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茜茜,贺敏青
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
摘要 目的:对持续质量改进在小儿直型留置针穿刺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展开探讨分析,旨在改善直型留置针穿刺效果,为小儿直型留置针穿刺护理管理提供更具价值的参考。方法:患儿纳选时间限定为2018年3月-2020年3月,拟定样本总量83例,患儿为我院儿科收治并接受连续静脉输液治疗,随机分成对照组(41例,常规留置针穿刺护理),观察组(41例,行持续质量改进留置针穿刺护理),评价对比两组患儿回血时间、疼痛程度及穿刺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的回血时间为(0.32±0.07)s,Wong—Baker评分(2.28±0.26)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23,p<0.05;t=3.091,p<0.05);观察组患儿的一次穿刺成功率95.23%、液体外渗发生率30.95%、淤血发生率14.29%与对照组90.24%、46.34%、39.02%对比,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82,p=0.017;x2=11.022,p=0.000;x2=12.721,p=0.000)。结论:在小儿直型留置针穿刺护理管理中施以持续质量改进模式干预可明显改善患儿的直型留置针穿刺效果,患儿痛苦减轻,值得推广。
关键词:持续质量改进;小儿;直型留置针;穿刺护理;效果
本研究对持续质量改进在小儿直型留置针穿刺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展开探讨分析,为观察组入选患儿施以持续质量改进留置针穿刺护理,取得令人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患儿纳选时间限定为2018年3月-2020年3月,拟定样本总量83例,患儿为我院儿科收治并接受连续静脉输液治疗,随机分成对照组(41例),观察组(41例)。纳入标准:①意识清楚;②能进行语言交流;③穿刺部位静脉条件良好;④无感觉功能障碍,无瘢痕体质等其他影响指标测量的疾病;⑤无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排除标准:①合并心脏疾病;②死亡风险大或无法进行正常沟通交流;③家属不协助研究调整或拒绝参与研究;④血液循环系统障碍。对照组中男女占比:53.66%:46.34%,年龄区间为0.3-5岁,均量(2.52±0.21)岁;观察组中男女占比:50.00%:50.00%,年龄区间为0.3-6岁,均量(2.59±0.25)岁;入选患儿的基础资料数据对比可见p>0.05,即数据无明显差异。
1.2方法
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化留置针穿刺护理,即为患儿进行穿刺部分消毒,为患儿及其家属简单讲解直型留置针在改善静脉输液及减少穿刺次数中的积极作用,穿刺-固定-调试滴注速度-书写护理记录,即完成。
观察组患儿接受持续质量改进留置针穿刺护理:①持续质量改进的心理疏导;在陌生的环境中接触陌生的医护人员并进行带创伤性操作,大多数患儿均对留置针穿刺有强烈的恐惧心理,多数儿童对穿刺充满恐惧感而至其配合度不佳,因此增加了儿童穿刺成功率的难度。护理人员需在常规心理疏导的基础上对影响患儿负面心理的相关因素展开逐条分析并总结,结合患儿年龄、家属配合度、科室实际条件等情况为其展开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以提升患儿在穿刺环节的配合度,为缩短穿刺回血时间,增加一次性穿刺率,患儿配合度增加还对降低体外渗及穿刺部位淤血风险有积极意义[1]。②持续质量改进的健康宣教工作,患儿及其家属对直型留置针穿刺的了解度不高是影响穿刺效果的一大因素,护理人员需对患儿及其家属对直型留置针穿刺相关知识了解程度展开调查,在进行的调查的过程中根据患儿及其家属个体化因素展开针对性的宣教方案改进,从患儿病情缓解、改善治疗效果及降低穿刺次数等角度出发,在不断总结宣教效果的基础上,为患儿及其家属展开持续性的宣教工作,使健康宣教工作质量得到保障。
1.3评价标准
患儿疼痛程度由责任护士在进行留置针穿刺时采用Wong—Baker面部表情量表(Cronbach′sα=0.887,重测信度=0.872)进行评估,协助患儿自评疼痛程度。用6种面部表情从微笑-悲伤- 哭泣来表示疼痛程度,分别计0~5分,0分为无疼痛,1分为有点疼痛,2分为轻微疼痛,3分为疼痛明显,4分为疼痛严重,5分为剧烈疼痛。
回血时间:患者在接受静脉穿刺后由课题组另一成员用秒表记录回血时间。
评价对比两组患儿的留置针穿刺效果,即一次穿刺成功率、液体外渗发生率、淤血发生率。①穿刺是否成功:穿刺成功标准:针头一次进入血管,穿刺部位无肿胀、无药液外渗,保持输液通畅为成功,否则为失败( 包括退针、刺破血管、输液不畅等)。②是否有液体外渗:由操作者本人观察输液整个过程中有无液体外渗;③穿刺部位淤血发生情况:观察输液完成后第二天穿刺局部有无淤血情况及第三天穿刺局部的复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在本次研究之中应用的软件为SPSS20.0,将采集的信息进行导入和处理从而获取相应的计算结果,计数以%的形式显示,并在X2检验之后,正负差计量数据用±s表示,通过t检验之后,P0.05则为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的回血时间及疼痛程度对比
观察组患儿的回血时间为(0.32±0.07)s,Wong—Baker评分(2.28±0.26)分,观察组患儿的回血时间为(0.53±0.09)s,Wong—Baker评分(3.21±0.29)分,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23,p<0.05;t=3.091,p<0.05)。见表1。
2.2两组患儿穿刺效果对比
观察组患儿的一次穿刺成功率95.23%、液体外渗发生率30.95%、淤血发生率14.29%与对照组90.24%、46.34%、39.02%对比,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82,p=0.017;x2=11.022,p=0.000;x2=12.721,p=0.000)。见表2。
3讨论
我国儿科患儿需要进行静脉输液治疗的人数正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儿科住院患儿的留置针穿刺率在90%以上,因此患儿留置针穿刺护理方法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静脉穿刺具有一定的创伤性并由此带来的疼痛及渗液、伤口淤血等并发症,使患儿穿刺恐惧感增加,从而影响穿刺效果,对整体治疗效果造成不良影响。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的回血时间、Wong—Baker评分、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的一次穿刺成功率、液体外渗发生率、淤血发生率与对照组对比,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持续质量改进留置针穿刺护理在改善穿刺效果、降低患儿疼痛程度中的积极作用[2]。
综上所述,在小儿直型留置针穿刺护理管理中施以持续质量改进模式干预可明显改善患儿的直型留置针穿刺效果,患儿痛苦减轻,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晓燕, 林晓萍. 持续质量改进在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8, 26(8): 156-158.
[2]张丽芳. 持续质量改进在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护理管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18, 003(010):P.123-124.
贾茜茜,1993.12.8,民族:汉族,性别:女,籍贯:山东菏泽,工作单位: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儿科,学历:本科,职称: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