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高职学生视觉素养提升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7卷20期   作者:薛东莹
[导读] 即将跨入社会的高职学生要想在以后的新媒体环境下进行更高效的信息沟通,就必须有效提升自己认视频和使用视频传达信息的能力,即:提升学生的视觉素养。
        薛东莹
        (泰州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江苏省泰州市  225300)
        摘要:在针对笔者所在学院264名在校学生的一次视觉素养水平的问卷调查中,笔者得到如下结论:有艺术设计教育背景的学生对于认图、使用图片传达信息的能力明显突出,但在认视频并使用视频传达信息方面,能力明显偏弱。基于学生的这种能力现状,再对比当下的新媒体环境,一方面,有艺术设计教育背景的学生,具备一定使用平面图片、静态照片的“传情达意”的能力,但是,对于拍摄视频,使用视频传递信息,表达情感能力缺失严重;另一方面,在新媒体环境下,视频正以极快的速度取代文字和图片,成为信息传达的首选形式。所以,即将跨入社会的高职学生要想在以后的新媒体环境下进行更高效的信息沟通,就必须有效提升自己认视频和使用视频传达信息的能力,即:提升学生的视觉素养。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高职学生;视觉素养
引言
        对高等教育领域来说,融媒体也成为高职教学改革、行政管理改革的有力抓手。融媒体语境加速了媒介文化和媒介化生存的视觉化走向,运用视觉语言、视觉思维有效进行交流和传播,成为与文字读写同等重要的能力。如何在教育与技术的矩阵中求索新路,成为培养大学生视觉素养亟待探讨的问题。
1什么是视觉素养
        什么是素养?斯蒂芬·阿普康在《影像叙事的力量》一书中认为:“广义的素养是指‘理解、表述或清楚表达事物的能力’;狭义的素养就是在当前语境下能够有效表达自己的能力,所谓具备素养就是熟悉某一时代背景下人们自我表达的通用语言和规范”。所以,视觉素养就是通过看得见的图片或视频进行表达沟通交流的能力。在数码拍摄设备还没有大量普及的时代,视觉素养主要意味着读图、识图、使用各种元素设计图。伴随着数码摄像设备的普及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我们身边也出现了“视频段子”“短视频微电影”“病毒式视频广告”和“Vlog”等多种视频形式。这些对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视觉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升视觉素养的重心已从以前的“图片视觉素养”转变成了“视频视觉素养”。新媒体环境下的视觉素养更多意味着读视频,并使用视频有效表达自己的能力。
2为什么要培养高职学生的视觉素养
        2.1综合提升视频视觉审美能力
        视频制作和观众的欣赏也是一种编码和解码的过程,正如作家撰写文章,作曲家创作乐章,画家绘制画作一样。视频拍摄者安排演员动作和表情、使用构图、色彩、灯光等各种符号要素对信息进行编码,观者解码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审美的过程。由于观者视觉经验和认知结构的不同,导致审美体验也有很大差异。比如:“男扮女装”的网红,采用夸张反转、模仿搞笑的剧情套路,配上快节奏的剪辑。虽然博观众一笑后“阅后即焚”,但却颇受追捧。这些在各平台活跃的的“视频段子手”穷尽所能博人眼球的做法,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引导的主流审美要求?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对学生进行视频审美引导?这都是提升学生“视觉素养”过程中,需要回答的问题。
        2.2提升视觉素养
        如今的文化形态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以视觉文化为主导,同时也促使人们接受文化的方式以及接受文化的途径发生变化。也因此,对自身的视觉素养提出更高要求。视觉素养包含不同内容,比如,思维能力、感知能力、创造能力以及理解能力等,在视觉文化主导的文化氛围中,人们可以实现自身的全方位发展。而新媒体环境下,微电影的创作实践,就可以实现人们视觉能力与视觉素养的提升,提高人们的整体素质。


        2.3储备新媒体时代自我表达的基本语言
        不同于文字的复杂编码和图像的静态局限,视频的信息展现更直观、清晰且信息量大。人们可能不擅长写出能最贴切反映心境的文字,却绝不会抗拒端起手机拍下眼前一幕能引发情绪的人与景色。新媒体环境下,由于视频制作过程中拍摄、剪辑与合成的门槛降至极低,视频逐渐成为人们自我表达的通用媒体。在抖音为代表的自媒体平台发布视频者不再仅限于专业的视频制作人员,主体已经变成了每一个拥有视频拍摄设备的人。大家除发布视频表达自己,也热衷于留言评论、观看评论、点赞和追捧。人们逐渐习惯于用视频表达和展示自己所想传达的信息内容,并围绕视频进行沟通交流。所以,就像初生的小孩需要尽快掌握语言表达自己与父母交流一样。即将迈入社会的大学生,也需要在大学期间储备视频表达的语言。
3高职提升视频视觉素养的方法
        3.1多样性的创作题材
        在如今的新媒体环境中,微电影的创作实践要保证创作题材的多样性。具体创作可以从以下几点展开:第一,亲情题材。亲情是一种较为特殊的感情,在亲情当中不仅包含着父母无私的爱,同时在其中也包含着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亲情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情感。所以,在微电影的创作实践过程中,可以将亲情融入到其中,这样很容易与观众之间产生情感共鸣。比如,微电影《依靠》讲述的就是母爱,虽然情节普通,但是可以引发人们的深思,感受到母爱的伟大。第二,爱情题材。无论是电影、电视剧还是微电影,都可以将爱情作为题材。从目前我国微电影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爱情对于微电影的创作有着重要影响,同时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果想要拍摄出高质量的爱情微电影,那么需要对爱情有着更加深入且不同的理解。第三,热门题材。热门题材就是当下社会中的热点问题,将热点问题作为主体,可以加深人们的印象。传统电影如果想要对当下热点问题进行拍摄,那么需要消耗很长时间,所以,不能很快反映出当下问题。但是,通过微电影制作,能够花费更少的时间,引发人们对热点问题的思考。
        3.2在课程中,用视频拍摄代替论文写作的考核方式
        在很多把主观论述题作为考核内容的课程中,可以考虑使用拍摄视频作为替代。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看,视频的构思、拍摄、剪辑和合成输出的过程,其实跟作者撰写文章,编曲者谱曲,画者绘制画作等过程一样,都是构思、编码元素选择、依照编码文法完成编码进行表意的过程。信息接收者,在自己的认知框架内,对编码进行有效解码,接受并了解信息。所以,如果在课程中,使用视频来代替论文答题,是可行而且有效的。目前在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媒体学院,已有《就业指导》和部分思政课开始采用短视频来代替论文,作为课程的最终考核作业。
结束语
        科学技术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推动了教育信息化的升级。教育部2018年发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明确指出:“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推动从技术应用向能力素质拓展,使之具备良好的信息思维,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应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学习、生活中问题的能力成为必备的基本素养”。随着读图时代和媒介视觉化的到来,融媒体时代处理视觉信息和视觉素材的视觉素养应是信息素养培养的当务之急和应有之义。教育信息化2.0的推进和智慧教育2.0的发展,将使技术越来越深地嵌入到高等教育的教学中,嵌入到师生关系中,嵌入到知与行的关系中
参考文献
[1]刘培中.视觉文化转向对大学生审美素养的影响[J].传媒论坛,2019,2(18):98-99.
[2]武琦.现代视觉文化对公众认知的影响及应对策略探究[J].大众文艺,2019(17):260-261.
[3]周子渊.图像与眼睛:读图时代网民的媒介素养教育研究[J].中国编辑,2019(08):21-26.
[4]熊铮铮.融媒体时代时政新闻的视觉化趋向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41(07):75-79.
[5]龚祺星.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提升学生视觉素养的美术馆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9.
本文系泰州市125重点规划课题,课题名称:职业学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视觉素养培养研究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