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CT在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体会

发表时间:2020/11/16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24期   作者:谢兵 王芳 彭云
[导读] 分析腹部CT在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效果。
        谢兵 王芳 彭云
        乐山市中医医院 四川 乐山  614000
        [摘要]目的 分析腹部CT在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于在本院诊治的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患者中选取出50例为观察对象,依据检查方式的不同分组,将其中剖腹探查的25例作为对照组,另外行腹部CT检查的25例作为观察组,对比不同方法应用效果。结果 以病理结果作为标准,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检出率32.00%,肠系膜下动脉栓塞检出率28.00%,肠系膜上静脉栓塞检出率20.00%,肠系膜下静脉栓塞检出率20.00%,分别与对照组及观察组检出率进行对比均无差异性。观察组所有患者检查后均为出现相关性不良反应,对照组患者检查后2例患者出现感染情况,1例患者出现腹腔内出血情况,1例患者出现血栓情况,不同组别患者在检查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上对比有差异性。结论 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病情发展较快,早期诊断对患者安全具有重要影响,与传统开腹探查方式对比,腹部CT检查方法可达到同样精准度,且安全性更高,不会发生感染等不良反应。
[关键词] 腹部CT;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诊断
        在急腹症中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并不常见,一旦发生病情会快速发展,且病情多为危重具有较高的病死率[1]。针对此,认为早期有效诊断对于提升治愈率至关重要。本次研究中,采用对比调查的方法分析了腹部CT在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于2019年3月~2020年3月在本院诊治的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患者中选取出50例为观察对象,依据检查方式的不同分组,将其中剖腹探查的25例作为对照组,另外行腹部CT检查的25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男14例,女11例,年龄28岁~74岁,平均年龄(53.26±3.57)岁。观察组:男16例,女9例,年龄27岁~76岁,平均年龄(54.27±3.52)岁。统计学分析证实不同组别患者并未存在年龄与性别的显著差异,可行对比调查。
1.2方法
        对照组:剖腹探查,在接近病灶部位做切口,通过切口进行探查,最终做出诊断。
        观察组:腹部CT检查,应用螺旋CT扫描仪,指导患者取仰卧位。造影剂选择为碘海醇,用量85-100ml,以3.0-3.5ml/s的速率注射。扫描后对所获取到的图像进行处理,同时进行冠状面与矢状面以及多平面重建,重建血管成像。
1.3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以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组间患者诊断精准度对比
        以病理结果作为标准,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检出率32.00%,肠系膜下动脉栓塞检出率28.00%,肠系膜上静脉栓塞检出率20.00%,肠系膜下静脉栓塞检出率20.00%,分别与对照组及观察组检出率进行对比均无差异性(P>0.05)。见表1。
 
注:三组分别对比均P>0.05
2.2组间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所有患者检查后均为出现相关性不良反应,对照组患者检查后2例患者出现感染情况,1例患者出现腹腔内出血情况,1例患者出现血栓情况,不同组别患者在检查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上对比有差异性(P<0.05)。见表2。
 
3 讨论
        在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的临床诊断中,以往多会采用剖腹探查方法,此种检查方法的敏感性较高,但具有一定创伤性[2]。后期在CT技术的不断发展下,促使腹部CT检查得以应用到此病症检查中[3]。综合本次调查结果来看,与传统剖腹探查方式对比,腹部CT检查检出率并未呈现出明显差异。但在安全性指标方面,剖腹探查方法可引发感染等不良反应,对比之下腹部CT不具有创伤性,为此,不会发生相关性不良反应[4]。急诊腹部CT有助于辅助医生早期确诊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同时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指导。而分期扫描的操作简单,检查所用时间较短,能够为患者病情发展程度的评估提供可靠依据[5]。
        腹部CT检查方式基于快速、无创等优势深受医生及患者的认可。应用腹部CT扫描检查,经由扫描能够观察患者肠系膜血管内是否存在栓子、肿瘤等情况。另外,腹部CT扫描还可辅助医生排除其他急腹症所引发的相关症状。此种作用的发挥主要是因为,CT扫描期间可同步对其他脏器实现观察,对于相关疾病的鉴别具有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病情发展较快,早期诊断对患者安全具有重要影响,与传统开腹探查方式对比,腹部CT检查方法可达到同样精准度,且安全性更高,不会发生感染等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李永霞,马跃虎,彭明洋.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临床应用价值[J].山西医药杂志,2020,v.49(09):43-45.
[2]陆瑶,李青春,方向军,等.几种常见急性肠系膜上动脉事件的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8,026(002):190-193.
[3]廖冠义,高青.经手术及血管影像学检查证实的66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临床分析[J].中华消化杂志,2019,39(2):111-114.
[4]王丽娜,柯岩美,宋吉慧,等.肠系膜CTA的影像学表现联合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对缺血性肠病严重程度的诊断价值[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9,24(004):430-433.
[5]梁腾飞,李保卫.55例肠系膜血管病变患者64排128层螺旋CT血管造影表现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8,v.26(04):106-10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