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以童心观课堂

发表时间:2020/11/16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8月第22期   作者:宋晶
[导读] 在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强调了这样的两点
        宋晶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蚕丛路小学校 610500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强调了这样的两点:一个是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第二是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但是作为观课教师,一边考察着学生是否主动学习、深入探究、积极交流,而自己却坐于椅上,不动如山,这是否做到为人师表了呢?作为观课教师不妨也如培养学生一般培养自己。增加观课的趣味,变“被动”为“主动”;加强观课的实践性,走进学生的学习活动,跳去“静观其变”。深入儿童之中,以儿童视角观课发现更多课堂中的真实教与学的问题。
        【关键词】:教师成长、小学数学、观课方式、儿童视角、学习共同体
         一、观课的意义与目的
        (一)观课的意义
        随着教学改革急速发展,对于如何培养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当今教师最关心的问题。而观课则是引导老师进行课堂转型的重要手段。同时对于新老师而言,观课更是快速提高教师素质,助力教师成长的重要措施。
        (二)观课的目的
        现今,学校内有不少的观摩校内教师公开课的活动。首先,我们要清楚,这样的课并非表演课、汇报课,而是教研课。因此在观课之前要明确三个目的:
        第一是观者与执教老师共同进步。因此,整个观课过程,并非单向的主体对客体的关系,授课教师与观课教师更应是教学和学习的共同体。身处课堂中每一个人都不是置身事外地,要把授课老师的问题当作自己的问题,共同研究问题,共同解决问题,在观课活动中共同进步。
        第二是课堂中育人性原则。很多教师认为在课堂中,培养学生只能是执教老师的权利。而观课者从始至终将自己看作一个旁观者、局外人,认为自己不可以干涉教师教学或者学生学习。但事实上,课堂中的每一位老师都有教育学生的权利和义务。
        第三是研究课堂的真实问题。观课是为了从课堂中的一些事件和现象中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然而有时在观课中发现的问题是否是执教老师和学生真实遇到的困难?还是旁观者的个人臆想呢?又要如何才能达到研究课堂真实问题的目的呢?
        二、“教师视角”观课堂——无法深度学习
        观课是一种对课堂进行仔细观察的活动,它对于了解和认识课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课堂上许许多多司空见惯的问题经由观课者细致的观察,可以洞见到很多值得探索、深思的地方。然而纵观传统的校内观课活动,观课者大都是坐在教室最后排,安静地聆听,认真记录、思考。因此观课者所听、所见、所感皆是献课老师和学生具有选择性地呈现所得。而这样的观课方式只能窥见真实课堂的冰山一角。  
          观课者仍旧以教师视角感受课堂。不能全面研判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能深入了解儿童在学习活动中的思维发展和情感体验;不能基于真正的儿童视角,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这样“上帝视角”般的观课方式如同空中建楼阁。那么,观课方式的改变成为教育科研中重要研究,如何使上课者与观课者在课堂中搭起一座相互学习的桥梁,相互启迪,相互提高呢?有了以下的观课改革的方法。
        
        三、“儿童视角”观课堂——“宜静”不如“宜动”
        观课者要想更加深入的了解课堂的内在真实情况。就需要在课堂里适时而“动”。例如:小学课堂中有许多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实际操作等环节。此时观课者与其“静观其变”,不如走进到学生之中,关注和记录学生学习状况,主动发现问题,并做出适当引导。甚至可以和学生共同参与课堂活动,基于儿童视角感受教学活动,基于儿童感受发现学生问题,基于儿童的问题寻找解决措施。

这样的“走动”,定将获得与学生紧密连接的课堂新观感。那么走进儿童课堂我们可以做哪些事呢?基于儿童视角的观课又可以有哪些新发现呢?
        1.充分发挥教师点拨作用,使学生在疑惑之时得到及时的引导。
        例如在数学课堂的学生自学环节,很多孩子由于学习能力较弱,无法很好地自主学习新知识,不知从何处入手。此时授课教师虽然私下进行方法指导,但是也只能照顾到少数学生。如果在此时,多位观课者主动走到学生身边,寻找学生自学中遇到的困难,及时发现问题,并且给予及时的引导。如此受益的学生将会更多。教师不能因为成为观课者就放弃教书育人的责任。
        2.观课者能参与儿童学习活动近距离调查教学环节的有效性。
         在数学课堂中有很多小组合作探究、动手操作的环节。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其实这样的活动也是培养教师主动探究课堂问题的机会。此时的观课者应该深入学生活动之中,甚至与学生一起探究讨论。当教师与学生成为学习共同体时,观课者才能转为儿童视角,切身体会到这一次学习活动有何益处?有何收获?还需要学习什么?处于儿童视角老师,能更加准确的感受该学习环节,对学生是否有效?学生参与度是否够高?这大概就是古语有言:“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深入其中,亲身体味课堂活动的有效性,而不是坐在一边想当然。
        3.观课者参与学生学习,深入了解儿童的思维发展、情感体验。
        在《静悄悄的革命》中佐藤学说:“对教师来说,每一个学生的想法和头脑中的表象都相互碰撞、呼应起来的‘交响乐’本身,乃是教学的最大妙趣之所在。”,既然是“交响乐”,那么课堂中的所有师生不就都得置身于美妙的“乐曲”之中,沉醉其中,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同时接纳不同乐声的融入。如果,观课者始终做一个旁观之人,“曲调”高寡,就永远也不能感学生所感,无法真正体会课堂带给了学生怎样的情感体验。不能感同身受,又怎能作出最适宜的调整呢。
        4.基于儿童的视角解决问题。
           数学中常出现这样的情形:“这么简单的题都在错!一定是上课没有认真听!”或者“你真是太马虎了,这样的问题还在错!”,教师常常把学生的错误进行了错误的归因。在前文中,我们提到观课教师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才能感知学生所遇困难,同时才能发现学生错误的真实原因有助于调整教学重难点及教学方式。
        5.助力授课者及时发现有价值的教学素材。
          在课堂中的作品收集环节,常常只有授课者介入其中,收集学生问题。其实此时观课者也能发挥很大的做作用,与授课者一起收集作品。返现更多、更有价值的作品或者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发现学生的根本问题,及时调整教学形式。“众人拾柴火焰高”,这才是团队的力量。
        校内的教研课不是由个别老师单兵作战呈现的既定课堂。“教研”作为一个动词,它本就应是多变的。当观课者在教研课中动起来时,发现的问题才是生动鲜活地,学生和教师情感体验才是息息相通的。观课时,参与到学生中去寻找无数的契机,构筑教室里的交往中培育的师生关系,建立授课教师、观课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相互交往、共同成长的关系。所以,我们且慢慢参与到儿童课堂中去,且以一颗童心观课堂,感受儿童的课堂。
        【参考文献】:
        【1】以“听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A]. 戴圩章.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神州教育卷)[C]. 2013
        【2】“立足课堂,群体互动”式校本教研尝试[A]. 陆明忠.2012年6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 2012
        【3】摭谈听课评课的艺术[A]. 兰昊.基础教育理论研究成果荟萃上卷(三)[C]. 2005
        【4】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J]. 付开焕.??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1(Z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