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娟
南京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 江苏南京 210000
【摘要】目的 分析和探究将危机管理模式应用到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的有效性。方法 随机抽取了2019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120例急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划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管理模式,而实验组患者实施了危机管理模式,然后对其护理效果进行对比。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危机事件识别评分、危机意识评分、危机处理能力评分和满意度等指标均高于对照组,而所对应的平均住院时间比对照组低,他们之间所取得的研究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对急诊患者进行临床护理管理过程中,为其提供危机管理模式,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其危机处理效果,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率,而且还可以提高患者的护理效果和满意度。
【关键词】急诊科护理管理;危机管理模式;应用效果
急诊科是临床常见的一个科室,其负责对重症患者实施抢救、治疗和护理的科室。急诊患者一般存在起病急、进展快、危害性大等特点,加之急诊科患者具有比较大的流动性,因此做好急诊科护理管理工作至关重要,这样不仅可以排除潜在风险因素,而且还可以确保临床护理服务的有效性。而常规护理管理模式所取得的效果不太理想,因此我院尝试引入危机管理模式,并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护理结果,下面对其给予介绍。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文研究随机选择了2019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120例急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划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中34例男,26例女,年龄在20-75岁,平均(48.5±1.2)岁;实验组中35例男,25例女,年龄在21-75岁,平均(48.9±1.3)岁。在临床方面两组患者对应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存在一定的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临床治疗阶段,实施常规护理管理模式,对患者的身体症状和指标给予检测和记录,并耐心解答患者的合理提问。而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又实施了危机管理模式,具体内容如下:(1)预防控制。急诊护理人员需要做好病情危急患者的救治工作,并加强与患者和家属进行交流与沟通,对各种疑问给予耐心的解答,同时开展系统性的心理疏导,以确保患者的焦虑、不安、恐惧等情绪心理得到有效改善,确保后续治疗和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2)培养危机意识。急诊科要告知护理人员临床上常见的风险因素,并组织针对性、系统性的培训活动,以此来达到培养护理人员危机意识的目的;(3)危机处理。护理人员需要结合患者病情特点,来制定不同的危机计划,以确保相关问题可以在短时间内给予有效处理,进而降低对患者造成的危害。同时,在危机发生后还需要对家属和患者进行必要的安抚,以免诱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4)综合管理。护理人员在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时,可以告知相关法律、法规,告知患者医疗风险。由护士长对患者家属存在的不理智行为给予安抚,以免问题的扩大化。每月开展一次危机事件分析、讨论和总结大会,查找事件原因,并给予改正,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1.3临床评定标准
(1)对两组患者的危机事件识别评分、危机意识评分、危机处理能力、平均住院时间等指标进行记录和对比;(2)借助自制调查问卷来分析和探究两组患者对急诊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主要分为四个等级,分别是非常满意(≥90分)、比较满意(80-89分)、满意(70-79分)、不满意(<70分),总满意度=(非常满意+比较满意+满意)/总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和满意度等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选择了均数±标准差给予表示,计数资料选择了百分数(%)给予表示,组间研究数据对比选择t检验,如果P<0.05,则反映研究数据差异具备一定的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护理结果对比
统计发现,实验组患者所对应的危机事件识别评分、危机意识评分、危机处理能力评分等指标均比对照组高,而平均住院时间比对照组低,数据差异具备一定的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3.讨论
急诊科收治的对象相对比较特殊,这就对急诊科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和抢救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以免增加患者风险事件的发生,确保患者治疗的有效性。在急诊科护理管理过程中,引入危机管理模式,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各类危机事件,并对患者病情给予准确评估,进而降低危机事件的发生率,确保后续临床治疗及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胡瑞琴.危机管理模式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应用效果疾病救治率影响评价[J].饮食保健,2018,6(46):91-92.
[2]陈戒慧.危机管理模式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应用的有效性分析[J].母婴世界,2018,11(15):126-127.
[3]何芝.危机管理模式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应用的有效性探究[J].医学信息,2018,5(z2):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