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兴趣之我见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7卷20期   作者:段晓霞
[导读]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促使学生学习的诸多要素中最重要、最活跃的要素,它对学生智力发展能力培养及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段晓霞
        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第三实验中学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促使学生学习的诸多要素中最重要、最活跃的要素,它对学生智力发展能力培养及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亦告诉我们:“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所有这些都证明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因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便成为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那么,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该怎样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一下自己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精心设计导入,是引发学生兴趣的“第一斧”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导课如同桥梁,联结旧课和新课,如同序幕,预示着主题的高潮和结局。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导课设计中,我做了如下尝试。
        1、利用多媒体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今天快节奏的信息社会里,如果讲课还是靠一支粉笔、一本书和一张嘴进行,仍停留在“口头化”的初级阶段,是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的,这就要求教师更多的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传播政治理论,增强教学直观性,扩大教学容量,提高效率,增强学生兴趣。例如,在讲授“维护祖国统一”这节课时,我从中英谈判、邓小平有关讲话、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等录像资料中剪辑了部分片段,进行连接,用三分钟的时间播放,导入新课,使同学们目睹了收回香港的过程,形象直观的认识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中国收复香港的信心和决心,米字旗降下、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嘹亮的国歌中徐徐升起,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下面的讲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用生动的故事导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针对学生爱听有趣的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适当引用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寓言、名人轶事等导入新课,这样一方面可帮助学生扩展思维,丰富联想,使之兴致勃勃的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另一方面,也可使学生在安安静静、兴趣盎然听故事时用实例向他们证明要讲的观点。例如,我在讲授“文明交往礼在先”这一内容时,就生动地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古代有一个做生意的人,到杭州去迷了路,这时正巧遇到了一位老人,就问:“喂,老头儿!从这里到杭州该走哪条路,大约还有多少里?”老人回答说:“走中间那条路,到杭州大约还有六七千丈。”这人奇怪的问:“哎,老头儿,你们这地方怎讲‘丈’不讲‘里’呢?”老人说:“这地方一向都是讲礼(里)的,自从来了不讲礼的人后,就不讲礼(里)了!”老人巧妙委婉的回答,使问路人惭愧的低下了头。这时我紧接着问:“问路人为什么惭愧的低下了头?在交往中我们应该怎样去做呢?”这样就自然而然的导入了新课。
        二、理论联系实际,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关键。
        理论联系实际是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的灵魂,是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诸原则中最主要的原则。在教学中我们只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把知识讲授与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结合起来,把理论与现实社会生活结合起来,才能学以致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联系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学生正处在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既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又缺乏鉴别和选择的能力,一方面容易接受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另一方面在矛盾面前又会产生逆反心理,面对中学生的这些生理和心理特点,必须时刻关心他们的思想变化,采取多种形式,深入调查学生思想实际,找准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的点,这样才能灵活的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使学生乐于接受并能用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行为。如我们班某些同学有抽烟的恶习,曾多次受到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的批评,但收效甚微,我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他们不是大批特批,而是个别谈话,指出抽烟对人体的危害,特别是青少年正在长身体的时候,抽烟危害更大,使他们认识到抽烟不仅损害自己的健康,还损害被动吸烟者的健康,又结合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塑造良好性格”“陶冶高雅情趣”等教学内容,鼓励他们磨砺坚强意志,克服不良习惯。此法甚为有效,没多久,他们就改掉了抽烟的恶习,而且对道德与法治课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道德与法治课的主要功能就是要让学生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前提下,运用课本上学习的理论观点、原理,去观察分析社会生活中的现象和行为。因此,教学必须把理论和社会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例如,在讲“我们要正确认识生活中的困难和逆境”时,我讲了中国的保尔·柯察金—吴运泽的故事,还讲了洪战辉怎样艰难求学的感人事迹,教育同学们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要勇敢地去面对,把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变成垫脚石,从而获得成功。如此,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三、充分利用“情感教学”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催化剂
        师生之间的关系是情感交流的关系,教学过程不仅是学习知识的过程,更是情感交流的过程。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的,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心灵的接触。”情是打开心扉的钥匙,沟通心灵的桥梁,一旦教师缩短了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那么在教学上就容易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中怎样实施情感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1、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是激发学生情感的基础。教师只有“台上是良师,台下是益友”对学生亦师亦友,才能取得学生的敬爱与信赖,教师真诚的关心爱护和尊重学生,学生常常会以积极的态度和加倍的努力来对待学习,回报老师。一般来说,学生对某位教师情感越深,就越爱听他的课,进步就越快。我们通常所说的“爱屋及乌”就是这个道理。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乐其道,才能积极地去接受我们所传授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2、教师上课时必须具有饱满的热情,运用幽默而富有感情的语言,这是激发学生情感的重要条件。前苏联教育学家可卡连科说:“我从来不让自己有忧愁的神色,抑郁的面容,甚至有不愉快的事情,我生病了,也不会在学生面前表现出来。”教师是课堂师生双边活动的主导者,教师良好的情绪,饱满的热情,和蔼可亲的教态,绘声绘色的讲解,必然会使学生心情愉悦,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激发学生兴趣,提高道德与法治课效率的载体
        课堂教学规范划一,强调共性,重在长“骨”搭“架”,“谈”多“练”少,富于理论性、抽象性、系统性,在形式的灵活性与自由性上总是受到课堂的有限时空和固定教材的制约。而课外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学生可以不受教材范围,教师思维的约束,在思想的蓝天中自由翱翔。开展课外活动可以使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运用,认识与创造紧密结合,做到课内与课外的衔接。常见方式主要有演讲会、专题展览、知识竞赛、社会调查等。只要我们尽可能的设法挖掘和精心组织实施,学生的兴趣就会激发,个性的全面发展才有保证。
        总之,要充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其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我们教师能勇于用重锤打破旧的落后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就能找到更好的方法,以期素质教育之春花结出金秋之硕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