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小松
(泉景中学小学部,山东济南 250000)
摘 要: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其发展需求也深刻影响到了当前的素质教育及发展要求,社会需要具有一定素质教育水平的高知识高技能人才。而令人扼腕的是,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素质教育的执行力度与渗透艺术存在不可忽视的弊端。为了提升学生的素质教育水平,此次研究针对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即语文教学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如教师团队开展素质教育的整体合力不足等,旨在对基于语文教学的素质教育形式等进行优化与改善,为提升我国素质教育成效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语文教学;素质教育;优化;渗透艺术
0.引言
语文教学课程作为所有院校的基础学科之一,承载着进行素质教育的重大使命,其自身具有着庞大丰富的信息量,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艺术内涵。因此在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语文教学课程具有着无可比拟的先天优势。然而当前的语文教学课程存在一系列的弊端,包括教师团队缺乏整体合力、语文教学课程数量较少等问题,要在其中开展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需要对其教学形式等进行彻底的改革。通过增添语文教学课程数量、改善语文教学形式等方式,使学生在获取专业技术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想境界上的提升,实现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进而使院校培养出才德兼备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
1.基于语文教学的素质教育问题分析
1.1教师团队开展素质教育的整体合力不足
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下至小学初等教育,上至高职教育,承担素质教育责任的往往为语文教师,这使得大多数教育工作者产生了一个认知误区,即认为素质教育只属于语文教师的工作范畴,与其他学科教师无关。基于该认知误区的影响,使得在教学过程中,其他学科教师或专业技术教师只将自身学科或技术传授给学生,几乎不涉及素质教育的相关内容,导致学生所受到的素质教育存在较为显著的局限性。素质教育与专业知识技能教育泾渭分明,恰似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导致这二者产生了割裂,无法实现素质教育知识与专业技术知识的有机融合。因此往往无法成功实现科学全面的素质教育,在形成人文素质教育的合力与氛围中陷入瓶颈。
1.2语文教学方式具有较强的单一性
尽管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时,部分语文教师对自身的教学方式进行了优化与改进,但仍然存在较大比重的语文教师故步自封,使语文教学方式持续具有较为显著的单一性。大多数的语文教师在传道受业解惑的过程中,采用平铺直叙的方式来对相关语文知识进行讲解,该种流于表面又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接受知识时存在一定的心理抵触与负面影响,蕴藏于语文教学之中的素质教育更是无从谈起。当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完全占据主导地位时,学生往往无法真正深入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中,师生之间互动性的缺乏导致其思维碰撞大幅减少,课堂氛围沉闷枯燥,最终导致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接受度较低,更遑论素质教育的渗透。
1.3高职教育中的语文教学课程偏少
在语文教学的漫长过程中,素质教育的渗透具有循序渐进的特点,其中在小学初等教育进行时,学生对事物的认知不够全面,素质教育只是略有涉及。而高职教育进行的时期,正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黄金时期,但在该阶段中,高职院校往往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本末倒置,只是一味地向学生灌输专业知识技能的相关内容。上述现象具体体现在高职教育中人文类课程设置数量较少,其中语文教学课程更是少之又少,进一步造成学生语文课程学习的匮乏,甚至形成了语文课程学习的断层。
在该种大环境下,极易导致学生产生一种语文教学课程不重要的错误认知,无法通过语文教学来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2.提升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成效的针对性措施
2.1加强素质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的有机融合
人文与科学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应将素质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进行结合,使其相互贯通、作用,最终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素质教育的提升需要所有学科教师齐心协力,在各类课程中融入素质教育的内容,而不应将素质教育视为专属于语文教师的职责。语文教师与其他专业技术课程教师间应加强交流与协作,在备课过程中挖掘各学科中蕴含的人文素质教育知识与精神,以便于在向学生传授专业技术知识的同时,将素质教育巧妙地渗透其中。唯有如此,方可使学生既可获取到相应的专业学科知识,又可接受到多方面的素质教育,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2.2提升语文教学形式与方法的多样性
由于语文教学是进行素质教育的最优途径之一,因此语文教师需对传统的语文教学形式进行有效的改革,提高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的成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需要摒弃曾经的生搬硬套,避免无穷的灌输式教育,使语文教学形式与课堂精彩纷呈。语文教师可通过多种方式来加强课堂中的素质教育,如开展实践教学,带领学生走出书本与课堂,亲身去体会较为抽象化的人文素质教育知识;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发散其思维,加强自身与学生间的沟通,利用互动式、启发式等等教学方式增强素质教育;拓展语文教学课堂的呈现形式,组织多样化的人文活动,包括诗词大赛、写作竞赛、辩论赛等,深化学生对语文知识与人文知识的理解。
2.3增加具有学科特色的语文教学课程
2019年全国语文教学改革的提出,使得语文学科的基础性与人文性有了显著的提高,为了适应当代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日渐渗透的发展趋势,在素质教育中增加语文教学课程的数量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语文教学课程作为对人文素质教育知识进行传播的主要渠道,应该受到各大高校的重视,高校应对既定的教学计划进行改进,增加其中语文教学课程的数量。在此基础上,还应大力增加设置相应的人文教学课程,打造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融合发展的良好教学氛围。高校可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增加语文教学课程的学科特色,寓教于乐,使学生能够在进行语文知识学习的同时,深切认识到语文学科对自身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3.结束语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评判一个人的优秀与否,不仅要对其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度进行考量,更重要的是其素质教育水平的高低。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知识的传递与人品的培养,二者兼备才可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教师需要摒除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对教材内容进行提炼与升华,筛选出其中富含人文素质教育特色的内容进行重点教学,体现出语文教学的魅力,进而使学生完成自主学习,提升学生的素质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周峰. 人文素质教育在高校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 高教探索, 2017, 000(1):100-101.
[2]张开. 深化考试内容改革 助推素质教育提升——2018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评析[J]. 中学语文教学, 2018(7):71-76.
[3]孙建冬. 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以汪元量的酒茶诗词为例[J]. 福建茶叶, 2017, 039(006):170-170.
[4]王征. 以职场关键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构建[J]. 中国成人教育, 2017, 000(015):69-71.
[5]许红琴. 深度学习——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教学[J].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8, 000(001):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