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思考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7卷20期   作者:崔镱潼
[导读]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时期,加强高职院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教育发展的理性诉求,是提高辅导员综合素质的重要保证。
        崔镱潼
        辽宁建筑职业学院 辽宁辽阳  111000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时期,加强高职院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教育发展的理性诉求,是提高辅导员综合素质的重要保证。高职院校辅导员面临诸多现实问题,容易引发心理焦虑,影响自身发展,分析他们压力产生的原因,多策并举,努力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对于促进辅导员队伍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高职院校辅导员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线的组织者和教育者,是高职院校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是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资源。在高校教育过程中,辅导员自身的情感、意志、认知特征和个性特点等,对于高职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因此,加强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努力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对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推动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可持续发展,以及对于提升辅导员自身的职业幸福感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本文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对当前高职院校辅导员产生心理压力的原因作了分析,并提出可操作性的对策,以期对于加强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
        一、高职院校辅导员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
        目前高校的辅导员相对教师而言,工作中普遍存在“三多三低”问题,即分管的部门和领导多、面对的学生多、要做的事情多,而在学校的地位、学历或职称、待遇相对较低,辅导员岗位的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感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辅导员普遍感受到心理失衡,甚至有“职业倦怠”的现象。综合当前辅导员常见的心理问题,成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管理压力大
        扩招带来的高等学校在校生规模的持续扩张,使作为高等教育一个类型的高职教育,成为相当一部分高考博弈中的“受挫者”甚至“失败者”无可奈何的选择。为数不少的高职院校的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在灰暗中带着郁闷心情走进校园的,他们往往或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学习方法不当,依赖心理很强;或学习态度不够积极,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对学习、生活缺乏自信心,没有动力,对自己的专业、学业不关心;或自身定力比较差,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或心理发展不平衡,感情脆弱,个性和自尊心强,易产生逆反心理;或就业压力大对前途深感茫然,对自我的职业生涯发展没有明确规划;甚至部分高职学生存在政治信仰迷茫、价值观念模糊,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等一系列现实问题。高职院校学生的现实状况,给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和压力,现实生活中不少专职辅导员,常常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可真正花在本职工作上的时间和精力并不多。每个部门都能指挥辅导员,频繁的文体比赛、各种检查评比、阶段性工作,事无巨细,只要与学生沾边的事情都要去抓去管,唯独没有认认真真地研究教育对象的心理特点及其在不同时期的发展需要,更谈不上用新知识、新科技培养学生成才。面对高职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辅导员常常无所适从,疲于应付,使他们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二)职业认同感低
        职业认同是指个体对于所从事职业的目标、社会价值及其他因素的看法,与社会对该职业的评价及期望的一致,即个人对他人或群体的有关职业方面的看法、认识完全赞同或认可。从当前现状来看,在部分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并未得到真正的重视,辅导员的职业发展也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辅导员的工作岗位既无教学人员的中心地位,又无行政人员的政治前途,同时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没有科学的考核制度以及有效的激励机制,使得他们的工作业绩得不到肯定,收入偏低,使他们从内心深处感受到辅导员的地位没有得到真正的认可,从某种程度上挫伤了他们的职业热情,同时,辅导员大多为青年教师,他们还面临着结婚购房、赡养父母等诸多现实问题,繁重的任务,微薄的收入等,使得辅导员对自我今后的发展产生了后顾之忧,最终丧失了对职业的热爱和应有的敬业精神,造成了较低的职业认同感。


        (三)职业角色冲突
        角色冲突就是指因角色期望不一致而产生的客观需求矛盾和主观认同冲突,表现为客观角色冲突和主观角色冲突两种形式。角色冲突是辅导员面临的最主要的责任冲突。角色冲突的产生以及个体体验到的角色冲突强度,通常取决于角色期望的性质与个体的角色扮演能力。辅导员的职业角色是多方面的,对角色的要求也是多方面的,辅导员的角色从单一的“政治引路人”逐渐转变成为集学生成长成才的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咨询者、知心者、研究者等角色于一体。在辅导员的角色范围内,学生、学校、家长、社会、自己等都对辅导员有不同的角色期望,且这些角色期望难免因各期望者的不同角色而又有不同需求,辅导员在多重的角色冲突中,倍感困惑与迷茫,容易产生角色冲突,带来心理压力。
        二、提升高职辅导员心理素质的对策
        (一)提升自我保健意识,不断优化人格结构
        辅导员要有自我心理保健的意识,要认识到心理健康要靠自己维护,一切外部的帮助都是间接的,因此,辅导员要自己学习掌握心理调适方法,来维护心理健康。面对压力和挑战,要积极应对,不能消极回避,要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和接受生活、工作中的现实问题,尤其是对自我发展产生阻碍作用的那些消极事件,要不断提升心理耐挫能力,优化自我人格品质,要进一步强化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学会辨证的思考问题,增强自我心理调试的技能,不断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教育能力,通过查阅资料,参加培训,实践锻炼、心理咨询师考证等多种途径系统深入的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不断提升心理调试能力,改善自我心理环境。通过自我成长训练等理性的认知自我,悦纳自我,有效的调整自我的心态和情绪,不断提高自我的职业修养,掌握心理调试的基本技能,要建立起一套自我压力预防体系,调整期望目标,不断改善和重建认知,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增强工作效能感使自我积极的投入工作。
        (二)重视辅导员心理健康,努力改善工作环境
        高职院校要把辅导员队伍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高度重视辅导员的自我心理成长,高职院校辅导员大多是年轻教师,满怀激情,对自我的职业生涯发展都有较高的期望,学校要为他们的发展提空广阔的空间,促进他们的职业发展,使他们认识到高职院校辅导员大有作为,从内心深处真正的接受和热爱这份工作,激发他们的职业激情。高职院校应在政策上积极支持,在条件上提供保障,努力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政策环境,要进一步明确他们的角色定位、工作定位、工作职责、素质要求,要不断完善和优化辅导员队伍的选聘机制、管理机制、培养机制、激励机制,建立健全辅导员心理教育机制、心理咨询机制、心理干预机制、定期检查机制,为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提供条件保障。我院辅导员通过参加国家心理咨询师考核培训,丰富了他们的心理学知识储备,帮助他们正确地认知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的提升他们自我心理调试和帮助学生应对心理压力的能力。
        (三)强化职业文化建设,树立辅导员良好的职业形象
        一种职业的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感的产生,取决于它的职业形象。通过职业文化建设,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从而增强辅导员对岗位的认同和对自己的认同感。明确辅导员的职业使命,建立“一切为了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论研究,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形成专业工作理念;提高辅导员的学术研究能力,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提升工作的内涵,树立起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实践者和研究者的职业形象。
        结语
        总之,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一支优质、高效的辅导员队伍是学校开展各项工作的重要保障,面对高职学生的特殊现状,辅导员工作的确责任重大、意义深远,需要不断加强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孟勇.高校辅导员心理压力与职业倦怠[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8(01):69.
[2]尚靖君.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与对策[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04):50.
[3]陈翔.高校思政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的探析及对策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综合版),2006(01):15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