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宝香
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孙武街道中心小学 251700
摘要: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小学阶段的语文是一门极具包含生活气息的学科,而其中更为重要的便是教师们希望能够通过引导学生们发现生活中的写作素材,从而对学生们的写作能力进行培养,让学生们能够明白,教育的来源是生活。语文是一门包含众多生活细节的学科,而生活教育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的重点,教师以及家长应该注重对学生的生活化教学过程,帮助同学们在生活中不断积累写作素材,培养自己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教学策略;小学语文教学;作文教学;应用实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名言是爱因斯坦先生说过的,传统的语文教学课堂对小学时期的学生们来说过于枯燥无味,而且通过学生们的反应总结:语文课没有意思,无聊,课本上面的文字太多了,让本就爱玩的同学们看的头昏脑涨,而且无法注意力集中的听讲,还有一部分的同学认为,课本中描述的大道理都与他们无关,距离他们的生活过于遥远,其实不然,这些课本上的知识、道理,都是在生活中有具体应用之处的,教师们想要改变这种小学语文课堂现状,就需要站在学生们的视角,去将这些枯燥的知识点与生活进行结合,帮助学生们对其进行正确理解,在这同时,对学生们的写作能力进行培养。
一、生活化教学在小学语文写作中的好处
在小学阶段的学生们生活经验不足,经历的事情较少,在阅读范文时,不是很能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从而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学生们读不懂也就对这一文章放弃了,这时候教师需要帮助学生们对文章进行理解,教师们可以将文章中表达的情感具象化,引一生活中的实例帮助学生们对文章内涵进行剖析,让学生们能够从根本上理解这一作者所运用的情感表达方式,帮助学生们积累写作技巧。总而言之,小学阶段的生活化教学需要教师能够立于学生们的生活经验,促使学生们去感受文章中的情感表达,进而得到一些对自己有帮助的东西。
通过教学过程实践得以证明,运用生活化教学的方式对学生们进行小学语文写作教学,能够有效的引起学生们在学习态度以及生活情感上的共鸣,进而对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进行激发,摆正学生们的学习态度,极大程度上提高学生们对课本知识点以及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能够帮助学生们培养自己的写作风格,积累自己的写作素材,使自己的写作能力得到一个提高。
二、帮助学生们养成记日记的好习惯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写作生活化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让学生们感受生活中的写作素材,并且能够坚持将这些记录下来,写日记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们采集生活中的写作素材,并且能够对学生们的写作能力进行培养,在记日记的过程中,还能够让学生们的写作得到锻炼,将平时所积累的写作技巧都有机会进行实践,日记就是学生们对小学语文写作的最好补充。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进行对植物的观察日记,在观察这一植物的生长过程中表达自己对这一植物的情感,以及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变化,从而对自己的写作能力进行培养。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写一份关于豌豆的生长日记,从而让学生们接近大自然,并且使自己的写作水平得以提高。
三、将生活化教学贯穿于小学语文教学全过程
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中,写作过程完全是教学教师占据主导,学生们的写作需要根据教师的方向以及写作习惯,让学生们的自由想象的能力没有得以空间进行发挥,抑制了学生们的语文学科的学习,在这一过程中,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与吸收,过度轻视了在学习中实践的重要性,忽视了对学生们写作的锻炼与培养。教师在小学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将生活教学贯穿于全过程,帮助学生们多多接触生活中的实例,能够提高学生们对生活中写作素材的感知。
例如,教师在向学生们讲解狐狸乌鸦吃肉的故事后,可以帮助学生们讲故事在生活中具象化,并且通过自己的想象以及文字,对此故事进行续写,让学生们能够勇敢积极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运用自己的文字续写篇章。
结束语:小学阶段的语文知识点都与生活密切相关,这正是语文学科的特点,因此,教师在对学生们进行引导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课本知识与生活相结合,帮助同学们能够更好的对知识进行通透理解,并且让学生们能够在生活中学习到写作技巧,积累写作素材,通过记日记的方式让这些素材有朝一日得以运用。并且教师需要注意,在小学语文写作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们积极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不应该抑制学生们的创造力,这不正是写作过程中需要的吗?所以,教师应应该再将生活化教学与课本知识结合的过程中,还能够尊重学生们的想象力,让学生们积极的自我发挥,让学生们能够逐渐在实践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写作方式。
参考文献:
[1]张宗慧. 源于生活的教学策略在小学语文作文中的应用[A]. .教育理论研究(第十辑)[C].:,2019:1.
[2]赵五一. 生活化教学策略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A]. 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年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教师教育论坛资料汇编(二)[C].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