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患者针刺肌筋膜触发点联合疼痛康复治疗的疼痛抑制效果

发表时间:2020/11/16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21期   作者:李雁冰
[导读] 目的 探析针刺肌筋膜触发点联合疼痛康复治疗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患者的疼痛抑制效果
        李雁冰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广东湛江 524003

        【摘要】目的 探析针刺肌筋膜触发点联合疼痛康复治疗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患者的疼痛抑制效果。方法 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随机抽取我院收治的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患者60例作为此次研究的主要对象,将其统一编号后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分别给予针刺肌筋膜触发点联合疼痛康复治疗(n=30)和单独的疼痛康复治疗(n=30),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疼痛抑制效果。结果 实验组和常规组治疗前的疼痛抑制效果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实施不同干预后实验组的视觉模拟评分(VAS)、疼痛评估指数(PRI)、现时疼痛强度评分(PPI)相比常规组较低,P<0.05。结论 针刺肌筋膜触发点联合疼痛康复治疗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患者的疼痛抑制效果显著,可进行推广、采纳。
        【关键词】脊髓损伤;中枢性疼痛;针刺肌筋膜触发点;疼痛康复;疼痛抑制效果
        中枢性疼痛是脊髓损伤后引发的一种常见并发症状,患者主要表现为自发性针刺痛、烧灼痛或麻木痛,如果不给予患者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和干预,将会影响其日常生活质量,疼痛严重者还会出现自杀等严重不良行为[1]。本次研究中将选取我院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60例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患者,采用针刺肌筋膜触发点联合疼痛康复治疗后的效果进行分析,探究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更多有效的治疗方案。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中纳入的对象为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患者,纳入时间和患者例数分别为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和60例;给予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统一编号后,按照数字法分为两组,每组各有患者30例。常规组,患者年龄20-57(37.8±2.3)岁;其中男女性别比例为18:12;病程时间3个月-2年(1.2±0.2)年。实验组,患者年龄20-57(37.2±2.5)岁;其中男女性别比例为16:14;病程时间3个月-2年(1.4±0.2)年。所有患者及家属均对于此次研究内容表示认可,并进行签字确认;两组研究对象的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等,比较差异小,无统计意义(P>0.05),纳入研究[2]。
        1.2方法
        1.2.1常规组患者
        常规组,给予单独的疼痛康复治疗。其主要内容包括(1)药物治疗:由医护人员给予患者服用盐酸阿米替林片(生产厂家:常州四药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3764;规格:25mg*100片)口服,每次1片,每日2次;卡马西平(生产厂家:江苏鹏鹞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1018;规格:0.1g*100片)口服,每次1片,每日3次[3]。(2)心理支持:医护人员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后了解其内心真实想法以及疼痛程度,站在患者的角度为其进行治疗和干预,指导患者采用听音乐、看视频、深呼吸 、全身放松 、冥想等方式进行注意力转移,同时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叮嘱其能够给予患者更多的支持和理解,充分减轻患者的精神压力以及疼痛程度[4]。(3)物理疗法: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采用肢体按摩的方式进行缓解,按摩过程中需要合理控制力度,并沿患者的神经根走向,每天按摩2次,每次按摩时长为20分钟。以上治疗方法的治疗时间一共为8周。
        1.2.2实验组患者
        实验组,给予针刺肌筋膜触发点联合疼痛康复治疗。由医护人员在给予患者进行常规的疼痛康复基础上实施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为患者的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后采用 5 号针头注射器在下肢肌肉肌筋膜触发点部位进行反复穿刺,观察患者的肌肉感觉,如果出现肌肉抽搐或极度酸胀感则属于有效治疗,每周需要治疗2次,治疗时间一共为8周。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疼痛抑制效果,并进行有效的观察对比。其中,疼痛程度采用 McGill疼痛问卷表 (SF—MPQ )进行问卷调查,主要内容包括视觉模拟评分(VAS)、疼痛评估指数(PRI)、现时疼痛强度评分(PPI),评分均较低的一组患者表示临床接受的治疗效果显著。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所得数据采用 SPSS 23.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根据不同资料类型以及检验目的分别进行 t 检验法、卡方检验法和秩和检验法等,P<0.05 表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实验组和常规组治疗前的疼痛抑制效果相比,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实施不同干预后实验组的视觉模拟评分(VAS)、疼痛评估指数(PRI)、现时疼痛强度评分(PPI)相比常规组较低,两组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参考相关文献资料发现,人体在遭受到脊髓损伤后的半年内出现疼痛症状的患者约达64%,而1年后出现疼痛症状的患者约达63%;究其原因可能与患者的中枢兴奋性增高、5-羟色胺以及临床中相关不良情绪有关,临床中通常给予患者实施常规的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以及心理支持等疼痛康复进行治疗,但是其整体效果不是较为显著,仍需要不断的研究和探析[5]。
        本次研究中通过给予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患者采用针刺肌筋膜触发点联合疼痛康复治疗后的结果表示,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VAS)、疼痛评估指数(PRI)、现时疼痛强度评分(PPI)均出现了明显的降低,疼痛程度改善效果明显;相比传统的疼痛康复治疗效果更加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肌筋膜触发点属于临床中针对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治疗中一种新型的手段,其主要是通过针刺的方式有效抑制患者的疼痛传导,并适当的增加患者的内啡肽,促进局部组织淋巴代谢,整体针刺过程中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程度[6];联合传统的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以及心理支持等疼痛康复治疗方法,整体运用效果显著。另外,相关医学研究专家也曾表示,针刺肌筋膜触发点在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患者临床治疗中具有较好的改善疼痛效果,可致使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VAS)低至(3.07±0.96)分,与本次研究数据一致。
        综上所述,针刺肌筋膜触发点联合疼痛康复治疗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患者的疼痛抑制效果显著,可以充分改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VAS)、疼痛评估指数(PRI)、现时疼痛强度评分(PPI),缓解其疼痛程度,整体而言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龙佳佳, 谭树生, 谢青,等. 针刺肌筋膜触发点联合疼痛康复治疗对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的抑制作用[J].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8, v.46(7):124-127.
[2]吴昊峰. 对腰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进行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的效果研究[J]. 当代医药论丛, 2020, 18(5):196-197.
[3]舒永进. 针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联合肌肉牵伸治疗颈肩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效果评价[J]. 中外医学研究, 2019, 17(35):159-161.
[4]车文生. 芍药甘草汤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的疗效分析[J]. 中国执业药师, 2019, 16(6):78-80.
[5]何琳, 郑耀珍, 覃华,等. 肌肉牵张与冷敷对颈部肌筋膜触发点针刺后疼痛的效果[J]. 中国临床护理, 2019, 11(4):346-347.
[6]吴严冰, 保文莉, 胡孝海. 肌筋膜触发点联合牵伸运动治疗股髌疼痛综合征[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20, 41(1):147-15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