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初中生环保意识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7卷20期   作者:梁红娜
[导读]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人类面临着环境污染、资源耗竭、生态退化的严峻挑战,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梁红娜
        蠡县万安镇中学  071400
        摘要: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人类面临着环境污染、资源耗竭、生态退化的严峻挑战,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不仅能使学生形成生态保护意识,还能加强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灵活应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基于此,本文章对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初中生环保意识的培养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初中生物;环保意识;培养
引言
        人类当前面临着日趋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文明教育在解决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生态文明在我国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生态文明理论体系在不断完善,生态文明教育也得到了发展,为了更好地将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有意识地在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一、生物教学环保意识培养的意义
        (一)提升自身素养的需要
        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要想实现自身的价值,就必须全面发展,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但长期以来,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初中生人文素养薄弱乃至缺失已是不争事实,而生态文明意识,是初中生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初中生来说,提升自身生态文明素养,培养健康生态人格和环保意识,是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内在诉求。
        (二)增强初中生的生态责任感
        生存与发展是人类社会向前迈进的永恒主题。在当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背景下,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的危机。“培养公民社会责任感,是个人全面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初中生不仅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后备力量,更是现代公民的一分子,对生态环境的发展负有重要的责任。初中生生态责任教育通过对生态危机的深层次剖析及对真实案例的讲解,使初中生在权利平等、关爱生命观念的指导下,进一步增强初中生对生态环境的责任感,使初中生生成参与生态保护、建设美丽中国的内在动力,让初中生在生态责任感的指引下增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二、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现状
        (一)生态文明教育渗透的现状
        课堂渗透主要是在课上对学生进行相关生态文明知识的教授。实践活动渗透指在课堂之外,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与生物教学有关的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参加植物挂牌等活动,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但是仅靠这两种教学模式并不能使生态文明理念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完全渗透。因此,初中的生物教师在环境教育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要利用多种教学模式,不断地激发学生对初中生物学习的兴趣,对学生进行多样化的生态文明教育,让学生明白生态化的教学理念,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从而为我国培养出更加全能型的人才。
        (二)对环境教育重视不足
        培养初中生环保意识教育的实效性,关键在于学校对环境教育的重视程度。从当前来看,部分学校仍然存在重智育而轻德育的问题。部分学校不重视环境教育,使环境教育被边缘化。开设环境教育必修课或选修课的学校偏少,环境教育的系统性教育不足。在长期的应试教育状态下,学校教育往往偏重于学科教学,教师队伍的生态危机意识相对欠缺。由于重视不够,导致学校对环境教育的资金投入不足,缺少专职、专项的环境教育师资队伍。个别教师在环境教育方面表现为敷衍了事、内涵缺失,未能将环境教育与立德树人结合起来。由于环境教育与学科教育的不平衡发展,使初中生环境教育的效果不佳。


三、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初中生环保意识的培养
        (一)教师应该根据生物实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目前初中生物教师进行生物教学时,不仅只给他们传授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还包括了生物中的实验教学。这样学生可以在生物理论课堂中认真学习生物的知识,然后在上生物实验课时,学生可以利用做实验的办法检测自己生物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亲眼看到实验过程中的一些变化,加深自己对这些理论知识的了解。比如,教师带领学生做一个模拟生态环境的实验,让他们可以亲身体会到生态的过程,知道怎样才可以维持生态的平衡关系,哪些物质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做一些实验,让学生可以亲眼看到汽车尾气会带来怎样的影响,生活中的垃圾污水可以带来怎样的后果,美好环境的恢复需要怎样的过程,亲自动手做些小盆景等。通过他们的亲自实践,既能培养他们学习生物的兴趣,也能让他们懂得保护环境是多么重要,多么迫在眉睫,从而养成环保意识。由此看来,生物实验也能够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利用生物知识,进行生态教育
        在初中生物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利用生物知识去分析生态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在初中生物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教导学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引导学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时,在初中生物教学的过程中融合生态教育的理念,还能开拓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生态知识,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从而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利用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环境参与意识
        实践出真知,当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点后,教师需要创设出尽可能有意义的活动,让小事亲自参与,从而了解环保与自身的紧密关系。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当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开展环境教学,教师除了在课堂中开展渗透教学以外还可以为学生开展生物课外教学活动,利用一些有意义的生物相关的环保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行为。同时,教师也可以因地制宜在校园中搭建植物生态平衡系统,开展校园内植物分类的活动,组织学生利用废品制作一些生物模型。开展防止“白色污染”与保护自然资源的教学活动、水质污染源的调查、农贸市场塑料袋使用等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此外,教师还可为学生组织“垃圾分类”实践活动,让学生明白垃圾的种类以及应当如何为垃圾进行分类等。环境教育的开展,要求学生不再使用一次性杯子与塑料制品,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等,这些活动都需要学生在熟悉的基础上积极地参与到其中,提升学生环境学习的兴趣,这样才会凸显出在生物教学中为学生渗透环境教育的意义。
结束语
        总而言之,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环境教育,初中生物教学具有培养初中生环保意识的可行性。培养初中生环保意识是非常必要的,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当今环境的污染程度,还可以让他们积极参与到保护环境的队列中。生物教师应该在生物教学中积极渗透环保意识,从而促使每一名学生养成保护环境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1]赵丽.初中生物教学中环保教育探究[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年“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82-83.
[2]阿尔日曲.初中生物教学中环保教育的有效渗透[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年“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352-353.
[3]薛治水.初中生物教学中环保教育的渗透途径[J].西部素质教育,2019,5(23):66.
[4]刘占奎.初中生物教学中加强生态意识教育的策略研究[J].中国农村教育,2019(29):112-113.
[5]宋磊.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