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让数学与生活“联姻”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7卷20期   作者:徐华伟
[导读] 众所周知,“数学源于生活,启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然很长时期内,由于大多教师习惯于灌输式、一问一答式等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以及重理论轻实际应用的不良倾向。
        徐华伟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浙光小学    
        众所周知,“数学源于生活,启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然很长时期内,由于大多教师习惯于灌输式、一问一答式等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以及重理论轻实际应用的不良倾向,使得数学与生活联系不密,从而给学生造成数学抽象、枯燥乏味的印象,当然素质教育也难以深化。数学新课标强调指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就明确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当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尽力把抽象枯燥的数学内容转化为日常生活现象,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一、联姻生活——增强学生数学意识的“助推器”
        记得一位数学家说过:“宇宙之大,原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生物之谜,无处不用数学。”这充分说明了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用途。我们的教学不仅要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和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通过生活联姻生活,使学生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的真谛,学会用数学理论、思想和方法去观察和认识客观世界。例如,在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时,教师可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用第几排第几个来描述自已坐的位置,还可以让他们说一说自己家里的电话号码是由哪几个数字组成的,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还体验到了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了数学的乐趣。
        另外,教学中教师不妨结合教学内容经常给学生介绍数学在工农业生产、国防建设、日常生活中的广泛用处,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有学好数学,长大后才能更好地适应生活,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从而不断增强学生学数学和用数学的意识。
二、联姻生活——激发学生数学兴趣的“催化剂”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心理因素,是激励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学生没有兴趣学习就无法进行。华罗庚曾经指出:对数学缺乏兴趣,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原因之一便是脱离生活实际。因此,教学中教师如果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已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就可以大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笔者在教学“圆的认识”时,一开始我就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以下问题:你平时见到的自行车、汽车的车轮都是什么形状的?他们为什么都是圆形的?能不能做成长方形、正方形、梯形等形状呢?学生立刻对日常生活中这一常见的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习的积极性都很高,但又都不能解释其中的原因。这时我就话语一转:“同学们学习了今天的知识,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于是学生们就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和迫切的心情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再如,笔者在教“年、月、日”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把这些抽象的时间与具体的生活事件联系在一起进行一些有趣的活动:1994年是星期几?国庆节、元旦分别是几月几日?你们能用铅笔把他们圈出来吗?这些一来就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学习新知的积极性显得特别高涨。
三、联姻生活——优化学生学习过程的“润滑油”
        时下,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越来越受到人的关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基础已逐步受到重视。为此,数学教学更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就要求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优化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想、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数学、体验数学和应用数学。
        譬如,小学数学中许多概念来源于生产和生活实际,教学中教师如能联系生活实际,把这些抽象的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数学事实”,采用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方法深入浅出地教学,就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起这些抽象的概念。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概念”可先用多媒体出示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红领巾、三角旗、三角房架图,学生很快便看出这些实物的外形是三角形,初步建立起三角形清晰的表象。接着逐步抽去实物上的颜色、质料等非本质的特性,保存其本质特征,让学生进行抽象概括,学生很自然便建立起“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这一概念。又如在教学“毫米的认识”时,为了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空间观念,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1分硬币、扑克等实物,让学生动手在这些实物中找出1毫米的实际长度……诸如此类活动能大大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习班数学,同时还使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能力和情感得到和谐发展。
四、联姻生活,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学步车”
        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中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日常生活,更好地认识自然和社会。因此,教师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观点、态度去观察事物、解释事物。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采用联系生活的方法,让学生多做有创意的实践作业,多解决实际问题,来培养学生强烈的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实践能力。例如,学习了“24计时法”后,可以让学生用24计时法说一说自己每天上学、放学的时间,爸爸、妈妈上下班的时间或者回家调查一下今天中央电视台主要节目的时间。又如学过“小数的初步认识”后,可以让学生回家测量一上爸爸、妈妈或者自己的身高,并用小数表示出来,还可以让学生到商店调查一些常见的日常用品的价钱,然后用小数表示出来。这些实践性活动,不仅巩固深化了学生所学的知识,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学以致用的意识。
        生活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育必须植根于生活的土壤,才不至于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当然数学也不例外。所以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数学必须与生活彻底地联姻,教师只有把数学教学最大限度地与学生的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才能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也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