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探讨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7卷20期   作者:陈娟
[导读] 在小学音乐的教学课堂中,教师过于注重音乐知识的教学,学生对音乐的多样性并没有深入了解。民族音乐文化更为多样,其中包含了大量爱国精神和文化传承的内容。
        陈娟
        河北省邯郸市馆陶县实验小学   057750
        摘要:在小学音乐的教学课堂中,教师过于注重音乐知识的教学,学生对音乐的多样性并没有深入了解。民族音乐文化更为多样,其中包含了大量爱国精神和文化传承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另一方面还要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民族音乐各有其特点和风格,将其渗透在音乐课堂中,利于学生将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下去,学生在未来也能够将现代音乐与民族音乐进行结合,促进我国艺术事业的发展与进步。基于此,本篇文章对小学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音乐;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
引言
        我国的历史悠久,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同时我国党组织在多次会议中都指出要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工作,做好文化强国工作的实施。所以,我国要针对教学的理念以及方式进行深入的研究,在教学中融入中国的传统文化。民族音乐是传统文化重要的传承方式,对学生进行民族音乐的教学,可以加强学生的艺术沉淀,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实现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为传统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民族音乐概念
        民族音乐涉猎较广,除了民间歌曲和戏曲之外,还包含着民族乐器以及民族舞蹈等,是中国广大群众对生活的强烈表现,代表着广大民众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同时也是他们不同情绪的表达。民族音乐具有以下几点:首先是较强的丰富性,内容、载体以及形式等异彩纷呈。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们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生活形态,也造就了形式各异的民族音乐,内容繁多,种类复杂。其次是灵活性,很多地区的民族音乐并不具备固定的形式,多数是人们在喜悦中即兴而起,表达的是人们当时的心情和状态。并且由于很多地区的民族音乐以口口相传的方式继承和发展,因此传承的过程中可能受某些因素影响出现一定的偏差,因此民族音乐还具备较强的不确定性。而正是由于上述特点,民族音乐的才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令人流连忘返。
二、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各民族在自身的发展进程中将其独有的地域文化、人文风俗等以音乐、歌舞、戏曲等形式表现出来,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因此,可以说民族文化是和我国各民族的历史人文和悠久的传统文化密不可分的。通过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推广民族音乐,可以让学生更近距离地接触到各民族的文化,有利于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二)有利于陶冶情操和推广素质教育
        对于小学生而言,音乐不仅仅是一门技能,而且还是一种艺术表达形式。在全面推广素质教育的当下,学生们能够在学习民族音乐的同时达到陶冶情操和培养兴趣的效果,丰富小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和情感意识,并且感受到我国不同民族的独特魅力,为素质教育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
        在小学的音乐教学中融入民族音乐的教学,可以更好的实现民族音乐的发展以及传承,让学生在民族音乐的环境中感受民族文化的力量,让学生体会民族音乐与众不同的魅力,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现阶段大多数人们都比较喜欢西方的流行音乐等,所以现在的小学生更应该受到民族音乐的教学,让学生感受自己民族的音乐,体会民族音乐独特的美感。
三、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一)通过教学方式的改变提升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能够投入学习的关键因素,可以为学生创建学习的动力。

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引入创新的教学方式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产生学习求知的欲望。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民族音乐的教学时,不要只是利用理论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还可以利用丰富的网络内容以及影音视频对学生进行教学,让学生不仅仅能学到理论知识,还能得到视听上的感知。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音乐六年级《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一课,其音乐作品充分传承了蒙古族的民族文化,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视频为学生播放音乐作品中提到的蒙古族草原的景色,一望无际的草原、湛蓝的天空、成堆的蒙古毡房、奔驰的骏马、鲜美的马奶酒等,学生被视频中绝美的景色所吸引,通过观看视频,聆听歌曲,深刻感受到蒙古人的豪放洒脱。学生通过学习民族音乐文化对蒙古族的文化更加了解,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更为主动地学习音乐知识内容,探索民族音乐中所包含的文化底蕴,利于拓宽学生的眼界。
        (二)以创新精神发展民族音乐
        以创新精神发展民族音乐,要求教师在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上大胆创新,通过唱游式教学、对比式教学、故事性教学等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拘泥于形式。例如,在讲授苗族音乐《铃铛舞》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展示其中涉及到的口笛、二胡、唢呐等乐器,并且事先为学生准备好一段与这些乐器相关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到乐器的起源和由来,增加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印象。同时,到了教唱环节,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可以把节奏和唱歌结合在一起,这样还能使得学生的协调与配合能力得到有效训练。对于那些节奏掌握不好的学生,则可以加上串铃等小乐器来伴奏。最后,《铃铛舞》讲授完成之后,可以进行拓展和对比学习,找一首相近的苗族歌曲如《摆呀摆》,从演唱形式到节拍上,让学生自己和刚刚所学的《铃铛舞》做比较,看看两首音乐之间有什么相似和不同之处,这样能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探究歌曲的特点。
        (三)介绍少数民族音乐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音乐二年级下册中《山谷回音真好听》一课中,教师可以通过教材中的音乐内容引出少数民族歌曲,在教学中渗透民族音乐文化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播放《返璞归真》这首民族歌曲,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歌曲曲调,并提问学生,少数民族歌曲与课本中的音乐听起来有何不同,学生都会积极回答教师的问题,学习更为积极主动。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为学生介绍民族音乐的特点与文化背景,学生在学习中更加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内涵,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对民族音乐学习更为主动,利于学生感受民族音乐中的传统文化,将其更好地传承与发扬。
        (四)将民族音乐与校园生活结合在一起
        民族音乐的继承与发展并不能仅仅局限于狭小的音乐教室,而应当与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进行有机结合。若将民族音乐固定在音乐教学活动中,由于小学阶段音乐课时较少,不利于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理解,影响其继承与发展。具体做法如下:其一,将学校上课铃声以及下课铃声设置成民族音乐的经典桥段,不仅能提醒学生正常上课,还能缓解短促铃声带给学生的紧张感,舒缓学生的情绪。其二,将民族音乐作为背景音乐放置在体育活动以及课间活动当中,让小学生能够跟着音乐的律动进行摇摆,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理解,还能锻炼身体,舒缓身心。
结束语
        针对小学生进行民族音乐的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对民族音乐的体会,提升学生的民族情怀,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增加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去学习民族音乐、感受民族音乐,让学生感受到民族音乐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杨旭东.当代教育背景下民族音乐传承的新思路[J].北方音乐,2019,39(24):29-30.
[2]李纷纷.小学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文化的渗透研究[J].亚太教育,2019(12):82.
[3]王艳芸.新课标下的小学音乐教学模式探析[J].北方音乐,2019,39(22):142-143.
[4]李晓冉.如何在小学音乐教育中传承与弘扬中国民歌[J].北方音乐,2019,39(21):137-138.
[5]张晋春.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渗透探微[J].北方音乐,2019,39(18):207+2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