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在前牙口腔种植临床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16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21期   作者:龙宜秀
[导读] 目的:大量研究文献表明患牙拔除后,患者前牙区的牙槽骨在体积、质量、
        龙宜秀
        西山兰林诊所, 云南 昆明650100
        【摘要】目的:大量研究文献表明患牙拔除后,患者前牙区的牙槽骨在体积、质量、形状方面会出现若干变化。拔牙位点保存技术能够预防患者牙槽嵴出现萎缩吸收以及牙龈软组织退缩,使患牙区域软硬组织满足后期义齿种植之所需,达到口腔修复美学要求的目的,故而研究和探讨此技术在前牙口腔种植临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20年8月1日至9月2日期间,选取本院诊治的100例前牙口腔种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表数法作为分组方式,将100例患者划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各50例患者(共62颗患牙),分别采用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和常规治疗方式。观察指标为两组患者的牙槽骨宽度及高度、牙槽骨吸收情况及美学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接受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牙槽骨宽度及高度水平、美学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牙槽骨吸收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拔牙位点保存技术能够为前牙口腔种植提供良好组织条件,改善术后前牙区的牙槽骨高度及宽度,有效保护残余牙槽骨的骨量且有助于提升美学效果。
        
        随着现代口腔医学的不断进步,口腔种植已经成为最常见的口腔临床治疗技术之一。然而,患牙被拔除之后,该区域的牙槽骨通常会出现废用性萎缩吸收,导致后期义齿种植时缺乏必要的固定骨组织,并不利于义齿的稳定使用,可能会造成一系列的并发症以及影响美观效果,无法真正满足患者对口腔种植修复的预期要求。通过对本院收治的100例前牙种植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概述,详细分析对照组与观察组的诊治方法,在明确观察指标的前提下,结合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应用的观察结果,讨论和分析常规技术与新技术在前牙口腔种植临床中的应用价值。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取2020年8月1日至9月15日期间,本院收诊的100例前牙区口腔种植患者。
        纳入标准:患者经口腔检查后确诊为前牙列缺损,影像学检验表明患牙并无修复或保存价值;患者年龄均处于18岁以上,65岁以下;患者口腔卫生良好,拔牙位点并无炎症等禁忌症。
        排除标准:存在较严重的重要内脏或其他器官疾病;合并其他口腔及系统性疾病;存在过往精神病史。
        分类标准:采取随机表数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划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50例,牙周炎9颗、根折12颗、根尖周炎8颗),对照组(50例,牙周炎15颗、根折10颗、根尖周炎8颗)。另外,通过对两组患者的人口统计学变量进行对比分析,均无显著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1)观察组治疗方案
        观察组患者拔牙同期采取拔牙位点保存技术,术前采取常规处理方式与流程。患牙拔除之后,治疗方案为:立即进行即刻位点保存,采用Bio-Oss骨粉作为填充材料,对拔牙窝位予以充填至平整状态,再采用Bio-Gide胶原膜对创口表面予以平铺。术后5d至7d内需每日按时服用消炎药,每隔3至6月进行复查,愈合后将义齿软组织置入牙窝内。
        (2)对照组治疗方案
        对照组的50例患者术前采取消毒处理,用碧兰麻对患处进行局部麻醉,拔除患牙过程中需保持稳定性,借助牙周膜环切刀将牙周膜切断,保留牙槽骨的有效及组织完整。待患牙拔出之后,挖匙剔除感染组织及囊肿等,按照微创原则使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创口,将牙齿拔出手术对牙龈造成的创伤降低至最低。
        1.3 观察指标
        ①两组患者牙槽骨体积:术前运用影像学技术测量患者前牙区的牙槽骨高度、宽度;②两组患者牙槽骨吸收量:运用影像学技术对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的牙槽骨吸收情况进行评分;③两组患者牙槽美学效果:对患者术前及术后牙龈、种植体和软组织情况给予评价。评分标准为:总分100分,70分以上为优质评价,60分以下说明患者对美学效果满意度较低。

2 结果与讨论
        2.1两组患者牙槽骨体积变化比较

        如表1所示,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牙槽骨高度与宽度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患者牙槽骨的高度、宽度水平在治疗前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不大,而治疗后的观察组相比对照组而言,前者牙槽骨高度和宽度水平显著优于后者。

        如表2所示,通过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的牙槽骨吸收情况。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与观察组患者之间的牙槽骨吸收量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即观察组患者的唇腭向骨吸收量和垂直向骨吸收量水平均优于对照组数据。
   
        2.4 讨论分析
        在分析观察指标的数据结果之前,还需探究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应用的主要原因。从理论层面来看,人体的牙槽骨会随着牙齿生长而持续发育,当患者的患牙被拔除后,术后前3个月之内的牙槽嵴吸收速率会出现显著变化,典型特征为牙槽嵴的萎缩现象。从牙槽骨的三维体积形态变化角度来看,患者牙槽骨颊侧吸收普遍多于舌侧吸收,并且会受到诸如并发症类型、义齿材质、拔牙过程等诸多因素所共同影响,现实中牙槽骨宽度丧失常常高于高度丧失。若是患者拔牙后的牙槽骨宽度、高度丧失严重,必然会导致义齿的支撑结构不够稳定,缺乏必要的种植位点条件,并间接影响到治疗后的口腔修复美观效果。
        通过运用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可在患者拔牙同期采取有效的治疗干预措施,即尽可能地保存牙槽骨及牙龈软组织,降低义齿种植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手术干扰问题。根据上文的观察结果数据来看,在观察组患者前牙口腔修复临床中应用拔牙位点保存技术,观察结果与过往研究结论基本一致,说明此技术能够避免患者拔牙后因牙槽骨形态改变导致口腔修复成功率及美观效果不及预期,更是口腔修复与管理的首选方案。患者拔牙同期过程中,医师可运用先进的骨材料或替代性材料对拔牙窝位进行填充,可有效维持窝内的牙槽骨质量与体积,为后续的牙种植体的植入与修复治疗提供科学的组织条件,达到最终的口腔修复和美学效果维护之目的。

3 结论
        研究表明,观察组患者在前牙口腔种植临床中运用了拔牙位点保存技术,术后的牙槽骨体积形态、吸收量情况及美观效果均优于对照组患者,这充分说明拔牙位点保持技术已经趋于成熟并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结合韩小梅、吕广辉的研究成果,本文认为拔牙位点保存技术的应用成效取决于骨材料或替代材料,建议唇侧骨板缺损的在拔牙同期应当采用CGF联合骨代用品,理论上对于降低患者术后牙槽骨宽度丧失具有显著效果。另外,根据徐丹、姚淳等成果,Bio-Oss骨粉材料同样也具有较高水平的应用价值,其核心优势还在于此类材料的成本较低,且操作技术难度水平不高,可大规模地广泛应用于前牙口腔种植临床。在影响因素方面,尽管拔牙位点保存技术能够为患者后期的义齿种植提供良好条件,但临床中也会受到材料种类、牙槽窝封闭方法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包括材料单一或复合、屏障膜、自体组织、患者牙位、牙槽窝完整情况等。总而言之,此技术在临床中融合了微创与骨引导两种技术的优势,基本能够规避拔牙对患者牙槽骨完整性、周围软组织形态等负面影响,有效改善口腔修复术后的患者牙槽骨生理变化及美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韩小梅,吕广辉,李文超.CGF联合骨代用品在美学区域拔牙位点保存技术中的应用效果[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3,45(10):1219-1220.
[2]徐丹,姚淳,顾敏.Bio-Oss骨粉和Bio-Oss骨胶原位点保存的效果评价[J].上海口腔医学,2020,29(04):414-417.
[3]赵蜜,丁越,张辉.拔牙后位点保存效果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20,13(04):243-24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