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7月20期   作者:江英
[导读] 语文学科是小学的基础学科,也是学生进行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
        江英
        江西省九江市浔阳区湖滨小学桃园校区    332000
        摘要:语文学科是小学的基础学科,也是学生进行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良好的语文素养有利于小学生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良好的阅读能力是语文素养提升的重要手段,语文学习离不开阅读、积累和应用。通过阅读,学生获取丰富的知识,明白为人处世的道理,提升自我的整体素质。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对于小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本文将对如何进行小学生主题阅读教学展开讨论,以期为小学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策略
        纵观目前的语文教材,虽然使用的版本很多,但是几乎每一个版本都是以主题单元的形式进行编排的,每个主题有几篇主题课文,一个主题单元可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学习单位。但现实是,大多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往往会单篇教学、孤立教学。没有注重主题单元之间课文与课文之间的联系,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对课文的阅读领悟,还会使语文教学走向僵化。所以,如何做到将单篇文章与单元之间联系起来,融会贯通地提高阅读能力,值得我们去探索。
        一、开展主题阅读的意义
        (一)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开展主题阅读,就需要先确定阅读主题,然后围绕着主题来组选文本,小学生所阅读的文章就是同类主题的文章,或者是同体裁的文章,学生通过阅读其中的一篇文章,激发起其探究意识,主动探究下一篇文章的内容和主题表现方式,学生的阅读兴趣就会被调动起来,学生一定会主动地关注阅读文本中的某个现象、某个知识点,甚至对文本背后的内容进行挖掘。这样的阅读过程,学生既能够积累丰厚的知识,提升阅读量,学生的视野也会逐渐开阔,其阅读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开展主题阅读教学,学生在过去的相同时间内,阅读量却翻了好几倍,学生对新的阅读内容会期待,会渴望,阅读的主动性会不断增强。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只需要制订学生阅读的提纲和目标,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学生的阅读时间更多,阅读方向更明确,学生就成了真正的语文学习的主人。
        (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文章主题的引领,是学生顺利阅读的必要条件。当学生有了阅读目标的指引,阅读的方向就会明确。当学生有了明确的阅读方向之后,才会有更多的时间去品味文章的语言、结构和艺术特色,进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促使小学生的阅读水平不断提升。另外,主题阅读实现了课内课外阅读的有效结合,语文教学也完成了由教科书逐步向课外阅读的过渡。老师是一个引路人,老师的责任在于对学生的引导,而不在于给学生灌输多少知识,老师通过阅读模式的构建,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作必要的指导,这就够了。


        二、小学语文开展主题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选择合适的阅读文本组,明确主题目标
        主题阅读教学首先是围绕着语文教材开展教学活动,这是阅读教学的起点,但是教材不是阅读活动的终点,语文主题阅读教学必须从语文教材入手,围绕着阅读主题积极向课外延伸,目的在于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书,那么,语文教材也就成了开展更多课外阅读的桥梁。主题阅读离不开阅读主题即议题的确定,离不开更多文本的组选,如何组选文本,也就是如何更好地围绕教材选择阅读内容,是语文主题阅读的第一要务,文本的选择,也是重组教材的过程,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渗透相关的阅读信息,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保证阅读更好地进行。
        (二)开展比较式阅读
        小学语文的课本分为很多的单元,不同的单元收录的课文主题是不同的,而同一个单元中收录的课文主题是类似的。在阅读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同一主题单元的课文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之处以及不同之处,这就是高效的比较式阅读。
        古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得出的结论不同,正是因为拥有这些不同,所以世界充满了五颜六色,五彩斑斓。在开展单元主题阅读教学的时候,比较式阅读模式是教师必须要选择的一个教学方法,它能够帮助教师高效的达成阅读教学目标。比较式阅读方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中,尤其要注意的是学生的阅读数量和阅读速度,提高学生阅读文章的效率是至关重要的。学生阅读完文章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总结,在分析和总结之后,学生们才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课文的结构和中心思想,从而更加牢固地掌握课文的精髓部分。比较式阅读模式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文章的例文之本。
        (三)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拓展阅读
        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应对主题阅读活动进行重新定义,在关注学生文化理解能力的同时,关注学生的求知欲望与综合探究能力,利用网络资源实现拓展阅读,将阅读材料从教育维度引申到现实维度当中。在主题阅读教学环节,教师所给出阅读材料往往不是唯一的。在传统教学理念的限制之下,部分学生已经养成了惰性,认为在主题阅读教学环节,教师也会给出教学需要用到的、需要自己理解的教学材料,自主搜集教学资源是无意义的。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可对教学方法进行重新调整,在主题阅读教学环节,由教师给出单一的阅读材料改换成由学生根据阅读主题对阅读材料进行补充。在新的教育理念之下,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搜集可用的教学资源,或是基于阅读主题的其他阅读材料,或是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依靠学生的自主补充,教师能够为主题阅读相关教学注入新的理论,从而将教学活动提上新的高度。在完成教学任务之后,教师可从学生给出的教学资源中进行选择,并以此为延伸,开展延伸探究任务,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带动学生的思维意识发展。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主题阅读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的反思自身主题阅读教学当中的问题,结合学生的特点,探索适合学生的主题阅读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主题阅读能力上升。
        参考文献
        [1]李名.小学语文主题式阅读教学方法之拙见[J].西部素质教育,2018(40)
        [2]刘霞.小学语文主题式阅读教学研究[J].小学教学参考,2018(0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