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家长携手,落实《指南》理念

发表时间:2020/11/16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8月第22期   作者:孙凤霞
[导读]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已经成为指导幼儿教育活动开展的基础性实践纲领。

        孙凤霞
        山东省泰安市实验学校幼儿园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已经成为指导幼儿教育活动开展的基础性实践纲领。《指南》明确了幼儿信息与发展的五个主体,并对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发展水平给出了具体方向。同时,《指南》还提出应把握的四点内容,即要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在具体的教学管理和教学运行中,幼儿园保育和教育均围绕《指南》展开,这对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值得思考的是,实际上落实《指南》的主体多是教育机构和幼儿园,这显然偏离了《指南》制定的初衷和精神。
        在幼儿的成长中,家庭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才有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之说。《指南》第一条明确指出,“指导幼儿园和家庭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第二条又指出“帮助幼儿园教师和家长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显然,仅仅依靠教育机构指导3-6岁儿童是远远不够的,要在“家长 +教育机构”的系统下进行幼儿教育,而不只是教育系统自己孤军奋战。
        案例一:区域活动中,文文在美工区捏了个怀抱金箍棒的孙悟空泥塑。晨晨看到后,拿来看了下,文文粗暴抢回,还狠狠地打了晨晨的手,大声吼道“不许动我的,要玩自己去做”。
        晨间活动,凡凡和方方在下棋,文文要求凡凡给自己下棋,凡凡不肯,文文一把就推到了凡凡,并掀翻了棋盘。
        类似的事情,在文文身上时有发生。老师给文文家长进行了沟通,家长不以为然,认为孩子还小,“树大自然直”,没必要大惊小怪。但过了一段时间,文文因为没有朋友就不愿意上学了,家长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开始和老师沟通。
        作为老师首先应该了解,每一个小孩子都是自己独立的个体,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他们在不同环境和家教中成长。因此,孩子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行为习惯也都不同,孩子一时不知道如何和同学相处也是可以理解的。现在孩子在家里父母长辈一般都事事顺从,以至于小孩子的占有欲比较强,这也是孩子的心性。但是我们作为老师和家长,首先就要分别对两个孩子进行耐心教育,小朋友间为什么不应该打架。自己的东西应该和其他的小朋友进行分享,不应该自己独享。对被凡凡和晨晨的家长在于安抚,在于分清责任,解释小孩子的心理和心性,免致扩大事端。而更主要的是与文文的家长沟通,要劝说孩子与小朋友和平相处,避免出现进一步的矛盾。


        作为家长,应该要让他们明白,过于溺爱孩子会对他们的自身发展产生消极影响,会让孩子养成比较大的依赖性,会养成自私、任性的性格。做家长的要培养孩子让他们感恩,懂得感恩才能懂得尊重他人。因为感恩是一种美好的品德,要是人和人之间缺乏感恩的心,就会导致人际关系越来越冷淡,因此,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具有感恩的心是社会对他们的希望和要求,才能感悟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
        老师把《指南》中的相关部分给家长做了详细解释,指出幼儿教育无小事,家长的细微忽略就可能对幼儿心理和社会发展造成严重不良后果。后来家长与老师一起商定了具体办法,让几个和文文闹过矛盾的小朋友到文文家里做客,问题终于得到解决。
        案例二:瑞瑞,在幼儿园表现比较自我,经常在班里乱发脾气,稍不称心就大喊大叫。老师多次教育他要尊重别人,否则不会有朋友,但效果不佳。与瑞瑞家长联系了解到,瑞瑞从小与姥姥生活在一起,姥姥对瑞瑞宠爱有加。通过了解老师就明白了瑞瑞性格特点的来源。隔代抚养会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在家中不顾尊卑长幼,都是自己说了算。在脱离家庭,处于幼儿园环境中,瑞瑞仍会用一贯的处事方式去和小朋友交流,导致效果不佳,没有朋友。
        老师根据《指南》中的纲领,将做法细化,告诉瑞瑞的姥姥要更多的让孩子分担家务工作,把一些家里的事务交给孩子去做决定,在幼儿园劳动课上让孩子自己做些小决定、让孩子一起做手工布置自己的教室等,使他们可以从这些具体的事中学会体察他人感受,照顾他人,逐渐改善和他人交往的态度。
        并告诉瑞瑞姥姥要在有条件的基础上邀请班里小朋友去家中做客,家长要从行动和语言上表现出对其他小朋友的尊重。
        在两个星期后,瑞瑞姥姥给老师打电话,瑞瑞越来越开心了,说在幼儿园有了好朋友,也特别喜欢去幼儿园上学。而老师也注意到了瑞瑞的变化。从此,瑞瑞变成了一个“合群”的孩子。
        对于这类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要多与其交流,并且将交流的感受说给孩子,培养孩子的同理心,让孩子能够细腻的感受到其他人对周围事物以及对自己的看法。对于孩子表达出来的想法,家长不要急于判断对错,也不要讲一些空泛的大道理来教育孩子,要理解孩子的心理发育特点,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法来引导孩子走上正确的轨道。
        从案例不难看出,单单老师的教育,效果并不显著,因为幼儿感觉任何批评和教育都可能是对其他孩子的“偏爱”。但通过和家长沟通,就产生了“1+1>2”的化学效应,在家长的谆谆教诲下,孩子可以理解别的小朋友的内心感受以及可以全面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对于幼儿教育和发展,家庭的作用不可或缺。因此,在和家长的沟通中,我都把《指南》作为重要内容,并用正反面的例子来告诉家长与幼儿园、老师配合的好处。和家长合作,一起落实《指南》的理念。可以说,家长、幼儿园、老师携手,才是撬动幼儿发展的“阿基米德杠杆”。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