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春燕
恩施市建始县中医院 ,湖北 恩施 445300
【摘要】目的:分析探究于肝内胆管癌诊断中联合应用CT以及MRI技术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74例肝内胆管癌患者作为研究主体,均采取手术以及病理确诊,在诊断期间采取CT、MRI扫描检查,对比不同检查方式所得结果和病理诊断结果之间存在的差异。结果:相较于病理学诊断所得结果,联合应用CT以及MRI技术取得的符合率较高,可达到98.65%,所得数值高于任何单一检查措施,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肝内胆管癌诊断期间联合应用CT以及MRI诊断措施取得的诊断准确率比较高,由于单独诊断措施,值得推广。
【关键词】CT;MRI技术;肝内胆管癌;诊断意义
肝内胆管癌在临床实践中属于高发的原发恶性肿瘤,其发生概率仅仅低于单细胞癌,分析此疾病好发群体以60-70岁男性群体为主,可以将疾病类型划分为肝门区胆管细胞癌、远端胆管细胞癌以及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等。目前临床针对肝内胆管癌的发病机制并不明确,但是有临床研究资料表示和先天性胆管畸形、先天性纤维化以及胆管结石具有密切关系[1]。但是因肝内胆管癌的早期临床特征缺乏,尽早采取准确诊断措施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分析研究,选择收治的74例肝内胆管癌患者分析探究,现将具体内容总结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本院病理检查确诊为肝内胆管癌的患者作为研究主体,共计74例,入院检查时间为2019年8月—2020年8月,分析患者一般资料,包含男性52例,女性22例,年龄跨度为47~76岁,平均年龄为(61.42±3.68)岁;病程为2~2年,平均病程为(1.07±0.18)年。
1.2方法
CT检查:应用西门子64排多层螺旋CT扫描仪器进行检查,要求患者在检查前禁食4小时,上机后采取仰卧位,首先展开全肝平扫,扫描范围选择隔顶部直至肾脏下缘,将扫描层厚设置为5mm,层距设定为5mm,展开全肝增强扫描,在患者增强扫描前经肘静脉以3.0ml/s速率高压推注80-100ml的碘海醇注射液,注射完毕以后进行动脉期(30s)、门脉期(60s)以及延迟期(5分钟)的动态扫描[2]。
MRI检查:检查期间应用西门子1.5T磁共振扫描仪,在患者接受检查之前展开简单呼吸训练,保证患者充分掌握均匀呼吸、合理屏气措施,首先选择冠状位、矢状位以及横断位进行平扫,扫描范围于膈顶至肾脏下缘位置,参数设定为TIWI:TR调整为110ms、TE设定为4.7ms;T2WI:TR调整为3500ms、TE参数设置为79ms,层厚则设定为 6mm;然后展开全肝的增强扫描,在采取增强扫描前经肘静脉高压推注0.1-0.2mmol/kg 造影剂钆喷酸葡胺,速率设定为3.0ml/s,同时应用T2WI 序列分别展开横断位、冠状位与矢状位的增强扫描[3]。
1.3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应用CT、MRI诊断措施后和病理诊断措施的差异,评估诊断符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和单独应用CT或者MRI诊断措施进行比较,联合检查的诊断符合率明显较高,P<0.05,具体数据见表1。
.png)
3 讨论
此次研究结果表示,CT、MRI联合诊断的符合率明显优于单独应用CT和MRI诊断措施,数值对比差异为P<0.05,分析原因如下: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和进步,CT诊断以及核磁共振成像在临床疾病诊断中被广泛地应用。肝内胆管细胞癌在采取CT诊断以后表现为类圆形无包膜团块,边界并不清晰,呈现为浸润性生长状态。采取MRI平扫,能够更容易发现小病灶,在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分辨率,且具有多参数成像、分辨率高的特点,能够清晰显示胆管内浸润情况。两种诊断方式联合应用具有良好的优劣互补作用,对肝内胆管癌可作出有效诊断[4]。
综上所述,在肝内胆管癌诊断中联合应用CT技术以及MRI技术对提高诊断准确率具有积极意义,可以为患者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陈晓华,郭作梁,马兴灿,等.联合应用CT与MRI诊断肝内胆管细胞癌的价值分析[J].现代医用影像学,2020,29(01):7-9.
[2]张梅,丁洪彬.螺旋CT和MRI诊断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运用价值分析[J].影像技术,2019,31(06):39-42.
[3]刘国爱,刘斌,孙代林.CT、MRI技术在肝内胆管癌诊断中的联合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9,26(03):93-95.
[4]黎涛,杨永青.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CT及MRI征象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9,9(17):149-15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