号,教师一定要“言必信,行必果”,布置了就要关注,要在合适的时候抽出时间让学生交流课后讨论的情况,使“课后再讨论”落实到位,使之真正成为课堂延伸、拓展的有效行为。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会引起思考,才会引发创新的火花。提出一个问题往往要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难,让学生不断怀疑,否认已有的东西,提出疑问,使之更完善,更合理,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的有效方法,也是学生敢于创新的主要标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使学生敢于质疑问难,并且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随时准备抓住有价值的生成,进行有效的组织,引导和总结。不要怕学生给教师提出难以下台阶的问题,如果学生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不能搪塞,而应坦诚地给学生说明和解释,以保护学生敢于提问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