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大淼
伊春市第一医院 (黑龙江 伊春 153000)
摘要:目的: 探讨跟骨关节内骨折内固定手术并发症。方法:收治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84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试验组。试验组采用切开复位外加“Y”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常规组采用“L”形切口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临床治疗优良率均显著优于常规组( P <0.05)。结论: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行内固定手术后,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关键词: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并发症
跟骨关节内骨折是骨科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复杂的骨折症状,虽然近些年来医疗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对此还没有比较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一般情况下使用手术对患者进行治疗,但是由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出现切口皮瓣坏死的现象,患者常会感觉跟骨周围的疼痛感剧烈。为了能够明确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在进行骨关节内骨折固定手术后出现并发症的原因,以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对在我院骨科进行治疗的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 84 例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主要讨论跟骨内骨折内固定术并发症出现的主要原因,且提出了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案,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收治进行手术的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84例,男49例,女35例;年龄17~69岁,平均(45.8±2.9)岁。随机分为常规组42例和试验组42例。所有患者中因车祸原因39例,从高中坠落45例。所有患者均没有出现开放性的软组织损伤及其他症状,都为新鲜闭合的跟骨关节内粉碎性骨折的骨折类型。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方法:试验组患者采用外侧Kocher切口,在切开患者皮肤后,剥离骨膜下方的皮瓣,将跟骨外侧壁暴露在外的同时,要保护腓骨长肌腱和短肌腱。在实施手术的过程中则需要注意,不能对皮瓣进行过分的牵拉,要尽量防止皮瓣出现反折的情况。在暴露距下关节后应该清除跗骨窦内的软组织,并以距下关节面作为实际参照物,采用骨膜剥离子将撬起,并使用两枚克氏针将跟骨丘部的部位与距骨固定在一起后,并在其与跟骨结节处轴向打进一枚斯氏针,逐渐向远侧进行牵引和旋转,这样就能够保证骨结节逐渐复位。此外在外侧利用“Y”型跟骨钢板采取固定措施,而用于固定骨丘部的螺钉则需要打入载距突。对患者使用橡皮引流条,并进行加压包扎,使用石膏托对患者的伤处进行固定。术后处理则需要将患者的患处抬高,并且用石膏托将其固定。患者在术后即可进行足趾的屈伸训练。在出现感染、切口处的皮肤不愈合或者坏死状态时,则需要对其相应部位的石膏进行修整,使其能够较为便利地更换敷料。还应该在48h以内将引流橡皮片拔出。在3周左右应该拆除,避免伤口出现裂开的情况。在围手术期间应该使用常规的抗生素治疗。6~8周以后拆除石膏托,3个月后即可开始部分负重训练,之后应该逐渐增加,直到能够完全负重。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以上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 x ± s )表示,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使用率(%)表示,采用 χ 2 检验; 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 果
试 验 组 患 者 的 不 良 反 应 发 生 率9.52%(4/42),明显低于常规组的23.80%(10/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试验组患者的临床治疗优良率85.71%(36/42),明显高于常规组的 71.43%(30/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见表1。
.png)
三、讨论
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在内固定术之后,会有早期并发症的现象,患者常出现复位与固定不良、伤处感染、手术处的皮肤坏死、疼痛等现象。导致患者下关节产生痛症的原因是距下后关节面复位不良。因此,对患者骨折块的解剖复位是十分重要的,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另外,由于人的跟骨外侧的皮下组织特别薄,并且跟骨骨折的同时,有可能会出现软组织的肿胀和损伤的现象,因此患者术后的感染率比较高。在患者围手术时期,则需要利用抗生素预防感染。而患者皮肤坏死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受到手术时间、手术前软组织条件、皮瓣的类型及牵扯情况的影响。
总而言之,患者进行跟骨关节内骨折内固定手术后,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主要受到了跟骨受伤的机制的影响,并与跟骨解剖特点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应在患者的最佳治疗时期进行手术治疗措施。在术前要准备充足,而在手术中还要避免对全厚皮瓣过分牵拉和反折。要提高患者内固定的牢固程度,应在复位后关节面骨折块做支撑并进行植骨。在围手术时期使用抗生素能够预防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一旦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则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处理。
参考文献
[1] 王健.跟骨关节内骨折内固定手术并发症分析[J].中外医疗,2015,4(5):74-75.
[2] 行斌斌.跟骨关节内骨折内固定手术并发症 分 析 [J]. 中 外 医 学 研 究,2015,8(12):1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