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族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现状调查

发表时间:2020/11/16   来源:《健康世界》2020年第19期   作者:申传英
[导读] 探讨朝鲜族儿童青少年抑郁现状,为朝鲜族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申传英
        吉林省延边脑科医院 精神一科 133000
        【摘要】目的 探讨朝鲜族儿童青少年抑郁现状,为朝鲜族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延边地区于2019年12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延吉市范围内1所朝鲜族小学,以5-6年级朝鲜族小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简版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10)进行调查。结果 抑郁障碍检出率为12.9%,是否为留守儿童在抑郁总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朝鲜族儿童抑郁障碍程度较高,特别是留守儿童的抑郁程度更高,因此需要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
【关键词】朝鲜族;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精神健康问题日趋凸显,我国至少有3000万儿童青少年存在各种心理精神健康问题[1]。抑郁症作为10-19岁的儿童青少年自杀的首要原因,国外43%青少年因抑郁问题接受心理咨询服务,有躯体不适、恐惧、烦躁、学校适应差、成绩低下、欺凌、盗窃、暴力等表现[2-4]。由于其表现与成年人患病后表现有所差异,许多家长并未引起重视,导致无法及时发现系统治疗,从而降低了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水平。因此,本文通过对朝鲜族小学生进行调查,为以后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于2019 年12月在延吉市范围的一所朝鲜族小学中采用随机抽样法以班级为单位选取样本量。纳入标准:(1)在校就读的5年级和6年级小学生,能独立作答问卷;(2)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调查时间内未及时参加本次调查者。(2)非朝鲜族。共发放问卷194份,剔除不合格问卷23份,最终得到有效问卷171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 88.14%。
1.2调查方法 
        经取得选取的小学相关领导同意后,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资料收集,由研究者本人及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完成。开始调查前,对研究对象发放知情同意书,并解读内容,确保研究对象正确理解知情同意书内容和含义。随后在自愿同意参加的前提下发放问卷,以统一指导语讲解调查目的及问卷填写方法。要求被调查者逐条根据调查表内容如实回答,调查员在现场进行适当的指导和讲解,填写时间为20分钟,所有问卷当场收回。本次调查使用简易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Validity of Short Forms of 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urvey Depression Scale,CES-D10),CES-D10量表是熊戈[5]重新修订,该量表有10个条目,包括抑郁情绪、积极情绪、躯体症状等3个维度,采用Likert4级评分法,不足1天者为“没有或基本没有”,1-2天为“少有”,3-4天为“常有”,5-7天为“几乎一直有”。上述顺序依次评分为0-3分,其中2个条目为反向记分。总分为30分,≥15分为抑郁障碍,其Cronbach's α系数为0.78-0.81。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 EpiData 3.1 软件录入数据,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所有变量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表示,计数资料以相对数表示,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171名朝鲜族儿童青少年中,有抑郁障碍22(12.9%)名,无抑郁障碍149(87.1%)名;男生79(46.2%)名,女生92(53.8%)名;非留守儿童92(53.8%)名,留守儿童79(46.2%)名。其中,是否为留守儿童在抑郁总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本调查结果显示,在171名朝鲜族小学生中,抑郁障碍检出率为 22(12.9%)名,高于丁慧思[6]的研究结果,处于较高水平。这可能与采用的测评工具不同,地域的生活环境、文化背景的不同,样本量的大小有关。朝鲜族儿童由于父母出国劳务,容易产生情感缺失,尤其在较为敏感的青春期无法进行有效沟通减轻负性情绪。其次,在校时的总体自我评价越高,抑郁程度越低,这可能自信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压力与紧张感少,善于调节自身情绪有关。最后,家庭经济情况越好,抑郁程度也越低,这可能由于与其他人的攀比心理,容易产生自卑有关。因此,需要进一步进行儿童青少年多层次的心理精神需求变化,充分调动、利用资源,科学、全面的提心理精神健康服务,及时就医,科学治疗,保证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杨俊. 苏州市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发展趋势研究[D]. 苏州大学, 2012.
[2]Yeon-Ran Hong,Eun-Young Do.Factors Related to Depression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from Lower-income Class[J].J Korean Soc Matern Child Health, 2014, 18(2):264-272.
[3]李宏, 宋丽萍, 何兴鑫,等.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预防青少年抑郁的研究进展[J]. 医学与哲学(A), 2016, 37(2):37-40.
[4]Carlson G A , Kashani J H. Phenomenology of major depression from childhood through adulthood: analysis of three studies[J]. Am J  Psychiatry, 1988, 145(10):1222-1225.
[5]熊戈.简版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在我国青少年中的效度[D]. 湖南师范大学, 2015.
[6]丁慧思, 韩娟, 张敏莉, et al. 青少年抑郁症状与儿童期创伤、心理弹性的关系[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7, 31(10):798-80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