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红
镇安县初级中学
摘要
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以全面发展理论为基础,为个体发展提供关键能力与素质的过程,课程改革必须注重核心素养这一理念。对于初中历史教学而言,对素养的要求既可以反映出课程改革的目标,同时反映出课程改革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关系,培养出兼具个人能力与核心素养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人才。
关键词:初中历史;核心素养;教学方法
前言
教师在促进核心素养方面的职责和目标、学生培养的最终目标以及学校对促进核心素养的监督将得到借鉴和完善,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将起到很好的作用,并为初中教育的深入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国家有关教育机构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到,实施和保障素质教育是教育督导的重中之重。因此,探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对推进素质教育路径,对提高初中生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引导、评价与激励作用。
一、全面改善教育观念,梳理适应核心素养要求的教学观
青少年肩负着祖国明天的希望,应该在大力培养应试教育的同时,通过明确教学理念,提高学生个人与集体道德素养的同时,培养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改变学校的教育理念,增强对历史教学的重视,重视德育。教师必须创新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德育意识,使学生肯学、擅学、乐学。初中历史教学引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入素质教育:①个人道德素养的提升。从历史人物的道德榜样入手,青年学生可以感受到道德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历史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典型的道德人物讲故事,现代媒体教育与传统教育相结合,制作一些视频课件,让学生通过声音、图片、文字的全方位冲击感受历史的魅力,同时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②集体道德培养。青年学生都是青春期的孩子,个人主义很强,但是青年学生的性格还没有完全形成,性格的培养也是有可塑性的。历史教师也可以选择一些反映集体道德的事迹来讲述,让年轻人了解集体道德的意义,提高学生维护集体利益的责任感;③爱国主义的培养。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复兴都需要爱国文化的传承。培养青年学生的爱国思想非常重要,在历史教育中应努力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深化教育改革,明确初中核心素养培育的目标
在“新课改”前,知识型应试教育充斥着社会、家庭、学校、教师的各个角落和各个方面。老师和学生努力取得学习成绩,通过获取更多的知识得到评价体系的认可。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更加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彻底改变传统的书本知识第一的思维方式。在这种背景下,核心素养的概念被进一步提出,成为教育改革的新指南。据国际组织研究,个人发展模式——终身学习是核心素养的重点。因此,课程体系应构建在核心素养下,借鉴传统课程标准体系,为初中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规范、科学的课程体系。开设的课程不仅可以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还可以为学生未来的成长指明方向和提供一定的空间,并以完善学生技能为目标储备技能。就现状而言,加强个人素质、体现社会和谐、彰显家国情怀、重视自我发展、协调互助、不断创新是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
三、推动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有效提高教育者的综合素质
中学的课程建设依靠以校长为组长、骨干教师为主要成员、外部专家为顾问的专业课程管理团队,从而保证校本课程和学校教学课程的开发设计,为核心素养理念的落实起到重要保障作用。每一种课程的实施和创设方案都规定了各自的负责人,学科课程由主管校长组织实施,特色校本课程由另一位主管校长评价实施,选修课由专业课程教师评价实施。实践和课外活动课程由学生管理部门集中管理,保证核心素养培养的实现。课程管理团队实行定期学习制度,所有成员接受核心素养培训,学习理论知识,提高理论水平,培养核心素养培训能力。在此基础上,构建反馈机制,在定期行政会议上积极讨论交流实施情况,形成培养核心素养的反馈交流机制,分析总结问题,加强过程的监督和督导指导。
四、加强历史教师专业阅读,将核心素养和史学阅读成果转化为教学智慧
历史是一门以史实为基础的学科,需要学生在史料中探索和理解。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基于阅读史料的合作探究。然而,许多历史教师仍然优先考虑教学方法。特别是在一些教学条件落后的普通学校,由于经济和教师的原因,很难保证足够的史料教学。因此,历史教师首先要提高专业素质,尽可能增加知识储备,进行课堂教育。同时,历史教师要根据生产生活的实际,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历史与生活现实的密切关系,体验学习历史的乐趣和历史的独特性,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在今天的教学中,历史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传递历史认识的成果,还有引导学生探索历史,运用积累的教材,创设历史情境,提出历史问题,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回归历史,像历史人物或历史学家一样解决和思考历史问题,让学生边做边学,形成自己对历史的认识等任务。在这一探究过程中,历史教师有必要把握历史认知成果的形成过程,通过史料对过往事件进行建构,才能体现出教师的历史理论知识和历史方法。在史料基础上,初中历史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形成历史认识。为此,历史教师可以关注历史研究的趋势,将对历史研究成果的理解转化为自己的历史阅读成果,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奠定更好的基础。综上,培养教师历史能力的过程就是学习历史知识、理解历史知识、探索历史问题的过程,而这一切的根源都来自于加强教师的专业阅读,将核心素养和历史阅读成果有效转化为教学智慧。在此过程中,正确的感情、态度、价值观将自然产生,教师也将在历史阅读中产生情感,从而在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使学生对历史产生情感,培养学生正确的家国情怀。
结束语
当代初中生是国家的未来,是国家的希望。初中学生正处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初中生有效的核心素养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终身发展,关系到学生能否肩负起实现“中国梦”的重任。如今,核心素养已经深入人心,对初中生进行核心素养已经不仅仅是班主任和思想品德课教师的任务,而是所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共同承担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瞿振元.素质教育要再出发[J].中国高教研究,2017,(04):26-29+36.
[2] 柴一森.浅议中学生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J].学周刊,2017,(06):77-78.
[3] 江德利.试论高中生物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J].学周刊,2017,(06):109-110.
[4] 查玉良.发达地区农村初中推进素质教育的现实化路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