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升基层综合应急能力

发表时间:2020/11/16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0年8月22期   作者:李杰
[导读] 全面深化改革以来,四川雅安市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李杰
        雅安市应急管理局 四川雅安 625000  
        摘要:全面深化改革以来,四川雅安市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着力提升应急能力,应急管理新机构、新机制、新队伍的综合优势得到初步显现,应急部门的综合性、协调性、战斗力不断增强。但基层应急防灾和救灾责任划分还不够明细,应急救援队伍与应急管理人员总量不足与配置不优共存,应急救援队伍专业能力相对薄弱,应急救援社会化程度有待提升。为全面推进全市应急能力提升建设,补齐短板,本文研究分析如何加强应急管理助推综合应急能力提升,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综合应急;提升;应急能力;对策与措施
        1、前言
        2019年以来,雅安市先后遭遇了“8·22”特大暴雨、新冠肺炎疫情、“8·11”特大暴雨等连续强降雨、汉源县富泉镇中海村滑坡地质灾害等突发公共事件,给全市应急管理提出了考验和要求。横览全域、纵观历史,雅安市地处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地质条件复杂,区域性暴雨洪水十分频繁,地震、暴雨、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易发频发,境内有记载的6级以上地震5次,目前地质灾害隐患点1243处,重点林区防灭火基础设施相对落后。面对严峻的防灾减灾救灾形势,充分分析当前应急管理所面临的挑战,剖析应急能力建设中存在的不足成为亟需解决的焦点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应急管理,提升综合应急能力。
        2、基层应急能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缺乏法律制度支撑,应急管理法治化、标准化建设薄弱。全国现有涉灾法律法规30余部,多按灾种分立,缺乏有效衔接,全过程、各环节的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没有完全兼顾,甚至脱节。机构改革后,部门机构的职能发生变化,但有关法律和配套法规、标准尚未完成修订和制订,自然灾害相关强制性标准、突发事件分级分类标准及预警、响应、处置等标准规范亟需完善。
        2.2应急组织机构不够健全,运行体系需再畅通。当前隶属市应急管理局的专业救援队伍仅有一支矿山救护队,遇险情可直接调动。如消防救援队伍、武警部队、民间公益性专业救援队伍等应急救援的主要力量均需协调调动,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应急力量调动机制还缺乏制度化约束和有力支撑。在防汛抗旱、地质灾害、森林防火等方面各部门“防”的责任和应急管理部门“救”的责任如何协同有效履行还缺乏制度体系支撑。
        2.3应急救援队伍基础弱,队伍专业性有待加强。我市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少,仅消防救援队伍和荥经矿山救护队相对专业。应急救援专家队伍匮乏,救大灾、抢大险能力不足,特别是处置应对危险化学品类、隧道交通类、地质灾害类事故的难度较大。全市仍有名山区、天全县、荥经县、芦山县、宝兴县5个县(区)为行政编制消防站空白点。全市仅石棉县、汉源县和宝兴县依托地方财政建有3支专业扑火队外,其余县(区)均为义务扑火队,队员流动性大、稳定性差、专业性弱,早期处置能力欠缺。
        2.4专项装备保障不足,难以适应综合性救援需求。近年来虽然全力保障救援队伍装备资金,但仍不能满足新形势下抢险救援需求。消防救援支队、矿山救护队、民兵应急营等成建制的应急救援队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救援装备配备不足和装备老化的问题。消防救援支队通信保障设备模块化、集成化、轻型化不够,防爆对讲机、4G单兵图传,高清布控球、超轻型卫星便携站、动中通等设备欠缺,不能充分发挥在“断网、断路、断电”等极端恶劣条件下的末端通信作用。矿山救护队多为煤矿、非煤矿山等井下救援装备,缺少危化、隧道等事故灾难和地震、地质以及洪涝灾害专业应急救援装备,难以实现由单一灾种救援向多灾种救援转变。其他兼职救援队伍高精尖装备、专业装备不足。
        2.5基层防灾能力不强,面对大灾缺乏主动避灾、自救互救意识。从2019年、2020年全市连续两年特大暴雨灾害来看,基层风险防范意识还不强,群众对避灾防灾知识匮乏,对灾害的预判和应对能力还不足,甚至还存在组织提前紧急避让转移后又返回家中的现象。部分乡镇应急管理预案编制、执行不到位,紧急转移预案不够科学、操作性不强。基层防灾抢险能力还有待提升,救灾物资的储备、调拨、管理机制还不健全,基层应急储备的砂石料、铅丝网、多面体等防汛抢险物资不足,调用大型机械、抢险社会力量的补偿机制不完善。  
        3.对策建议
        3.1完善应急制度建设。

在前期应急指挥体制机制框架的基础上,探索应急管理制度化,出台具体指导意见,研究制定应急管理、自然灾害防治、应急救援组织、应急响应管理等方面的制度约束机制,系统梳理和修订完善各类突发事件预测、预警、预防、应对处置、恢复重建、社会动员、媒体沟通、队伍建设、社会应急补偿和应急保障等方面的规定及标准,明确各级、有关部门在应对各类突发事件中的责任,通过应急的制度化、规范化,实现应急管理全过程标准化,摒弃命令式应急。
        3.2优化应急管理体制。根据市域内综合风险评估,进行区域划分,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应急救援能力建设体系。构建国家、省、市、县四级无缝衔接统一运行的综合性应急指挥平台,统筹整合现有数据平台资源,按照国、省统一规划和标准,建设包含应急指挥大厅、值班室、专项研判室、运行保障室等核心功能区,满足大屏显示、指挥调度、视频会商等基础功能。健全完善应急救援联动机制,出台相关规范或标准,推动部门与企业、应急救援队伍的协调联动,实现信息资源及时传递共享、装备资源无障碍调度使用、人力资源主动协同配合、社会力量积极有效参与。进一步明确隶属关系,明晰相关部门职能职责,可探索从职能部门抽调人员成立工作专班的方式,效仿从全市各系统抽调精兵强将,形成“森林防灭火专项整治工作专班”等好的经验做法,解决职能职责与人员配置不匹配的问题。加强预案管理,指导各地区各部门规范预案编制、修订和执行。加强预案宣传和演练,加大安全体验中心建设规模,增强基层群众融入感和体验感,以应急演练、防灾知识宣传、安全体验等形式提升群众“主动避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3.3统筹综合应急力量。提升专业应急救援队伍水平,依托消防救援队伍、民兵预备役、矿山救护队等准军事化力量,突出发挥机动优势、专业优势、装备优势,配备专业化技术人才和多灾种救援装备,全力打造“一专多能”的应急救援骨干队伍,进一步完善救援力量调动机制,确保关键时“调得动、用得上、顶得住、打得赢”。发挥应急专家队伍作用,建立分门别类的专家库,结合不同领域应急救援特点,形成覆盖多门类、多专业的应急救援专家队伍体系。鼓励社会应急救援力量发展,依托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等,逐步完善社会救援力量保障制度,配齐配强社会救援力量装备,如无人机、生命探测仪等专业搜救装备。加强基层组织和企业应急能力建设,深入推动乡镇应急机构规范化和应急管理能力标准化建设,以社区、乡村、学校、企业等基层组织和单位为重点,引导公众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推进全民动员、协调联动的应急管理。充分发挥乡镇(街道)民兵、天保员、地灾监测员等防灾救灾就近优势,强化先期处置和初期响应。指导大型企业及高危行业大中型企业“自力更生”,建立专职应急救援队伍;一般行业的中型企业“抱团取暖”,按区域分行业共建应急救援队伍;小微企业“借树生根”,与同区域同行业大中型企业专职应急救援队伍签订应急救援协议。
        3.4提升应急基础保障。探索应急体系建设、安全生产、防灾救灾“十四五”规划“三规合一”,研究“十四五”期间,应急管理领域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深挖对雅安应急管理领域有着长足发展的重大项目、重要政策、重大改革举措。推进雅安应急救援能力三年提升行动计划有序实施,加强高精尖应急救援装备配备,如压缩空气泡沫消防车、大流量远程供水系统等中心城区高层建筑消防所需装备,规划建设应急物资仓库、应急避难场所、水上应急救援基地等应急基础设施,推进应急通信网建设或改造、VSAT卫星通信远端站(卫星车)建设、应急通信保障队伍装备配备。强化专业扑火队装备配置,推动林区道路、蓄水池、停机坪等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救灾物资、机械储备信息系统,科学、合理、有针对性地规划物资储备,做到“战有所备”。融合“大数据”“物联网”“视频融合网”“遥感影像”等先进技术,建设涵盖全域监测预警、综合风险评估、科学指挥决策、高效救援救助、常态宣教培训等主要功能,集灾前、灾中、灾后为一体的灾害综合应急管理系统。
4、结束语
        应对新时代的应急需求,应急管理工作面临着更大的挑战,聚焦应急能力建设是当前应急管理工作的核心,重点围绕应急管理体制机制、社会化协同联动以及救援能力、应急保障能力等系统推进,实现应急管理、救援、保障、灾后恢复等能力的全面提升,为雅安绿色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崔文涛. 浅谈如何提升基层应急救援水平[J]. 科学管理, 2015(4):333.
        [2]杨彬. 应急产业研究[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20(66-82).
        [3]曲国胜. 基于风险和应急准备能力评估的应急救援能力建设[J]. 特别策划, 2019,40(5):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