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公路工程路基路面病害治理

发表时间:2020/11/16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0年8月22期   作者:李军
[导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公路建筑技术愈发成熟,
        李军
        天津市宝坻区交通局 天津 301800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公路建筑技术愈发成熟,我国公路总量已跃居世界前列,新建公路质量逐年提升,行车舒适性、安全性更佳的沥青公路总量逐年增加,为交通运输行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一方面公路路面常年承载着大流量、大负荷所带来的交通压力,加之我国幅员辽阔,公路里程长,且需跨过多个地形单元及气候极寒或极热的地区;另一方面,沥青材质路面具有渗水快、成本高、老化快等缺陷。这些因素极易诱发公路路面病害现象,进而导致公路使用寿命降低,道路交通运输领域发展受到限制,甚至导致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为有效解决公路路面病害问题,相关部门要科学分析病害种类,从源头找出病害成因,对症下药,使公路路面病害顽疾得到根治。
        关键词:公路工程;路基路面;病害治理
引言
        在时代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公路以及路桥建设的要求变得越来越严格,普通民众对于路桥建设的关注度也在逐渐提升。路基路面施工是整个路桥工程中的重要内容,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很容易出现质量问题。工程监管人员和技术人员在进行道路的施工过程中要重视工程施工技术,通过材料试验检测可以保证材料的实用性,减少不必要的材料浪费和重新采购,进而就使工程造价有所降低,控制路面平整度,确保工程建设的整体美观性和日常的行车安全。
1公路工程建设中比较常见的路基路面病害
        1.1路基翻浆
        季节冻融地区,春融时路基或路面基层含水率过高,强度急剧下降,在行驶过程中路基变湿变软,路面发生断裂,冒泥现象。由于路基土质差,公路经过湿地,或路基坡脚存在积水,极易发生翻浆病害,盐渍土和沼泽是翻浆病发生的主要地区。
        1.2不均匀沉降
        当新建公路已经完成填土筑路或者刚竣工时,公路路基路面经常会有不均匀现象,道路一旦对外开放,就很容易产生波浪式的不平整问题。当公路未进行填土时,公路路基抑制保持平衡,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但是,在公路路基填土筑路之后,由于受到机械设备动静荷载的作用,公路发生固结形变,打破了原来的平衡状态,促使新的平衡点出现,这是公路开放后路面形成波浪式不平整问题的主要原因。路堤不均匀沉降的主要表现是路面出现纵向分裂,路面和路基分开。除此之外,路面的不均匀沉降也很容易发生在软土基层中,不仅会使路面剧烈变形,而且也加大了纵段面。
        1.3松散
        松散指骨料与沥青酥软、松垮直至逐渐流失的病害类型,松散既可能出现在整体路面表面,也可能只出现在路面局部,且在行车作用影响下轮迹处最为严重。按照路面病害程度,松散病害可分为轻微与严重两类,路面细骨料脱皮、麻面等现象属于轻微松散,路面粗骨料脱皮、露骨、坑洞等现象属于严重松散。这类病害产生的原因有骨料与沥青粘附性差、沥青含量低、沥青老化、压实度不足及局部骨料配比不均匀等
        1.4路面结构裂缝
        在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早期病害中,路面裂缝属于常见的病害类型。常见的路面裂缝形状有纵向裂缝、横向裂缝、网状裂缝、龟裂状裂缝、不规则裂缝等。一般情况下,前期裂缝大多都集中在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浅层,后随着雨水的侵蚀、气候温差变化与交通碾压的影响,裂缝的深度也会逐渐扩大,直接影响到公路结构的综合强度,导致公路路面的承载能力直线下降。另外,公路路面裂缝的产生还会对路面基层造成持续性损坏,造成损伤面积不断扩大的局面。


2公路路面病害原因概述
        公路路面病害类型和原因可谓多种多样,从最开始的设计建造问题,直至后期运营使用中养护不到位问题等,均会产生公路病害。公路路面设计创新不足,总是采用以往半刚性基层混凝土结构参与设计,强基薄面的现象未曾发生变更。如此设计,设计理念有悖与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下的若干需求,国民用车数量与日俱增,再加上车辆轴载有所增加,以往路面设计结构不能满足当前需求,公路使用寿命降低。还有就是设计过程中各类因素未能考虑妥当,排水质量不达标,一经降水必然积水,这样就会造成大范围的水破坏情况出现。地区不同,土质自然不同,很多公路工程项目建设期间,都没有侧重分析地区自然环境特点,设计材料备受环境影响,使得公路成品的实用性大大降低。
3道路工程路基路面病害的处理措施
        3.1严格做好施工管理
        每一层基层施工前,应检查下一结构层施工质量。有松散、重度离析等路段,应进行返工。对开裂的部位应作封闭处理,开裂部位应进行返工处理。在设计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配比时,采用骨架密实型混合料,采用振动试验法成型试件,以振动试验试件的最大干密度为标准密度。在满足基层强度的基础上,应尽量减少水泥的用量,但最小剂量不应小于3%。对各组分的用量进行提前试验配比设计,保证最优组合配比,能够有效地减少收缩裂缝的产生与发展,尽量在保证基层强度的基础上减少水泥的用量,一般情况下控制在4.5%内。对于混合料而言,由于混合料中细料、矿粉对混合料的收缩性有较大影响,应根据混合料含量控制,一般控制在通过0.075mm筛的颗粒质量不大于7%为宜,混合料压实时含水率越高,其收缩率越高,所以压实含水率不宜超过1%。在完成至少7d的下层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并达到设计强度后,便可进行上层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
        3.2采用微表处技术进行日常养护
        目前在高速公路日常养护工作中,微表处技术应用最为广泛。其技术原理为,用专业设备将高分子改性乳化沥青、碎石及添加剂等材料按一定配合比制成稀浆混合料,并直接摊铺在原路面。施工前要注意将病害处清理干净,保障无杂物。这种技术的优势在于能够快速修补较轻的车辙等病害现象,减少修补时间的同时也能最大限度提高路面防滑能力,减少养护成本。
        3.3提升沥青路面的质量
        工作人员需要结合当前的设计图,选择最合适的沥青品种,并针对其本身的针入度、延度以及软化点等方面进行全面检测,只有保证最终获得的检测数据满足规定水平,才能够将其移入场内进行使用。其次,在对沥青进行加热的时候,施工企业还需要委派一些工作人员做好温度控制的工作,以防在进行加热的时候由于温度差造成路面出现一定程度的老化,进而影响其本身的质量。除此之外,在进行沥青拌和的时候,理应做好现场的质量控制。尤其是在摊铺之前,必须对封层的质量展开全面检查,对于实际需要投入的用量予以控制,同时还要保证摊铺工作足够均匀和平整。
结束语
        综上所述,公路路基路面病危害严重制约着公路的质量。因此,路桥单位需要结合路面施工的实际情况,强化施工检测技术管理、注重施工质量监督、从而有效提升路基路面施工的水平。同时,相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路基路面的各种病危害,比如不均匀沉降、结构破坏和流动性车辙等,在公路出现病危害之前,积极采取预防性措施,定期应用检测技术检测路基路面病危害状况。
参考文献
[1]鲜海明.公路路面病害成因及养护技术对策[J].建材与装饰,2018(52):258-259.
[2]刘家国.公路路面病害养护及修补技术[J].四川水泥,2018(12):55.
[3]王西.解析公路沥青路面病害及施工技术[J].建材与装饰,2018(50):249-250.
[4]翟精通.沥青路面日常养护中病害的识别及形成原因[J].山西建筑,2018,44(35):150-151.
[5]李晓峰.公路水泥路面的管理及养护措施分析[J].智能城市,2018,4(22):89-9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