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知识在高中物理解题中运用的若干思考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7卷20期   作者:崔伟
[导读] 高中物理与数学的关系十分密切,在实际教学中也不难发现,物理成绩优异的学生往往也具备较强的数学素质,这也可以佐证物理与数学之间的联系之深。
        崔伟  
        山东省鄄城县第一中学 274600  
        摘要:高中物理与数学的关系十分密切,在实际教学中也不难发现,物理成绩优异的学生往往也具备较强的数学素质,这也可以佐证物理与数学之间的联系之深。在物理解题过程中,合理运用数学知识和思维,可以化抽象为直观、化繁琐为简明,因此,思考总结如何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物理解题当中,可以加强物理解题能力,提高物理学习水平。
关键词:数学知识 高中物理 解题运用 思考
引言
        在对物理概念的理解过程中,数学思想方法可以发挥较大的作用,有效帮助学生对难点进行理解和突破,并且促进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规律性有更好的掌握,在实际进行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合理、分阶段的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秉承循序渐进的规律,尽可能的融入数学思想方法,从而才可以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一、高中物理的学科要点
        高中物理的内容开展主要基于初中内容的内容,但与初中物理有着一定的区别,这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第一、知识深度,重视理解。高中物理,要加深对重要物理知识的理解,有些将由定性讨论进入定量计算,如力和运动的关系、动能概念、电磁感应、核能等。第二、知识广度,扩大范围。高中物理,要扩大物理知识的范围,学习很多初中未学过的新内容,如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光的本性等。第三、知识应用,提高能力。高中不仅仅要学习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学习物理知识和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主要是培养自学能力和物理解题能力,并学会一些常用的物理研究的方法。
二、数学知识在高中物理运用中需注意的问题
        1、结合解题实际,合理运用知识。虽然物理与数学联系紧密,在解题时常常需要引入数学知识来辅助,但是物理仍与数学有着本质区别,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因此,在解题时,要注意读懂题意,明晰题目情景,充分了解解题实际后,再考虑是否需要运用数学知识、运用何种数学知识。比如,在计算位移问题时,会出现此类问题:一辆车车速20m/s,以4m/s2的加速度刹车,求刹车后6s内的位移。对该题来说,该车辆在刹车5s后车速已经降至0,在第6s内无位移,因此在计算时就不能简单地用数学思维和方法计算,否则就很容易落入出题人的陷阱,造成失分。2、选择性运用数学知识,避免增大计算量。高中物理教材上,有很多定律、公理,学生可以直接将其当作结论运用在解题过程中,解题更加快捷高效,采用数学知识反而更加繁琐,增大了计算量,容易出现错误。因此,解题时不能一味地依赖数学方法,要对物理知识有充足的掌握,学会选择性运用数学知识。比如,在分析多个点电荷叠加后产生的电场强度变化规律时,运用数学知识需要一一计算再矢量叠加,涉及到函数的运算,消耗时间,出错的风险也高。而如果运用物理定理和结论,往往可以快速判别,且不容易出错。
三、数学知识在高中物理解题中运用的关键策略
        (一)从函数出发
        学生在小学阶段认识函数、在初中阶段深化函数、在高中阶段探究函数,经过各个阶段的学习,函数逐渐完善化和具体化,反比例函数、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等知识被大范围应用于数学学科中。基于此,教师可以有效转换教学思路,将函数的知识和要点运用于高中物理的解题中。以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研究抛体运动的规律》为例,题目为:一条渡船正在渡河,河宽为260m,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36km/h,水的流速是18km/h,为了让船能垂直于河岸渡河,船应该怎样运动?此问题落脚点是船的行驶角度问题,求出船渡海的时间后,根据余弦定理,cos α=河水相对于河岸的速度/船相对于静水的速度=5/10=1/2,即可得到α=60°。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利用余弦定理能轻松解决问题。


        (二)转化思想
        所谓转化,主要是在解答一些不容易直接得出答案的问题过程中,结合意境掌握的知识,在未知、已知之间进行转化,最终获得答案的一种方式。在实际运用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思考和不断的尝试,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未知、已知两者之间的联系,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步骤、程序。与此同时,如若学生可以长时间使用这种方式,就可以提升学生的解题熟练度,还可以帮助学生解读更多的高难度问题,培养学生形成独特的思维方式。
        (三)图像法的运用
        高中物理题目中,很多涉及到复杂的代数运算和分析,且数量关系较为复杂,单纯运算很容易出错,这种时候,往往可以考虑使用图像法进行分析计算。图像法能将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用最简洁直观的方式表现出来,解题者只需将各已知量绘制出来,就能快速计算出未知量,是节省解题时间、提高正确率的有力途径。通过分析历年高考真题也不难发现,对于图像法掌握和运用能力的考察一直是重点之一,因此,高中物理的学习一定不能忽视图像法。举例来说,高中物理中简谐运动部分,就是图像法运用的典型对象之一[3]。由于质点的简谐运动可以用正弦或余弦曲线来表示,因此,在分析题目中的振幅、频率等未知量时可以先做出对应的正弦或余弦曲线,然后根据图像变化规律来找出对应的未知量,而相位图法则是求解未知相量的有效方法。
        (四)数形结合思想
        在对同一个事物进行表现的过程中,事物的不同面貌可以从数形方面从两个方面进行表现,因此,教师可以在物理教学中,为学生通过数形结合的思想,对物理知识内容、规律、概念进行阐述,并且还可以在不同的概念之间,有效展现出来其中的转化目的。例如,在实际进行讲解位移知识的过程中需要对位移的概念进行描述,此时就可以运用数学的初始和末端距离的有向线段进行描述,用A、B、C这样的字母来对起始点进行表示,继而就会自然产生AC、BC、AB这样的段间距离。另外,还可以利用数形结合思想来阐述动能的推导过程,同时通过速度、时间关系、过程量等,结合数学思想解释图形中的数量关系。
        (五)从几何出发
        几何主要包括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或立体图形等,我们利用几何开展高中物理的解题能加强知识的表现效果,从而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以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二章《研究圆周运动》为例,教师在开展教学时,比如判断物体经过的弧长由什么决定?根据公式物体经过的弧长=半径×转过的角度,由于一个圆内半径全部相等,可以得出物体经过的弧长由物体转过的角度直接决定,且之间的关系为正比例函数。
结束语
        高中阶段的各学科都不是彼此孤立的,往往存在着或深或浅的联系,不只理科之间,甚至文理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题目条件复杂难懂,没有足够的语文素养是难以正确理解分析的。针对高中物理来讲,它与数学的联系之深是毋庸置疑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感受到这种联系。适当地将数学知识和理论引入物理学习和解题过程中,往往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因此,高中阶段的物理学习一定不能局限于物理这一门学科中,而要多多运用和结合数学知识,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巩继峰,孙伟伟.新时期高中物理教学问题及对策[J].中国新通信,2019,21(24):173.
[2]姜宁.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入数学思想[C]..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2019(七).:国家教师科研基金管理办公室,2019:473-474.
[3]宋帅颖.数学方法在高一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河南大学,2019.
[4]刘汉桐.数学知识对高中物理学习影响的调查及对策研究[D].延边大学,2019.
[5]张策.浅析数学知识在高中物理解题中的运用[C]..教师教育论坛(第三辑).: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331-33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