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中年级习作教学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7月20期   作者:何俸林
[导读] 现在是信息社会,更多的人关注写作
        何俸林
        (重庆市涪陵区南沱镇中心小学校  408000)
        摘要:现在是信息社会,更多的人关注写作,诚如美国教育家韦斯特所说:在信息社会,“写作,包围着你”。没有哪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的需要写作,也没有哪个时代像今天这样的依赖写作。在小学,中年级习作教学是课堂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从总体来看,大多数学校并没有摆脱“费时低效”的状况,也没有形成一整套完整有效、切实可行的大面积提高中年级习作教学质量的方法。
        [关键词]:  小学中年级;语文习作;教学研究
         一 、小学中年级习作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小学中年级语文教学中的习作教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是形成和发展小学生语文鉴赏和运用能力的关键环节。虽然学校和老师非常重视习作教学,也不段的进行尝试、研究各种新的习作教学方法,但是中年级习作教学仍然存在着各种非常严重的突出的问题。
          1.1 中年级学生对习作内容缺乏兴趣
        古人写文章,讲究“以我手写我口”和“用我手写我心”,也就是说,口里怎么讲,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写,虽然在表达方式或表达能力方面也有高低之分,但一般人还是能比较轻松地胜任的。有很多学生平时语言表达很流利,跟同学们讲起笑话来“效果特别好”,有时却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写不出来,总是觉得没什么好写?究其主要原因是,缺乏对习作的兴趣。
        首先是因为我们老师教学过程中提出的要求太多,局限太多,一个人如果在某种外力的强制之下,自己想说的话不允许说,自己熟悉的事情不允许写,却被要求着说他或她不想说也不会说的话,写他或她自己不熟悉的事情,学生就失去了对习作内容的兴趣,握在他手里的那支笔肯定将变得比千钧还要重,这正是中国的中小学生们所面临的困境。
        另外,教师过多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在情感的品质上,习作往往故意拔高或强化个人情感,要求学生写的内容往往与祖国、人民、民族等相关,突出体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其他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等具有共性的情感,而不是细微的事物。这些情感体验不符合中年级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情感抽象,大而无当,一般都超越了中年级小学生的生活范畴和思维模式。
          1.2 中年级小学生习作的内容过于虚假、雷同,情节简单
        纵观中年级小学生的作文,很多学生的作文内容真假难辨。因为大部分学生往往是在老师布置了内容以后,不去构思选择什么材料采用什么方法表达,而是上网去查,到作文选上去翻,看看上面有没有相似的文章,如果有,则直接下载一个,或是一抄了事,也有的略作改动。所以现在中年级小学生作文中出现了假话、空话、套话,甚至是大话:有的孩子一写做好事,就写“给老人让座”“捡钱包”“扶盲人过马路”“警察叔叔帮忙扫雪”;一写同学,就是“自己生病了,同学到家给自己补课”“摔倒了,同学扶我起来”;一写老师就是“老师辅导我学习”“老师带病为我们上课”“我生病了,老师像妈妈一样关心我”;一写理想就是长大了当“董事长”“经理”“科学家”……
        像这样的作文,从小学三年级一直写到六年级,其情节雷同,语言大概一致。像这样没有个性特色,没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在中年级小学生作文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这不能不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
           1.3习作形式过于单一
            小学中年级语文习作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目前小学中年级习作教学,单一的书面命题习作训练仍旧占统治地位,忽视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习作教学不符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那么社会生活中有多少语言表达方式的需求,习作教学中也应当有同样多的表现形式。因此,我们必须从单一的书面命题习作中解脱出来,使训练方法多样化,写作体裁多元化,表现体例多样化,使之与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相适应,与少年儿童的实际生活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面积提高习作教学质量。


        
          二、 小学中年级习作教学应该遵循的原则
        
            小学习作教学遵循的原则是老师实现教学理念,确定目标,设计教学过程,处理教学中的问题所遵循的基本法规。对教师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为此,习作教学中,老师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2.1主体性的原则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师应该切实树立学生主体观念,并实实在在的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习作实践活动来,引导学生观察、想象、思考,富有个性的创作。教师可以是积极的旁观者,是学生心理上的支持者,学习上的引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教师有必要把“为什么要习作”这一话题贯穿于习作教学的始终,让学生明白:只有学生不断增强这种意识,并不断内化为一种驱动力,才能不断激发他们参与习作训练的主动性、积极性,让他们真正成为习作的主人,从而使他们明白习作是自己生活、学习、工作的需要,一个人拥有了必要的习作能力将终生受益。但是,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发现,目前有不少学生是以一种被动的心态来习作文的。他们把练习作文当作是一种任务,作文一交就大功告成,很少去思考和总结一次次作文的得失。
          2.2实践性的原则
        如今,语文活动课己倍受重视,它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语言学习和实践机会,满足了学生学习语言,提高语言交际能力,也培养学生敏锐的语言感受能力。将实践性作为语文作文教学的重要指导原则,重视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重视学生在实践中的体验和感悟,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习作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习习作,来形成习作能力和习作习惯。一切从实践中来,习作更是这样,语文是母语教学课程,学习材料和实践机会十分丰富。如:《红楼梦》第五回中有一句说得好:“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离开了生活这个大舞台,是写不出好文章的,当今课程改革十分重视以活动为基础,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以活动促发展,要注意创设语言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寻找素材,积累素材。学习习作。
          2.3读写结合的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把习作贯穿始终,例如发言时关注学生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助其拓宽学生的思维,打开习作思路。
        我想主要是寻找到训练的途径,也就是找到读写结合点。最有效的方法是补白文本,激发情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补白,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语文教材中,一篇篇课文都是因“情”而定,每一句话都渗透了作者的情,那有许多重点词语是语言形象、文本情感的聚焦点。其次是通过续写故事培养想象思维。也就是根据课文的习作背景、文章的体裁、以及作者的习作思路、情节发展或者教师出示的作文开头,让学生发挥合理想象进行习作。
          2.4创造性的原则
        小学生中年级作文和成人作文一样,也有创造性。例如首先从题目看,有的学生对课题意思理解的程度和深度不同,设计的题目就不一样,同样写“启示”的文章,题目各不相同:有的以要求为题,如“生活中的启示”;有的以事件为题,如“响亮的口令声”“盐荒、言慌”:有的以文章的主题为题,如“多想想他人”,从这些文题可以看出小学生的写作也是一种艰苦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其对材料的选择、加工,情节的构思,语言文字的整理,都是一个细心动脑的过程,因此我们教师要尊重学生,保护他们的创造性。学生的层次不同,其作文的表现形式也不一样,具有强烈的个性特点,他们的创造力往往蕴含在个性特色当中,需要我们在字里行间去发现,然后加以肯定,并给予孩子鼓励。
        
        总之,在习作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教给学生积累素材的方法,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才能进一步引导他们喜爱写作,让他们觉得老大难的习作变成了小儿科,把他们带进快乐写作的殿堂。
        参考文献:
        [1] 杨春红.习作辅导五法[J].课程教材研究所(小教研究),2009
        [2] 葛永腾.真实乎?虚构乎?[J].语文教学通讯,2004(7—8):16—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