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翘
广东省湛江市吴川市第二中学 524500
【摘要】中华五千多年所流传下来的优秀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我们中华儿女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亦是中华民族能够不断发展的核心价值理念。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深挖教材中的教学素材,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有价值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优秀传统文化。本文主要论述的是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些科学有效的教学措施。
【关键词】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传统文化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要将中华传统文化全面渗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使中华传统文化在学生的心中深深扎根,引导学生养成自立、自强的优秀品质,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对学生的成长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培养学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教师将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深入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自觉的养成优秀的思维习惯、行为习惯和创新精神。
一、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初中阶段正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养成正确、积极的三观的关键时期,但是学生在这个年龄阶段学习知识容易浮躁,对待中华民族的传统知识学习起来容易态度不端正,难以有积极的学习态度,传统文化知识学起来大多浅尝辄止,不愿意深入思考。初中道德与法治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这些知识来源于生活,并且又高于生活,是我们日常生活的规范准则在书本中的体现。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学习效果是如今教学的重心,也是课程改革中的重要思想,新的课程改革中特别指出要求任课老师爱护所有学生,关注学生学习中的优势和劣势,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学生来制定相应适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用长远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位学生。任课老师在日常教学应该针对初中阶段学生的特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造成排斥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原因,任课老师应该采取的解决措施,从而促使任课老师改变教学方法和课堂教育方式。
二、从中华传统文化中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结合道德培养与法治观念建立教学目的的一门综合型教育课程,以求学生对思想理论与基础法律法规有基本的认识与掌握,从而树立正确的三观,成为一名遵纪守法的公民。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当强调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大力推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标准深入学生的思想认识层面,并借助具体贴合生活实际的案例教育,使学生真正的认识理想,消化吸收,并能够亲身践行正确的价值观念。只有在学生的内心深处形成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念指导,才能够有效的避免学生形成错识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成为一名遵纪守法的公民。教学实践过程应当结合初中实际的认识特点和接受能力,采用一些简单的实例说明大道理,具有事半功倍的成效。例如:学习“认识自我"的课程中,结合学生自身的所学知识的感悟,让学生发表见解,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身份的转变,作为一个合格的初中生,应当如何承担起自身的责任和义务,为建设强国的美好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从中华传统文化中培养学生责任意识
能够承担责任是人类存在的重要特质,不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应该具备责任意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责任感。初中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任课老师的重要任务,任课老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文化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在课堂和日常教学中任课老师要引导学生勇于承担责任,可以用曹操割发代首历史故事来让同学们明白承担责任不是一件痛苦的事,而应该是一种充满成就感的快乐。在学生犯错时,任课老师不应该因怕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而忽略对学生的教育,应该及时批次评,让学生对自己的过错负责,承担自己过错行为产生的后果。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公民义务》时,本部分内容主要讲述的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和公民应依法履行的义务,任课老师在讲这部分时可以给同学们讲述一些社会上的真实的积极案例,并且对其主人公的勇于承担责任行为进行充分肯定,使同学们认识到承担责任并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且要鼓励学生养成用于承担责任的意识。公民的权利义务都是相互依存的,权利的产生是需要由履行义务来实现的,公民权利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促进学生履行义务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觉承担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意识。公民承担责任、履行义务也能够促进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为公民创造更良好的条件。
四、从中华传统文化中培养学生道德规范
道德是社会关系的基石,是人际和谐的基础。八年级学生处于青春期,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逆反心理,部分学生对遵守道德规范持消极态度,甚至通过违反道德规范来显示自己的存存。
需要我们加强引导,从遵重道德规范的深层原因和社会价值角度给学生提供帮助,以不断克服和解决成长中面对的问题,在学生道德规范形成的关键时期加强引导。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四课“社会生活讲道德"时,根据本课与单元主题之间的关联,点出本课的三个主题:尊重他人、以礼待人、诚实守信。在学生懂得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付诸实践,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努力,共同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创建文明的社会生活。在实践中体会中华传统美德的力量,养成自觉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意识。
五、从中华传统文化中培养学生懂得关心和爱护他人
在初中生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教师往往对于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不够重视,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便能够很好地教会学生如何关心和爱护他人,为学生今后的交流学习和交友打好坚实的人际基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渗透一些照顾他人的思想习惯,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多多利用多媒体技术来进行辅助教学,采用小组合作式教学来进行实践学习,提高学生的为人处世、与人交往的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任课老师也可以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举办一些教学游戏活动,使学生从学习中感受乐趣,从传统文化中体会互相帮助的重要性。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在集体中成长》时,本节内容主要论述了人与人的关系、与人沟通交流的方式方法以及集体的重要性等一系列知识,教师可以从网络上搜索一些关于体现交流沟通重要性的历史事件、视频和名人名言在课堂上用PPT的形式播放出来,生活中有的时候就会出现因为几句话、或者一个小小的举动而使结局完全不同的事情发生,使学生在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还能够学习到语言的魅力、明白朋友对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性,学习一些在团体中与人交流的方式方法。学生在班级中就好比在班级中共同学习,在自己的帮助下其他同学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所带来的成就感十分令人满足,这种帮助别人所带来的成就感与个人所受的表扬不同,这种荣耀更能带给我们骄傲,鼓励我们不断前进。
六、从中华传统文化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创新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中华民族就以创新的方式创造了璀璨的文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所蕴含的革故鼎新、独立自主、艰苦奋斗、与时俱进的改革创新精神,早已构成中华传统文的精神命脉。创新是中华民族屹立了世界之林的保障。例如:在学习九年级上第二课“创设驱动发展”内容时,教师帮助学了解基础知识和概念,深挖教学创新的事例和人物创新事迹,引导学生自觉从日常生活的小事中培养创新精神。
七、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教师要把握教材,挖掘并延伸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教材中有很多题彰显了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教师在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可以适当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祖先的聪明才智,增加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教师要利用各种社会焦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课堂上,教师不但讲授课本中的内容,联系社会焦点问题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通过感人的抗击疫情故事,引导学生体会其中蕴含的伟大民族精神,激励学生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在国家危难的紧要关头挺身而出,在他人遇到危险的关键时刻无私奉献。学生们从感人的抗击疫情故事中经受了精神的洗礼,懂得了爱国最基本也最重要的就是目前要认真进行学习,长大以后才能为了祖国随时奉献自己的一切。课内外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爱国主义教育,组织举行专题讲演会,故事会等。课内外结合的形式,扩大学生视野,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激发爱国主义的情感,使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生活活泼,可信度强,实践性大,教育效果好。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
八、结束语
综上所属,论述了一些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本中所体现的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瑰宝,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包含在了方方面面,其中责任意识、好学精神、集体意识和创新精神对于学生的三观的形成与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现实的教学中,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的使命,让学生能够更好的通过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来提高自身责任与意识,成为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本篇文章主要根据笔者多年来教学经验,希望能够对广大教育工作者今后的教育工作有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卢柏林.传统文化滋养人生——论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融合[J].名师在线,2020(18):27-28.
[2]林庆荣.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文化自信培养探讨[J].当代教研论丛,2020(02):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