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培养学生猜想能力的途径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7卷20期   作者: 刘声逊
[导读] 20世纪中期以来,知识经济已然成为各国经济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式。知识经济与工业经济、农业经济相比最大的区别即是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
        刘声逊
        镇安县初级中学
        摘要:20世纪中期以来,知识经济已然成为各国经济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式。知识经济与工业经济、农业经济相比最大的区别即是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而学生猜想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创新和创造的生成,因此从小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基础教育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初中数学;猜想能力;课堂教学
引言
        合理猜想能力的培养是基于全过程设计的。然而,由于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特点不同,各种课堂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也不尽相同。在将合理猜想渗透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数学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经验环节或缺乏猜想环节的开放性。一方面,教师教学能力的缺乏更为详细,即教师没有很好地掌握合理猜想的课堂教学策略。因此,这一部分立足于初中数学教学中合理猜想能力的培养及其成因,并总结出:基于学生的认知困惑,在课堂教学中应设置启发性问题;基于学生的数学知识基础和现有经验,课堂教学应注重自主猜想;基于学生的认知方式和创造性人格,课堂教学应鼓励多样化的猜想;基于合理猜想能力的全面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应进行系统训练等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一、设置启发性的问题
        有助于提高学生合理猜想能力的教学内容需要学生进行逻辑思维的跳跃,而思维跳跃的过程是基于认知混乱的,所以认知混乱的产生也是学生分阶段提高合理猜想能力的必要条件。学生只有经历困惑和顿悟,才能深刻理解知识所包含的思想和方法,感受数学文化,展示培养合理猜想能力的意义,有效提高学生的合理猜想能力。师生问答环节是合理猜想渗透到教学中时,学生自主发现认知困惑最重要的过程,教师的问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启发性问题要求教师在问答环节更加注重问题的启发性,而不是问题的引导性,让学生在问题中得到启发,进行合理的深度猜想。如果老师的问题直截了当,缺乏波澜,就不能有效引导学生的合理猜想,促进他们积极思考。相反,在课堂上,如果老师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不断“挖坑”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就会促进学生的理性猜想能力。
二、注重自主化的猜想
        初中数学课堂应试化、机械化现象长期困扰着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如何改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困境,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培养相关数学能力不可回避的问题。合理猜想能力的培养要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就必须正视合理猜想过程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实施。然而,调查显示,合理猜想的过程并没有在初中数学活动中得到有效实施,数学教学活动中仍然缺乏经验环节,抑制了学生对合理猜想的深度感知。严格来说,要想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理猜想能力,就必须在合理猜想的过程中优先考虑学生的自主体验,学生只有经历了合理猜想的过程,才能感知到合理猜想的内涵和价值。在合理猜想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自主体验,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实施,一是相信和肯定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二是恰当使用课堂提示。现在很多老师在公开课上给学生上课的主动权,课堂气氛和谐。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受到严格控制。

老师往往认为学生因为对学生的理解错误而想不出猜想思路,要给学生一个“好榜样”才能安心合作探究,大大低估了学生的认知水平。然而经历独立体验过程的学生会更有荣誉感,对猜想更有信心。此外,教师可以适当使用提示来引导学生合理猜想的自我体验过程。提倡合理猜想的自主体验并不否认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提示掌握合理猜想过程的顺利进行,而不会造成课堂秩序混乱。由于初中生的自主能力较差,在学生的合理猜想过程中,仍然要求教师给予适当的提示,从而为学生的合理猜想提供保障。
三、鼓励多样化的猜想
        初中生往往敢于思考和说话,喜欢提问,有利于合理猜想能力的发展。在合理猜想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质疑结论,从而了解学生的猜想过程,结合合理猜想能力的影响因素,诊断学生猜测的准确性,并加以引导。鼓励多样化猜想是指教师在培养合理猜想能力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大胆提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深入体验合理猜想的过程,产生学生多样化的猜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多样化的猜想,从影响初中生合理猜想能力的因素入手,因材施教,切忌“一刀切”。在课堂教学中,影响初中生合理猜想能力发展最明显的因素是认知风格和创造性人格,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猜想的速度和可信度不同,创造性人格强的学生和创造性人格弱的学生对教师否定的接受程度不同。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风格和创造性人格来教学,并鼓励最大限度地呈现不同的猜想。
四、开展系统化的训练
        培养学生的合理猜想能力,要注意能力发展的整体性和系统性,避免能力发展的碎片化和碎片化,但是现有的课时尚不能完全支撑学生合理猜想能力的系统提升,仅仅通过新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合理猜想能力,能力发展就会出现分裂和脱节。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增加合理猜想的专项训练,可以弥补课时不足带来的弊端。此外,由于初中课时有限,学生对似是而非猜想的接受程度不同,所以初中学生在数学基础、迁移能力、认知方式等方面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对似是而非猜想的接受程度较高。进行系统合理的猜想训练,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提供丰富合理的猜想材料,启动学生的猜想意识;二是开展一系列探究活动,加深学生对猜想过程的整体体验。合理猜想的专门训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素材之间的关系可以唤醒学生现有的经验。当学生解决问题的好奇心被激发时,就会产生不同层次的猜想意识,通过不同的探究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合理推理应用的普遍性。
结束语
        猜测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整个数学学习过程。猜想不仅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根据数学思维方法,数学猜想可以分为用于进行数学证明的论证猜想和用于发现、提出数学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的合理猜想。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猜想在教育教学中的关键作用将受到越来越受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蓝益川. 试论小学生数学推理能力培养与提升[J]. 素质与能力,2017(1):167-168.
        [2] 浦叙德.初中数学教材解读的“三四五”方略[J].初中生世界,2017(10):4-6.
        [3] 曹培英. 跨越断层·走出误区[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13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